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本文以建昌县河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砌块护岸、底泥疏浚、生态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护岸等多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室内试验,对浮游生物量、污染物的降解系数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为其他平原地区农村中小河道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凌  崔广柏  王建中 《水利学报》2005,36(8):0900-0905
对太湖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底泥的氮污染规律。结果表明,底泥表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总氮含量总体超标;其第2、3、4、5层,总氮污染程度已大为降低。得出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太湖底泥总氮浓度垂向变化规律,并据此确定太湖底泥生态清淤的深度为上层40~50cm。对太湖底泥各层次总氮浓度概率分布的计算发现,它基本符合随机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提出了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定义了度量生态风险的指标,并计算了生态风险值,计算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依次是五里湖、东太湖、梅梁湖南区等,此为生态清淤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定量评价南四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序和潜在生态危害性,在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地质积累指数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结合对南四湖表层度泥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结果表明:汞是南四湖高生态风险元素,应予特别关注;南四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从北到南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来自济宁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南四湖上级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滇池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杨健强 《水利学报》2001,32(5):0017-0022
本文总结了滇池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湖泊生态保护的思路。即用系统科学方法,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三大问题,进行环境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点源污染,实行“清污分流、集中治理、防治结合、达标排放”,对污染水环境企业关停并转,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对面源污染,重在生态治理,制止围湖造田,保护湖滨带;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治理蓝藻、恢复生态。对内源污染主要是疏挖污染底泥,取缔网箱养渔。积极实施跨流域调水、补充湖泊生态用水。还要加强依法治水和环境教育管理。只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湖泊生态才能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河河口及新洲河河口湿地为对象,调查湿地上游的污染来源及湿地生态质量(退化)状况。对两河河口湿地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依据生态功能分区成果,从湿地植物修复、底泥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控制、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景观改善6个方面提出了两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思路。针对两河河口湿地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两河河口湿地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相似文献   

7.
2014年湖南省环保厅批复珊珀湖为饮用水水源地,但珊珀湖目前存在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影响周边居民用水安全与珊珀湖水生态环境。珊珀湖生态修复与治理以提升珊珀湖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结合现有水系格局和水利工程体系,构建河、湖水循环系统,辅以底泥清淤和湿地建设,通过改善湖泊水体流动性,提高湖泊的自我恢复能力,为改善湖泊生态功能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湖滨拟建3个生态湿地,使3个湿地之间的水域形成静水区,里面种植水生植物,来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通过在湿地内构建不同类型的水生生态群落结构,降低区域蓝藻水华的入侵几率,保障工程局部湖区水质和生态安全。生态湿地填筑采用干挖干填方案,结合生态清淤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湖盆底泥,变废为宝,避免外购土方,对降低工程投资十分有利,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20,(7)
正一、项目背景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都市圈联动发展;(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加快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建设;(3)加强天然林保护,建设淮河防护林体系,实施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恢复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2.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东太湖生态衰退、环境恶化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综合整治东太湖的设想:结合排泥场的需要,把围垦土地的部分不再退垦还湖而是通过堤线调整保留下来,进行土地开发,换取东太湖治理市场资金。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河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区域,针对河网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构建流域治理方案总体框架,并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和相应的目标,以典型区域治理示范、指导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3.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的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求在继续强化和巩固太湖流域点源、面源治理的前提下,从流域大系统的不同层次,研究生态综合修复工程和措施,并从政策法规、政府监管、资金投入、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环保产业进步等方面落实保障措施;从陆域综合治理、湖内生态恢复、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保护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湖1997~2006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对太湖近10年的整体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状况以及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水体状况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太湖治污工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尤林贤 《中国水利》2014,(19):16-18
分析了太湖面临的水生态建设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太湖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为全面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美丽太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太湖蓝藻暴发已成为重要水污染事件,是太湖面临的重大水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加剧了其严重性。为了预测未来由于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了蓝藻生境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的研究。基于大量实测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与气候变化情景计算,总结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增高、风速略有下降、日照减少、降雨增多、湿度降低等趋势。气候变化是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与风速变化是影响太湖藻类生长的敏感气象因子。气温升高导致的蓝藻暴发风险平均10年将增加约2%,风速降低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平均每5年增加约3.5%。结合蓝藻对敏感因子响应关系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截污减排、适当清除底泥、打捞蓝藻、调水引流、修复生态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我国水污染补偿研究及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太湖水污染状况,提出太湖水污染补偿量测算方法:在确定水污染补偿参与主体、考核断面、考核指标、污染物补偿标准的基础上,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角度建立太湖水污染补偿模型,分别进行入湖污染物总量考核和出湖水质考核的补偿量测算。利用2006年出入湖水量、水质资料进行环太湖各行政区水污染补偿量的实例测算,测算结果为,环太湖各行政区的补偿量总共为41 030.4万元,其中苏州市3 918.9万元,无锡市14617.8万元,常州市17913.6万元,湖州市4580.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