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松鹰 《科普研究》2014,9(3):91-96
正2013年是收获和耕耘的一年。这一年我出了四本科普图书,并应出版社之约,撰写完成五本新作,将于今夏出版。在马年迎春之际,回顾一下创作的甘苦,谈点心得,与朋友们交流。两块"砖头"2013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电子英雄》(典藏版)一书。这套书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选编推荐,据称"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的精品力作",选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什么是科普好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始终觉得某科普刊物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中对于科普作品的阐述堪称精辟,他在信中说:通常的科普作品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炉;一流的作品则为科学散文,不仅揭示出自然事物之美,还能揭示出科学家的人性之美,或以奔放的哲思和批判的笔触警示世人、嘲弄无知,饱含人文关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段见解深刻的文字,它对科普创作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估和思考,它阐述了科学和文学完美统一的辩证关系,把科普创作的一般性技巧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一个对自然事物之美的表述,引向了对社会人…  相似文献   

3.
“草根科普”与“科普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志 《科普研究》2011,6(2):94-96
对"草根科普",有人认为:"大概是与政府行为的各种科普活动相对而言。从建国伊始,我国的科普工作就被纳入政府工作之中,文化部科普局、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协先后承担全国科学普及组织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研究所陆续成立,一大批专门从事科普创作的专业人士聚集一堂,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让  相似文献   

4.
林凤生 《科普研究》2011,6(4):65-66
在《科普研究》2011年第1期上,笔者从编辑的角度诉说了科普期刊的办刊之难。今天,笔者想以作者的角度来谈谈对科普创作的感受。因为笔者多年来在工作之余也著译了十来本科普图书,故对科普写作之甘苦也略知一二。现晒出来供诸位一笑。笔者的科普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数码》2009,(4):174-177
四年前,颜志雄的纪实作品展上写到:“摄龄四年,影入膏肓。色彩弥漫了我的瞳孔,除了视觉,我是盲人。”四年后,颜志雄已从人文摄影转向人像创作,用心中的灵感描绘光影,创作出一幅幅动人之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32期活动,邀请11位科学家来谈科普创作。科学家们从科普创作对国家的意义,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从当前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普创作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谈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在此给予整理和收录。  相似文献   

8.
李欢  吕丁 《科普研究》2013,8(3):11-11
1.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普剧为小学生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科普剧的创作取向立足于传递准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在创作表演中利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心理,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能收集准确的科学信息,调查和验证科学小实验,通过团队的合作交流呈现出自主编排的科普剧目,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逐步形成乐于探究、乐于体  相似文献   

9.
杨松  陈红梅 《科普研究》2016,11(1):88-92
一般认为,中国社会在近现代才有科学普及活动,科普创作也不会早于此时。因此,1804 年刊行的《医学三字经》无“科普作品”之名,但据现代科普作品定义,结合《医学三字经》的创作目的、内容特点、受众对象和流通范围,及其推动中医学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效果,我们认为《医学三字经》有“科普作品”之实,挖掘其科普 内涵,有助于今人管窥历史上的中医科普情况。  相似文献   

10.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1.
刘华杰 《科普研究》2014,9(5):80-82
正面对工业化—大科学的社会现实,科普界和科学传播界学者近20多年已经提出许多新鲜的理念,比如公众理解科学(PUS)、推销科学(selling science)、专家与公众的民主协商等。这里谈一下消费科学(consuming science)的想法。PUS重视科学家的认知优势和上下沟通,"推销科学"非常强调媒介所起的作用,民主协商的进路将政治学引入科学传播,而"消费科学"与科学技术提供方保持一  相似文献   

12.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季娇 《科普研究》2009,4(3):93-94
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未成年人是重点人群之一。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作为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科技场馆是重要场所。但科技场馆中进行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科技普及,同样,科学普及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科技普及。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科学与科技之间划上了等号,大家默认了高科技是科学的代名词。因此,科技场馆在进行科学普及过程中,常把思维囿于能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展品陈设,追求尖端新奇;  相似文献   

14.
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孝廷 《科普研究》2010,5(3):36-40
“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是个非常有哲学意味的设计,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意蕴,而根本则是讲科学和精神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深化,可能意味着我们科普的某种转型。而“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精神”这个论题,则立足于新的实践视野来看待科学、科普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郑念 《科普研究》2010,5(3):41-43
1 科学与人文的本质 尽管学界对科学与人文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对于科学与人文的本质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的。从科学与人文的本质,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雪元 《科普研究》2007,2(4):21-28
科学博物馆在20世纪己经历了巨大变化,其功能明显地从收藏研究转移到科学教育。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功能,特别是在教育功能方面的发展变化,给予我们许多启示:(1)要将科技博物馆当作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来建设;(2)要加强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3)科技博物馆中的非正规学习经验可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Due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an insufficiently explicated methodological base,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of interpretive method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s been often overlooked. By distinguishing 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 from subjective insights based on empathy and from explanations based on normative paradigms, the present essay elucidates th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ons which have as a goal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observed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is to be understood by explicating the objective world of implied human possibilities and commitments which arise with the behavior. The essay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objectivity, validity, and verification in terms of 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 and presenting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ve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目前科普游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理念相对滞后。论文从科学普及与电子游戏的互动关联出发,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上的冲突性;由于两者目标受众的重叠以及都强调受众主动参与所形成的亲和性;以及两者在科学规律和游戏规律尊重基础上的合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普及和电子游戏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并对科普游戏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