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为了探究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过滤除藻工艺中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加压和预氧化后的含藻水,经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后的藻毒素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藻水加压后混凝沉淀,藻类和浊度物质去除效果最优,蓝藻去除率达到96.2%,浊度降至0.49NTU。含藻水在加压和高锰酸钾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未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最大增幅为215.78%;对于加压水样,在混凝剂投加前30min或投加后7min投加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5~20 mg/L时,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4.13%和53.57%,而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则效果不佳。对次氯酸钠预氧化的水样,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同时投加时效果最好,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15.84%。  相似文献   

2.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NTU;叶绿素a浓度3.1~4.3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处理中藻毒素污染及其工艺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有毒藻类在富营养化水源水中大量繁殖形成极富危害的藻毒素污染。藻毒素在水环境的迁移转化受光照、温度、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好氧条件下 ,已驯化的微生物对水中藻毒素的降解较为迅速。水处理的单元工艺 (混凝、沉淀、砂滤、加氯等 )及其组合的常规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 ,而常规工艺 +活性炭过滤、臭氧 +常规工艺两种工艺能 10 0 %地去除水中的藻毒素。不破坏藻细胞而能够大量降低其数量的预处理 +臭氧 +常规工艺 +活性炭工艺应能够取得最佳的解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混凝沉淀工艺对不同优势藻类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混凝沉淀工艺的除藻性能在不同藻类优势期内的变化,将试验过程分为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两个阶段,进行进水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对混凝沉淀除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在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的除藻效率分别为68.3%和40.4%,且各种藻类的去除效能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蓝藻优势期的藻类去除率大大低于绿藻优势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占优势地位的微囊藻的生理生态特征.因此,把水中的所有藻类笼统地作为一个去除对象是不适宜的,应分析水中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特定原水中的优势藻种类进行针对性的除藻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5.
沉淀与气浮工艺单元处理太湖原水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典型的太湖湖泊水源水,通过中试对比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两种工艺对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气浮工艺单元对低温低浊水的浊度、UV254的去除率分别比沉淀工艺平均高14.94个百分点、7.51个百分点,对高温高藻水则平均高出5.77个百分点、5.62个百分点。气浮工艺较沉淀工艺能更好地去除藻类和藻毒素。对于CODMn、DOC、土臭素(GSM)、二甲基异冰片(MIB)的去除效果,气浮工艺单元略高于斜管沉淀。气浮工艺单元对各粒径等级的颗粒物去除率基本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采用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紫外线及其不同组合作为预氧化剂 ,进行了预氧化除藻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预氧化能够明显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这些预氧化方法都可达到 90 %以上的除藻率。其中以紫外线对藻类的去除率最高 ,可达 97.8% ,但紫外线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而单独使用臭氧时除藻效果相对较差。实际应用中预氧化除藻可采用臭氧 过氧化氢联合方案 ,或者在接触氧化时间允许情况下选用高锰酸钾方案  相似文献   

7.
预氧化对混凝-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预氧化(高锰酸钾、氯、过氧化氢)对混凝-溶气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通过检测出水浊度、藻类浓度以及UV254等指标来评价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最佳投量下,经过KMnO4、Cl2和H2O2预氧化后,藻类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81%、11.65%以及9%,其中以氯对藻类去除效果最好,但预氯化过程中引起了藻细胞的破裂使得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中,造成出水中UV254的升高.几种氧化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不仅能够节约经济费用,而且不会因藻体内有机物的大量外流而降低出水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除藻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加压后蓝藻的沉淀性能。结果表明,未经加压的蓝藻水混凝沉淀后藻类絮体部分上浮;而在试验压力下,随着加压压力增大,蓝藻混凝沉淀后沉降性能变好。经0.4MPa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绝大部分藻类絮体下沉,少量藻类上浮;经0.5~0.7 MPa作用后混凝沉淀,絮体均下沉。经0.7 MPa加压后沉淀速度u≤0.5cm/min、0.5cm/minu≤1.5cm/min、1.5cm/minu≤2.5cm/min、2.5u≤3.5cm/min、u3.5cm/min的藻类占藻类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15%、4.03%、5.31%、6.59%、73.92%,蓝藻去除率为93.89%~96.90%。加压混凝沉淀后蓝藻絮体在沉淀池中稳定,不再上浮。压力作用不会造成藻细胞破裂而导致微囊藻毒素泄漏。  相似文献   

9.
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联用对藻类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性沸石粉+聚氯化铝铁"联用的强化混凝方法,对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药剂投加方式、混凝沉淀时间、pH等因素对除藻去浊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强化混凝与预氯化除藻的效果及对三氯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沸石粉+聚氯化铝铁"联用强化混凝方法的除藻去浊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单独投加PAFC;将改性沸石粉先于PAFC投加,在适宜的试验条件下,浊度和藻总量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5.78%和90.07%;采用强化混凝方法替代预氯化方法除藻,不仅可以提高藻类的去除率,而且不产生预氯化副产物三氯甲烷等"三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以生物接触氧化作为预处理工序的富营养化原水的实用处理方法 ,以有效去除蓝藻及其藻毒素。考察了生物反应器内流态、构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和处理效率 ,并初步探讨了藻类和藻毒素的降解机理。同时与传统自来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富营养化原水中藻类及其藻毒素的处理效果相比较 ,讨论了生物预处理工艺保障水厂供水水质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水厂常规工艺出水取样检测发现 ,NH3 -N ,NO2 --N ,CODMn等常规指标的去除效率普遍不高 ,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率也不理想。(2 )三阶生物接触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汉平原农村地表水污染情况和农村水生疾病的状况,设计了农村饮用水的净化方案与工艺,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饮水需求。工艺设计兼顾了集成式装置对结构紧凑的要求和净化功能;预处理选用臭氧预氧化和混凝沉降进行,常规处理选用可靠的石英砂过滤,深度处理选用紫外线杀菌和膜分离。在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集混合、絮凝、沉降于一体的旋流强化混凝设备。该水处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组合,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为农村饮用水的净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利用传统絮凝沉淀法处理水电工程砂石骨料加工废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电絮凝处理砂石骨料加工废水中高浓度悬浮物的性能,并优化了相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铝适合用作电絮凝阳极材料,最佳电流强度和电解时间分别为0.08 A和4 min,初始悬浮物浓度宜控制在50 000 mg/L以内。电絮凝前,自然沉降能够有效去除粒径在8 μm以上的悬浮颗粒和总体悬浮物负荷,最佳的自然沉降时间为2 h。通过比较絮凝前后及自然沉降后的悬浮物颗粒粒径分布,发现电絮凝对粒径1~2 μm的细颗粒去除性能优异。若采取沉淀+电絮凝的措施,对砂石骨料加工废水高浓度悬浮物的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会理锌矿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四川会理锌矿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的问题,对自然降淀、混凝沉淀、吸附分离等处理方法分别进行了小试,并将处理后的选矿废水进行闭路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选矿废水可有效去除COD,回用作选矿水不会影响选矿指标,可实现选矿厂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4.
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工艺处理藻类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藻类暴发期间,容易使出厂水浊度升高,并产生藻腥味。以实验室小试结果为依据,对在预氯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集水槽中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生声运行结果表明,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去除出厂水中由藻类引起的异味,抑制沉淀池及滤池中藻类滋生,并可降低出厂水的浊度。  相似文献   

15.
超滤膜在饮用水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超滤膜与常规饮用水净化工艺的适配方式成为设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总结国内饮用水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超滤膜组合工艺,分析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单元对超滤膜的影响,并基于超滤膜组合工艺的膜污染减缓机制对不同组合工艺进行了适配性评价,旨在为水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臭氧在水处理中的氧化消毒机理,其强氧化性能破坏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将一部分有机物彻底分解,同时将大分子有机物生成小分子有机物,改变了有机物性质,提高了其可生化性。介绍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如预氧化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无机物、藻类及颗粒物的去除,以及对饮用水消毒杀菌。  相似文献   

17.
The removal of cyanobacteria, hepatotoxins produced by them (microcystins), phytoplankton,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endotoxins were monitored at a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plant with coagulation, clarification, sand filtration, ozonation, slow sand filtration and chlorination as the treatment process. Coagulation-sand filtration reduced microcystins by 1.2-2.4, and endotoxins by 0.72-2.01 log10 units. Ozonation effectively removed the residual microcystins. The treatment process reduced phytoplankton biomass by 2.2-4.6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by 2.0-5.0 log10 units. In treated wa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never exceeded the WHO guide value (1 microg/L), but picoplankton and monad cells were often detected in high numbers.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the treated waters belonged to genera Sphingomonas, Pseudomonas, Bacillus, Herbaspirillum and Bosea.  相似文献   

18.
依托甪直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研究利用浸没式超滤膜处理热电厂冷却水回用作为印染工艺漂洗用水的可行性以及采用混凝沉淀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采用浸没式超滤膜处理电厂冷却水,对浊度、总铁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96.9%和43.2%,出水水质稳定,能够满足印染企业漂染用回用水的水质要求;②增加混凝沉淀的预处理程序,对水体中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能减缓超滤膜表面的不可逆污染,减少超滤膜的化学清洗次数,改善超滤膜的过滤性能,提高超滤膜的过滤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