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科普展览是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书卷”。植物园以大量收集的活植物作为科普展览的素材向公众传播植物科学知识及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帮助参观者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本文详述了如何成就一个优秀的植物园科普展览的流程,希望能为成功举办植物园科普展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调查是就植物园承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情况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科普日上受众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年龄层次偏大,多为50岁以上人群,且多为女性;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对科普活动项目类型要求不同,植物园举办科普活动满足了受众休闲、学习的双重要求;高新技术与生活化内容的科普项目是本次科普日的亮点,倍受大家关注;参与、互动、展览与游园相结合的形式是植物园科普日活动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3.
科技馆科普展览的举办,为社会提供攫取科学教育资源的窗口,同时能够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当前国内外科技馆在举办科普展览的过程中,既有诸多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的缺陷之处,亟需在举办流程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科技馆举办科普展览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文章立足于科普展览举办的客观需求,将在提出展览"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从主题选择、策划宣传、科学布展等方面,提出举办展览的关键流程,相关科技馆的科普展览活动,可藉此作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本文通过调查收集国内三个典型植物园科普演变历史的相关资料,归纳出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荣泉  莫扬 《科普研究》2015,10(4):64-70,83
评估是检验科普展览功能与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中美两国科普展览评估的发展历程与制度要求等现状,对比发现:美国的科普展览评估兴起于20世纪初,经百年发展已形成系统规范、制度化、注重量化的三段式评估体系,对科普展览评估的要求业已制度化;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展览评估,二十余年来的观众研究和评估实践较为有限,尚未建立长效的展览评估机制。两国的科普展览评估实践在类型、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植物园     
靳晓白 《科普研究》2009,4(5):74-79
植物园(含树木园)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收集保存活植物并保有其档案记录。其主要任务是迁地保护植物多样性、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相应的植物展示、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全世界现有约2 000个各种类型的植物园和树木园,保存了80 000种植物,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中国的植物园目前已达约160个,在植物引种、驯化、开发利用、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科普教育、旅游服务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植物园工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管理、政策、培训和植物记录系统计算机化方面也在和世界接轨。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中国的植物园在建园、植物收集保存、科普旅游、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更大成绩,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的需求,与世界植物园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贵州科技馆首次自行策划开发的"高原宝藏工业之花——贵州矿产资源展"为例,通过分析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重要性和区别;贵州科技馆研发展览的背景、过程及成效,分析探讨如何研发出好的科普临展,一个成功的科普展览应具备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0,5(6):45-49
本文对科普展览巡展的功能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界定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科普展览巡展社会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科技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念  廖红 《科普研究》2007,(1):43-46
科技馆常设展览是科技馆展教的主要内容,也是科技馆进行公众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科技馆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产生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主要与它的常设展览有关.对科技馆常设展览进行科学评估是改善科技馆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评估,可以了解观众喜欢哪些展品,展品的设计和展厅布置上存在什么缺点;通过专家评估,可以提高展品的科学性;还可以了解观众对科技馆的环境、服务水平是否满意;等等.所有这些信息,对于改善科技馆工作、提高科技馆科普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要做到对科技馆常设展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就要对科技馆评估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对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功能和效果表现、评估的维度和类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科普体验是对科普内容的参与、认知和选择过程,受众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理性层次的升华。科普受众的偏好和信念影响了科普体验的决策和认知,行为科学能够很好地解释科普体验从偏好信念向决策认知的转化过程。本文利用行为科学原理设计了心理账户实验和信息瀑布实验,分别考察科普体验的消费和认知选择。研究结果发现,科普体验受众按心理账户决定是否进行科普体验消费,同样的资金具有非替代性,得失编码规则影响体验选择,教育和学习因素是促使受众进行科普体验活动的最关键要素。在科普体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瀑布,科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受到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关系来看,教育形式主要有“以施教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创造力的激发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为评价其在植物园科普教育应用中的效果,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了一次尝试性的科普活动,并通过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初步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的展示一直以来在不断地寻求手段上的拓展与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博物馆内的展示无疑将是一次美妙的尝试,然而它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本文拟以上海科技馆应用信息无线传输技术实时呈现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东滩湿地场景为例进行讲述,新技术与博物馆的"联姻"一方面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另外一方面也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同时延伸了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平台。新技术的应用已开始激发传统博物馆的展示走向新的领域并焕发出全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齐欣  赵洋  朱幼文 《科普研究》2012,7(3):70-77
目前各地科技馆常设展览普遍存在着缺乏创新、“众馆一面”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馆科普展教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展览设计思路与观念。为改变这一局面,一是要破除“以展品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模式;二是要科学地理解、提炼和表现展览主题;三是要遵循科学的展览设计程序,注重基础调研、总体策划和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14.
忻歌 《科普研究》2010,5(4):44-50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对科技馆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科技馆作为最主要的公益科普传播机构,其目标观众定位,不应仅锁定在“青少年”这一有限群体,而需拓展到“全民”的无限目标,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和提升,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新的科普教育服务需求,切实担负起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社会职责。科技馆自身急需着手开展以“全民科普”为应对目标的新课题,从而开创科普教育的新局面,充分发挥科普资源效益,走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文章对上海科技馆开馆八年来的探索尝试和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洋  王恒 《科普研究》2009,4(3):34-38
在科技博物馆界,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展览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在讨论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定义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归纳了依据空间结构编制情节和设立展示内容的方法。公共空间是人与环境、人与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交流场所,空间的情节决定了此种交流的内涵。编制公共空间的情节是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有意义的主题、主题的展开方式、能够表达主题的展品、烘托主题的场景、情节或场景的顺序变化等五项元素是公共空间情节编制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总结了公共空间展示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若干展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钱雪元 《科普研究》2010,5(5):59-64
在市场环境中,许多科技博物馆正行走在教育和休闲娱乐之间,所谓"科技娱乐公园",它代表科技博物馆的一大潮流。当下,新的博物馆仍在这个潮流影响的范围内发展,但重点主题已经形成,这就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詹琰 《科普研究》2009,4(4):53-60
科普展板是科普活动中最常用的展示手段,而科普展板的视觉效果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中所展示的科普展板为样本,分析了科普展板视觉效果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