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策略.包括: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的有效结合、课内实验与课下实验的交叉组合;混合教学目标的设计、混合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混合教学自我评价的设计.通过该策略的研究,可帮助学员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流课程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从线上学习空间建设、递阶式混合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考核评定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改革措施.最后对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流课程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从线上学习空间建设、递阶式混合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考核评定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改革措施.最后对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核心内容,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应给予学生较宽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精选核心内容,兼并、压缩或取消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各门教学课程有机地结合.组织综合性的课程,从理论讲授到实验环节再到综合训练或课程设计;结合转变教学理念的课程实施策略,提出了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等理念;转变教学策略,突显"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学习方式,及个性化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首先分析了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混合式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提出了混合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分配、混合教学资源建设、混合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课程考核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到"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混合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进一步调整、导学案设计,以及混合教学活动设计等.取得了如下突出成效:使课程多维立体、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信原理”多元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结合我系"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从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方法、课程实验和课程考查方式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通信原理"课程多元化教学的构架体系.本文通过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反馈,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基于以上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改进手段.通过精炼筛选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堂教学、规范化的课程实验及科学的考查方式,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基于MOOC平台的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设计线下线上的教学环节、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并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根轨迹法的教学为例,对于MOOC环境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智能仪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仪表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融合多项新技术、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为改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以应用需求组织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加强仪器仪表智能化方面的教学内容,介绍影响智能仪表发展的新概念、新器件和新技术.通过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设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校"路与电子技术"验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课程组对课程体系、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手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将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即可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课外指导,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武妍  张立明 《电子学报》2004,32(2):278-281
本文从获取好的神经网络泛化能力出发,首先提出了将Hebbian学习与增加问题复杂性统一起来的思想,并通过在总的误差函数中增加一限制函数来实现Hebbian学习.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将误差驱动的任务学习与Hebbian规则的模型学习相结合的E-H方法.然后,根据模型学习应同时考虑减小网络复杂性和增加问题复杂性的思想,又提出了一种将误差驱动的学习与Hebbian规则、简单的权退化法结合起来,共同来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的E-H-W方法.最后通过大量实例仿真将它们与纯误差驱动的方法、权退化法、其它文献中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具有最好的泛化能力,是很有效的神经网络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信息通信技术》2019,(5):64-69
针对企业网上学习平台多年运营积累的大量学习行为数据以及越来越多的精准化学习需求,文章基于公司网上学习平台运营特点,进行学习行为分析和推荐方法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学习行为分析与学习推荐总体架构,帮助平台管理员进行学习推荐策略部署,并将所提方法在某运营商网上学习平台进行实验应用。实验数据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给学习者带来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是利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具有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等特点。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能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除了具有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其独一无二的移动性特征,使学习者能突破  相似文献   

14.
Mobile Learning     
Works in progress from selected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2006 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Learning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diverse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5.
16.
陈静  梁俊毅 《移动信息》2023,45(8):204-206
文中探讨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在线教育中的学生情绪识别问题,首先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过程,然后介绍了AffectNet数据集的特点,接着详细描述了CNN在人脸识别和情绪识别中的应用,以及模型训练和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AffectNet数据集进行情绪识别的实验中,CNN模型可以实现较高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望应用于智能教育领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芳  沈虹  张霞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7):73-74
利用多态自动机和有穷自动机的关系,根据多态自动机的学习算法,给出了EXACT学习模型下,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学习算法,并对算法复杂度做了分析,说明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在EXACT模型下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用软件来模拟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Learning to see     
Poggio  T. Beymer  D. 《Spectrum, IEEE》1996,33(5):60-69
The mind cannot make sense of the visual world out of raw image data alone. In an approach to visual processing known as learning from examples, computational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how neurons and machines adapt to novel images on the basis of past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9.
《Spectrum, IEEE》1992,29(12):58-61
Issues surrounding the retraining of engineers are examined. Some available programs are described. Guidelines for engineers considering retraining are given  相似文献   

20.
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has become popular nowadays in education area. The key factor of u-leaning is that the learners are situated in a context-awar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y may not even be consciou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s paper aims to develop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ULE) being able to provide the content to the learners appropriately and adaptively. The developed ULE consists of several leaning objects (LOs) having the multi-agent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adaptability. Each LO consists of three different agents coordinating together including a personal agent for keeping the users’ profiles and their historic actions, a content agent for selecting LO to the learners, and a representation agent for presenting the content to the learners. Two empi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architecture and learning mode empirical study. For both empirical studies,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terms of functionality and adaptability a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ULE with multi agent architecture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for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s. Additionally, the students satisfy their learning through the developed ULE in the “satisfied” level in terms of functionality and adaptability for both empir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