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舜美  盛映红 《电视技术》2021,45(5):87-89,101
数字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巨大变革,随之产生了融媒体的新型传播概念.伴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传统老年社区大学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基于此,论述如何将融媒体的传播特色和远程教育手段相结合,提高传统老年社区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张楠  宋苑  胡冀宁 《科普研究》2016,11(4):69-74
科普剧已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查研究科普受众对现有自然科学类科普剧的接受程度,揭示了受访者对于科普剧的看法及各方面的偏好,为提升科普剧的科普效果,了解科普剧的发展现状,改进不足,确立未来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打造《科普研究》学术品牌,扩大其学术声誉,更有效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科普研究》编辑部计划从2011年开始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每期学术沙龙将围绕科普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宽容、平等、融洽和舒适的茶话会氛围中进行学术交流,启迪学术智慧。  相似文献   

5.
叶波  陈昊 《科普研究》2013,8(4):65-65
近年来,不少学校尝试将科普剧引入学校科学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以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课程资源的载体就是课程资源的物化形式。课程资源的存在具有多种形态,按照课程资源所依附的载体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人为载体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理解科普剧,意味着看待科普剧的立场与视角的转换,意味着要从学校科学教育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本研究自行编制问卷,就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与科普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公众渴望接受的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普教育内容及有效途径、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了结果,并从政府加强科普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发挥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权威作用、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表彰与奖励优秀科普工作者等方面提出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科普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郁波  钟琦  郭耕 《科普研究》2009,4(1):84-88
2008年12月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了科普场馆青少年科学教育沙龙,来自博物馆科学教育、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普研究以及科普产品制作等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沙龙。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首先介绍了科普研究所在科普场馆展教功能、展教手段的监测评估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科普场馆开展活动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交流,此次沙龙为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场馆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马俊锋  高宏斌 《科普研究》2017,12(5):43-49,57
本文通过对科普图书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和廓清后认为其范畴具有较大交叉性和延展性,并根据 上述特性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种类型。同时本文还对目前科普图书的统计及研究 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在科普图书统计和研究方面存在缺乏有效的统计方法、研究主题局限于图书编辑出版、 同一研究者发文量少、国际学术影响力偏低等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尝试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政府相关部 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科普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社会热点和科普焦点不断涌现。从事科学传播和科普研究的工作者,不仅仅要说清楚怎么做科普,还要对"科普普什么"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科普普什么"涉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给公众提供一种客观公正的观念。由此,围绕"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2011年第1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10.
汤寿根 《科普研究》2014,9(5):83-90
正笔者经过多年来对科普创作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认识到"科普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副对联和五个词组。一副对联是"解读自然奥秘;探究人生真理"。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谛";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理"。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五个词组是"求真、崇实、启善、臻美、至爱",以达"天人和谐"。"真善美"是人类  相似文献   

11.
吴君  李洋 《科普研究》2014,9(2):66-72
为探索高校疏于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自编问卷(含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问卷和态度内外归因量表)对河南大学17个院系的126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认为高校教师有科普的义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科普工作开展中的阻力,不同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动高校教师参与,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应通过科普市场化;(2)高校教师科普创作态度偏保守,缺乏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此外,影响高校教师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包括社会贡献、兴趣爱好、成就感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高松生 《科普研究》2007,2(5):19-23
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科普状况、社区组织形态及其成员的行为倾向的分析基础,就目前中国城区科普主流模式——"科普社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阐述了科普社区组织形式、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创建模式及评价体系。对科普社区在建立一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社区科普凝聚力,传播科学,实现基本知识资源的普惠配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科普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能力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力建设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学校管理力量在赋予能力提升初始力量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高成长的特质;学校管理、能力意识、社会环境、过程管理等因素对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立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以个体能力意识培育为基础,以学校管理和过程管理等组织能力建设为平台,以社会环境能力建设为保障,并使之有机统一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互联网科普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原创作品缺失和著作权意识不强进行了分析,对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原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科普的原创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互联网科普一定要大力加强著作权意识,以迎接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5.
科普事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本文通过对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科普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科普的态度和要求,提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有效途径,这对规划和促进重庆市甚至我国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嵇晓华  吴欧  刘旸 《科普研究》2012,7(5):51-54
本文分享了在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平台上,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案例,包括: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跨学科间的交流,科学传播帮助整合用于科研的社会资源,科学传播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赢取公众信任,科学传播让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7.
社区科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居民客体化"模型实施的结果,因此,科普思想由"居民客体化"向"居民主体化"转变,是从深层次上消解社区科普问题的先决条件。科普思想转变,首先要求科普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转变科普观念,其次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科普主体意识,最后需要构建信息流通顺畅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