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立交地涵主体工程,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一座立交地涵,也是淮河人海水道上4座枢纽建筑物中技术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由于立交地涵涵身段长度为31.3m,超过了水闸设计规范中有关结构设计中段块尺寸最大长度的限制,因此,立交地涵主体钢筋混凝土防裂成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解决的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为了防止和避免涵身主体钢筋混凝土发生裂缝,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裂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投入运行的主体工程混凝土未发生一条裂缝。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立交地涵施工期混凝土的温控防裂问题,用三维温度场和应力场有限元法对淮安某立交地涵工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期的仿真计算分析,对结构施工分层、设置后浇带、部分整体浇筑和多种保温等混凝土防裂措施进行了计算和比较,了解这些防裂措施的效果,进而找出最有效的防裂措施,为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李万荣  刘继欣  赵宏郎 《治淮》2002,(12):20-22
一、工程概况 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工程基础底部设钢筋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成两对称的π字形布置在地涵两侧,以截断京杭运河与立交地涵地下的水力联系,防止地涵基础产生渗流破坏。除防渗墙外,在立交地涵四角岸墙与运河翼墙接缝处各设一道支护墙,以减小翼墙下基础土对岸墙的侧向挤压力和减少岸墙基础土方开挖与回填量,从而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立交地涵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了基坑降水、施工开挖等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立交地涵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了基坑降水、施工开挖等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①通水验收会②检查立交地涵下部涵洞③滚滚水流涌入立交地涵涵涧④验收委员会专家签字⑤打开上游泓道引水  相似文献   

7.
滨海枢纽是淮河人海水道四大枢纽之一。由立交地涵、204国道桥及上、下游引河组成。立交地涵工程为一等一级水工建筑物,204国道桥工程为一级公路桥,上、下游引河南堤为一级堤防,北堤为二级堤防,其中立交地涵工程是滨海枢纽的主体建筑物。  相似文献   

8.
李万荣  王涛 《治淮》2003,(9):28-29
根据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工程桥头堡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的成功经验,本文详细介绍和总结了灌注桩桩机就位、钻进成孔、清孔、钢筋笼制安、混凝土浇灌等工序施工措施及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9.
闪黎  钟彦祥 《治淮》2004,(3):29-31
对淮河入海水到淮安枢纽立交地涵超大型深基坑施工期降水从试验、设计、降水井施工、运行全过程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淮河洪水的出路 ,经国务院批准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入海口开挖和兴建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 2级枢纽 ,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其作用是实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 ,维持京杭大运河水路航运 ,同时满足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和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 ,以及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入海水道穿过京杭大运河的立交地涵是枢纽的主体工程 ,是亚洲最大的立交地涵。为了使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兴建十分重视其安全监测 ,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安全监…  相似文献   

11.
1工程概况张家港枢纽是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走马塘与高等级航道申张线(张家港,规划Ⅲ级航道)交汇处。工程由64.8m2立交地涵、50m3/s排水泵站、总净宽24m(2×12m)节制闸、单孔净宽14m退水闸组成。立交地涵工程建筑物等级为Ⅱ等2级,地涵设计流量50m3/s,共3孔,总长约150m。地涵主要由上、下洞首、洞身、上下游连接段等部分组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实例,从邻近营业线施工铁路沉降监测、工作基坑制作、支点桩施工、框架涵顶进四方面分析铁路工程框架立交涵顶进施工工艺和要点。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工,顶进施工对铁路工程干扰更小、在保证铁路正常运行下施工周期更短,但其工艺复杂,需结合工程特性对其各道工序严格把控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沈继华  马东亮 《治淮》1999,(5):23-23,26,27,28
淮河入海水道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布置,在桩号27 800处与京杭运河交叉,交汇处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两河三堤、三河交叉的水利枢纽网。为了保证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的正常航运和入海水道泄洪,该枢纽布置了国内最大的立交地涵(过流能力7000m~3/s,地涵断面8m×8m,共39孔)。本文在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立体交叉布置的基础上,从设计、施工和航运的角度研究了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斜交、正交、宽槽、沉管四种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 淮河入海水道由二河闸出洪泽湖后,约在下游3.5km处与南水北调淮阴站的出水渠交汇,二者有平交与立交两个方案,本文推荐其中立交方案,即在入海水道下面建地下涵洞,将北调的水送到二河。本文对地涵的断面设计,参照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周名德高工等介绍的方法(见江苏水利1999年1期),作初步的水力学计算  相似文献   

15.
黄敏吾 《治淮》2006,(9):24-26
淮安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郊,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北侧,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立交地涵是淮安枢纽工程的主要建筑物,轴线与入海水道中心线斜交,斜交角77°,采用上槽下洞的结构型式。用于入海水道泄洪的下部涵洞共15孔,单孔断面尺寸6.8×8.0m,3孔一联。下部涵洞每中联宽24.4m,边联宽24.6m。涵身底板厚1.3~1.5m,涵墩厚1.0~1.2m,涵顶板厚1.0m,涵身混凝土总量约10万m3。上部通航渡槽按Ⅱ-(3)级航道的通航标准设计,净宽80.0m。立交地涵顺水流方向总长108.604m,宽122.48m。由于该工程的特殊性及其运行要求,淮安立交…  相似文献   

16.
淮安立交地涵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条件以及两岸辅助建筑物和路堤对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非常复杂,为此对整个工程结构的强度和变形状况进行了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前后两次计算结果表明,在修改后的立交地涵设计方案中上、下游涵首段结构各部分的受力情况和不均匀变形量都能满足规范要求,但局部区域仍出现较大的拉应力,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的构造设计和增加配筋量。  相似文献   

17.
李锦顺 《江苏水利》2001,(10):18-19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世界管理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创新化。一个企业如果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适时进行创新,应会取得较好效果。下面笔者就滨海枢纽立交地涵工程项目谈谈一些基本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效果。 一、工程概况 滨海枢纽立交地涵工程,总投标  相似文献   

18.
滨海枢纽工程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穿越通榆河的立交工程,与通榆河正交。主要任务是将上游洪水及涝水穿越通榆河顺利下泄,维持通榆河的航运、204国道交通,并通过导航工程与永久性通航工程结合,解决入海水道、总渠与通榆河间通航问题。为了保证通榆河不断航及204国道交通顺畅,从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案必较,优选了分建方案中的二期地涵贴近一期地涵总体布置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入海水道行洪和通榆河通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黄敏吾 《治淮》2004,(3):33-35
淮安立交地涵枢纽工程位于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座落在地下水极其丰富的软土地基上.  相似文献   

20.
艾菱涵为沿运灌区干渠控制性工程,建于1960年,目前沉降缝漏水严重,航道升级后经常有船舶碰撞,地涵目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本次工程对艾菱地涵进行拆建。由于航道无法停航,故采用顶管施工方案,文章对顶管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施工要点进行了分析,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