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珠江河口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主要特点.通过清水定床、局部动床及悬沙淤积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伶仃洋滩地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河道的行洪、排涝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伶仃洋海区涨落潮主流没有明显改变.工程后主流区附近桥址断面局部河床将出现明显的冲刷调整.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伶仃洋各主要浅滩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大,但量值较小;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工程实施后,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9 m,最大潮差为2.29~3.36 m.伶仃洋潮汐动力远远强于径流动力,潮流是塑造和控制滩槽格局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潮底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表现为东部人工岛附近较强,西部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远离桥轴线5 000 m以外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3.
港珠澳大桥是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特大型桥梁通道工程,跨水域长度约35 km.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案,结构建筑物众多,有口岸人工岛、隧道人工岛及几百个桥墩,结构形状复杂,工程附近流场模拟困难.针对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与隧道人工岛,采用无结构的三角形网格,建立潮流数学模型进行专题模拟,较好地反映出岛体结构附近潮流运动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外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的一项特大型涉水工程,初选线位方案的工程阻水比为10.95%~19.15%,可见大桥工程的阻水影响不能忽视。工程实施后将使工程上游海区、口门及网河区水道高潮位普遍降低,低潮位有所抬高,潮差减小,潮汐动力有所减弱,潮波变形,潮汐通道的输沙能力降低,口门地区拦门沙抬高。为了减少大桥工程对珠江河口防洪及水环境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桥工程设计方案,在研究维护潮汐通道的同时.应对西滩治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势在必行.这是西滩治理的关键补救措施。为此特建议港珠澳大桥建设应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留有余地。有关桥段的桥孔布置和桥墩设计应符合泄洪排沙通道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5.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峡勘测公司在完成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香港大屿山至西人工岛测量平台高精度跨海高程传递项目后,以雄厚的技术实力继续续约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测量平台至西人工岛测量平台6 000 m跨海高程传递工作。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  相似文献   

6.
《广东水利水电》2011,(11):I0004-I0004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港珠澳大桥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700亿元,约需6年建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证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桥梁基础安全,同时尽量避免桥梁基础因设计偏于安全而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按单宽流量、河势以及桥墩防护的多种组合,开展了桥墩基础局部冲刷试验研究,分析了桥墩局部冲刷的水流现象、冲刷坑形态和冲刷深度。结果表明:局部冲刷最深点在承台下的桩群之间,略偏向桥轴线上游部位;墩后形成带状淤积体,淤积体随单宽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水流方向与桥轴线正交时,桥墩周围的局部冲刷坑形态基本沿桥墩轴线对称分布;水流方向与桥轴线法线存在夹角时,冲坑范围扩大、冲坑深度明显增深,桥墩两侧马蹄形旋涡不再对称分布。墩前抛石护底后,局部冲刷坑深度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8.
由于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包括联络桥)、人工岛及其他重大工程的实施,改变了珠海拱北湾海域潮流与水沙条件,通过珠江河口平面二维模型对拱北湾进行潮汐动力、泥沙淤积进行分析预测,初步提出了拱北湾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许栋 《给水排水》2020,46(4):129-133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粤、港、澳三地大型跨界衔接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重要配套项目。由于口岸建造在海上人工岛上,地基条件差,珠海地处台风频发地区,如何解决口岸核心区重点建筑群内管道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大屋面雨水排水问题、地下室广场防涝问题,是本项目雨水排水设计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于上述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解析,设计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 000hm2.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回淤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伶仃洋水沙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试挖槽现场实测的17组水下地形资料,并结合γ-射线密度仪在试挖槽基槽及边坡进行的浮、淤泥重度探测结果,对试挖槽的泥沙回淤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试挖槽回淤的速率变化及分布特征,明确了稳定边坡的坡比,区分出槽内浮泥层和淤泥层的厚度及其变化趋势.本文还分析了洪水和台风对挖槽回淤的不同影响,指出由枯转洪的首场洪水会明显增加淤积.另外,还对3种不同频率超声测深的对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多波束与低频测深仪所测数据之间存在0.30 m的水深差值,与现场实测的浮泥厚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为实现桥隧平顺过渡,设置了东、西两座海中隧道人工岛.人工岛地基土上部为深厚淤泥及粉质黏土夹砂层,下部为承压水中砂层,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15.5 m.为达到基坑干地安全施工目的,综合考虑人工岛支护结构、地基处理方案等因素,对西人工岛暗埋段基坑防渗降水的保留粉质黏土防渗层方案和设置升浆混凝土封底方案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横跨珠江口水域,大桥沿线大量的桥墩和海中人工岛必将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建桥前后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变化和影响程度,采用非结构网格模拟桥墩和人工岛的形状,有限体积法求解水沙控制方程.模拟结果表明,大桥工程引起的水动力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西人工岛上下游各5 km及非通航区桥位上下游各1 km范围以内水域,对珠江口水域的水动力分布格局基本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3个方面分析了港珠澳大桥桥位附近航道演变情况,首先针对伶仃洋河口湾径流的水沙条件、桥位附近的潮流、潮位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桥位附近滩槽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其次对桥位附近试挖槽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试挖槽在不同季节的回淤强度及挖槽边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比较了桥位附近航道不同时期测图的断面和容积的变化,分析了桥区附近的航道演变情况及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各航道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伶仃洋大桥总体布置河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加速发展珠江两岸经济,发挥粤港澳的金三角作用,有关部门拟建一座长29公里的伶仃洋跨海大桥。本文所提供的成果,是在3种水文组合条件下,对两个大桥轴线布置方案,通过河工模型反复试验,选出对该水域有关水道的泄洪,给潮,潮排,潮灌以及冲淤变化影响较小的大桥布置方案为建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先维 《人民珠江》1996,(6):31-36,41
华隆公司拟在万顷沙西十二涌与十三涌之间兴十三涌3000T级油轮港口码头。本文分析了该河段水文泥沙的特性、河道演变趋势及河段稳定性,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对航道、港池的回淤计算分析,预测工程建成后引起局部水流流态的变化,对水道泄洪、潮排、潮灌的影响,以及港池、航道建成后的泥沙淤积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对降低巢湖淤积速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巢湖流域地理地貌的特点以及巢湖的现状条件 ,分析了该流域大规模建设水利工程前后巢湖的泥沙淤积情况 ,说明流域内水利工程对降低巢湖湖盆淤积速度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重视工程前期的论证预测,而对工程后续的观测分析较少。以宁波港镇海港区为例,借助翔实的实测资料,通过镇海沿岸潮流、泥沙特性分析,对大规模围涂后宁波港镇海港区的淤积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分了不同因素对港区淤积贡献的大小,从而合理解释外游山深潭的淤积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边规模较大的围涂和外游山局部围涂使其矶头效应显著削弱,是造成该深潭持续淤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