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琳  罗莹 《科普研究》2011,6(2):32-39
近年来,电视和报纸一直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看懂报刊和电视上的科技报道与节目,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报刊和电视中涉及的现代物理知识在内容和数量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情况。本文调查统计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报刊和央视科教栏目,分析了社会对不同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差异及其变化情况。了解这些现代物理内容及变化对有效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开发和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物理课程及科普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素养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是科学素养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以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在受教育年限和程度相似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科学素养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并特别指出,在科学素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将会对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认识,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程萍 《科普研究》2007,(2):39-48
本文使用我国第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方法和评价标准,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的县处级公务员为调查对象,经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首次得到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现状的基础数据及其与我国地厅级公务员和2005年我国公众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2):17-25
以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为依托,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对公众科学素养测评题进行分类评分;利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尝试分析研究,对影响科学素养的部分社会背景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特别是注重性别因素的影响,并根据计算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
公众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基于"科学素养"的定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部分中学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该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宇良  戚敏 《科普研究》2010,5(1):37-42
在整个科普体系中,调查问卷是许多科普理论探索与科普实践的基础。结合大量的问卷实例,讨论了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分析了相关问卷设计的要素与产生差错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科普调查及其问题设计的技巧,即"鱼刺图——调查问题"设计流程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27日,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升级后正式向公众开放。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是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浦东新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承建,以普及集成电路科技知识、提高市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中国首家集成电路专题性科技馆。场馆自2009年1月5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相似文献   

9.
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的媒体素养在科学传播对话模式的背景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要实现科学与公众的有效对话,除了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之外,还必须关注科学家媒介素养的提高。近几年,英国机构推行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提高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促进科学家与媒体、公众的对话交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科学家媒介素养概念的重要意义,其次,对英国此类项目具体方案和特色进行分析,为国内开展提高科学家媒介素养的项目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结构,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九要素模型”,并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的途径等四个方面,阐述影响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编制了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量表和背景调查问卷,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对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测评,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红方 《科普研究》2013,8(4):11-16
本文聚焦脱域机制视域下我国科学普及的反思及运用,论述了以理性为主的科学思维在社会基本信任遭到冲击的情况下,重构社会普遍信任基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滕艳霞 《科普研究》2011,6(7):82-85
发展科学普及事业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字科普相对于传统科普形式而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生动、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更能有效地吸引受众。近年来数字科普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仍需不断提高,要对受众进行认真分析,正确把握科普知识的需求,以免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数字科普更要关注弱势群体,尤其要肩负起社会老龄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发展数字科普是数字时代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新形式,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米勒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三维结构,发展为实践中的二维结构,甚至转向对科学知识测量单一维度的倚重,反映出米勒体系的理念内涵——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基于公众缺失的公众理解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李璐  蔡雪斌  甄瑞 《科普研究》2014,9(3):41-44,64
幼儿园教育是国民教育链条的开端,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且决定幼儿科学素养水平。本研究采用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3市14个幼儿园的166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职级、年龄、教龄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幼儿教师科学普及提出了如下建议:(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普及;(2)充分利用当地科技资源进行科学普及;(3)采用多种形式(如科普剧、科普知识大赛)进行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超  何薇  李秀菊 《科普研究》2009,4(5):40-44
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无论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为代表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还是对科学素质内涵等理论上的探索,都促进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总结了科学素质研究在我国的一些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今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普事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本文通过对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科普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科普的态度和要求,提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有效途径,这对规划和促进重庆市甚至我国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楼伟 《科普研究》2014,9(4):29-37,77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是衡量公民自身科学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参考。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既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有利于国际比较,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客观反映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水平以及是否达到了提高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概念的构成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内涵、基本标准及其测评方式,并尝试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建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六要素模型以及三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