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明确分子筛对MTO反应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采用色散力矫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以SAPO-34分子筛为催化剂,考察了3种不同金属Fe、Co和Ni改性的SAPO-34分子筛布朗斯特(Brnsted,B酸)酸强度的变化,并研究不同酸性的催化剂对甲醇制烯烃(MTO)反应中的低碳烯烃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及2者间的关联。通过计算去质子化能比较改性前、后SAPO-34分子筛的酸性强度变化,酸性强度顺序为Fe APO-34Co APO-34SAPO-34Ni APO-34。通过计算MTO反应克服的反应能垒,比较低碳烯烃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Fe、Co、Ni金属改性的SAPO-34分子筛对乙烯生成反应的催化活性顺序为Fe APO-34≈Ni APO-34Co APO-34;对丙烯生成反应的催化活性顺序为Fe APO-34≈Co APO-34Ni APO-34;Ni原子的引入比Fe、Co原子的引入提高了乙烯的选择性,而Fe、Co原子的引入比Ni原子的引入提高了丙烯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在玻璃纤维表面化学镀Ni-Co-Fe-P合金,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i-Co-Fe-P化学镀液中Fe2 /(Ni2 Co2 Fe2 )摩尔比和镀液pH值对化学沉积镀速、镀层成分以及镀层电阻率等影响.镀层在镀态时为非晶结构,镀层Ni61.3Co19.2Fe9.1P10.4的晶化过程为:非晶态→Ni→Ni Ni5P2→Ni Ni3P FeNi3.  相似文献   

3.
纳米LaMO3(M=Cr,Mn,Fe,Co)化合物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杨秋华  傅希贤 《硅酸盐学报》2003,31(3):254-256,261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纳米钙钛矿型LaMO3(M =Cr,Mn ,Fe ,Co)化合物 ,并对其进行XRD和TEM分析 ,发现所制样品具有单一晶相结构 ,粒径在 1~ 10 0nm之间。在纳米LaMO3(M =Cr,Mn ,Fe ,Co)悬浮体系中进行了水溶性染料酸性红 3B光催化降解实验 ,其光催化氧化活性变化趋势为LaCrO3相似文献   

4.
丹麦的一项研究表明 ,三元氮化物在工业合成条件下具有催化氨合成的活性和热力学稳定性。在托普索公司实验室 ,研究者展示了 Fe3 Mo3 N、Co3 Mo3 N及 Ni2 Mo3 N对氨合成的高催化活性。研究者还发现 ,通过加入少量的铯对 Co3 Mo3 N进行电子促进 ,其催化活性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铁  相似文献   

5.
通过400℃,500℃、600℃热解含Fe,Co,Ni的高聚物前驱体(M-PAA,M为Co,Fe,Ni)制备覆碳的Fe,Co,Ni纳米复合材料(M/C),研究了其对AP热分解的影响。XRD和TEM结果表明,500℃热解M-PAA均可获得纳米Fe(Co或Ni)/C材料,热解产物中Co,Fe,Ni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3nm,18nm和20nm。DTA研究结果表明,添加500℃热解所得的M/C(M/C-500)对AP的热分解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随着M/C-500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Ni/C-500,Fe/C-500,Co/C-500分别使AP高温分解峰最大可降低54.5℃,79.3℃和156.2℃。其中Co/C-500可使AP的高温和低温分解峰发生重叠。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空气气氛中制备了纯LaFeO3和Ca2+掺杂的LaFeO3,对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发射率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结果表明,掺杂10mol% Ca2+的La0.9Ca0.1FeO3在3?5 ?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达0.92,比纯LaFeO3提高了119%. 原因为Ca2+掺杂进入LaFeO3的晶格后,在其半导体带隙中引入Fe4+杂质能级,形成了跃迁激活能仅需0.1 eV的Fe3+?Fe4+小极化子吸收带,增强了LaFeO3的红外辐射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i离子掺杂的LaAlO_3基高发射率红外辐射陶瓷粉体。研究表明:Ni离子掺杂能够显著提高LaAlO_3基陶瓷粉体的红外吸收性能,当Ni离子掺杂量为40%(摩尔分数)时,所制备的LaAl_(0.6)Ni_(0.4)O_(2.89)粉体红外吸收性能最佳;以LaAl_(0.6)Ni_(0.4)O_(2.89)为基料,采用铝溶胶为黏结剂,制备出3~5μm波段发射率高达0.93的红外辐射陶瓷涂层。Ni离子掺杂能够显著提高LaAlO_3基陶瓷材料红外辐射性能的物理机制在于:Ni离子进入LaAlO_3晶格后,在其带隙中引入了Ni~(3+)和Ni~(2+)杂质能级,形成了跃迁激活能仅需0.03eV的Ni~(3+)?Ni~(2+)小极化子吸收带;通过小极化子跃迁吸收,增强了LaAlO_3基陶瓷材料的红外辐射性能。这种新型的高发射率红外辐射陶瓷涂层在热工节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钛酸钡取代位置及价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aTiO3的晶体结构出发,分析了固溶能和晶格畸变对不同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掺杂BaTiO3时取代位置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Ti4+离子在BaTiO3晶体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几何松散度,Cr3+、Fe3+、Co3+和Ni2+离子半径与Ti4+的接近,取代Ti位的固溶能均较小;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掺杂前后晶格常数的变化与取代Ti位的理论结果相吻合;过渡金属(Cr、Fe、Co和Ni)氧化物掺杂BaTiO3时分别以Cr3+、Fe3+、Co3+和Ni2+取代Ti位掺杂。确定某种贱金属氧化物在BaTiO3中的具体取代位置对制备抗还原的贱金属内电极的BaTiO3基MLCC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i离子掺杂的LaAlO_3基高发射率红外辐射陶瓷粉体。研究表明:Ni离子掺杂能够显著提高LaAlO_3基陶瓷粉体的红外吸收性能,当Ni离子掺杂量为40%(摩尔分数)时,所制备的LaAl_(0.6)Ni_(0.4)O_(2.89)粉体红外吸收性能最佳;以LaAl_(0.6)Ni_(0.4)O_(2.89)为基料,采用铝溶胶为黏结剂,制备出3~5μm波段发射率高达0.93的红外辐射陶瓷涂层。Ni离子掺杂能够显著提高LaAlO_3基陶瓷材料红外辐射性能的物理机制在于:Ni离子进入LaAlO_3晶格后,在其带隙中引入了Ni^(3+)和Ni^(2+)杂质能级,形成了跃迁激活能仅需0.03eV的Ni^(3+)?Ni^(2+)小极化子吸收带;通过小极化子跃迁吸收,增强了LaAlO_3基陶瓷材料的红外辐射性能。这种新型的高发射率红外辐射陶瓷涂层在热工节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室温下制备Fe3+掺杂TiO2,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Fe3掺杂浓度和不同退火温度对TiO2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并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基础上采用VASP软件包对Fe3+掺杂TiO2进行能带结构、态密度的计算.XRD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结晶度高,400℃煅烧下TiO2主要为锐钛矿型晶体,500℃煅烧下出现微弱的金红石相,并在700℃完全转变为金红石相,掺杂浓度对晶型转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UV-Vis光谱测试表明:Fe3+掺杂使TiO2吸收边红移,提高了光吸收效率.计算结果表明:Fe3+掺杂在TiO2禁带中间产生了杂质能级,杂质能级主要由Fe3+的3d轨道电子形成,引进的杂质能级减少了电子跃迁所需能量,使吸收边红移.  相似文献   

11.
采用Kroll法,以TiCl4和液态金属镁制备海绵钛,对海绵钛分部位取样,对高Fe, Ni和Cr含量样品进行MLA检测,计算Ti?Mg?Fe, Ti?Mg?Ni和Ti?Mg?Cr三元系的混合焓,研究海绵钛中Fe, Ni和Cr杂质的来源及引入过程。结果表明,海绵钛中Fe, Ni和Cr杂质主要来自钢制(1Cr18Ni9Ti)反应容器,其引入经历了在液态金属镁中溶解和与海绵钛合金化两步。当海绵钛于反应器壁处生成后,其与以单质形式溶于液态金属镁中的Fe, Ni和Cr原子结合将杂质富集。采取反应容器镀膜处理、控制反应区温度、使用低杂质含量的液态金属镁、将海绵钛坨底部与边部分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海绵钛中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吴明在 《应用化工》2013,42(7):1220-1223
以葡萄糖为原料,制备出胶体碳球。以碳球为基础,通过Fe(Co,Ni)的盐溶液和硼氢化钠溶液的氧化还原反应,合成了Fe(Co,Ni)/C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甲基橙降解的光催化测试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甲基橙的降解率有着明显的提高。我们推断,起主要作用的是Fe/C纳米复合材料表面所负载的铁和氧化铁的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3.
LiFePO4系列电池材料的电子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离散变分密度泛函(DFTDVM)方法计算了I-iMPO1(M=Mn,Fe、Co、Ni)和FePO1,讨论了组成、电子结构、化学键等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LiMnPO,到LiNiPO1离子键和共价键强度都降低,再加上态密度的比较都表明,从LiMnPO1到LiNiPO1电导率逐渐升高。LiFePO1,的离子键和共价键强度都些FePO1低,以及态密度的变化都表明,LiFePO1,的电导率比FePO1高。O2P分态密度主要贡献总态密度靠近费米能级的价带,M3d主要贡献总态密度靠近费米能级的导带,其它各个分态密度的主峰则离费米能级较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降低氮化硅粉体的合成温度,以硅粉为原料,分别以NaCl、KCl和NaCl-KCl复合熔盐为反应介质,Co、Cr、Ni和Fe为催化剂,采用高能球磨辅助熔盐氮化法,经1 200℃保温4 h制备了Si_3N_4粉体,研究了熔盐和催化剂的加入对硅粉氮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熔盐和硅粉质量比为2:1,氮化温度为1 200℃,保温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加入占硅粉质量2. 5%的Co为催化剂,NaCl、KCl、NaCl-KCl三个熔盐体系中的硅粉都实现了完全氮化; NaCl-KCl体系中Ni、Fe、Co、Cr催化剂的加入均促进了硅粉的氮化,其中Co和Cr的催化效果优于Ni和Fe的,Fe的催化效果略优于Ni的。  相似文献   

15.
Ni-Co-B非晶态合金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 Ni- Co- B非晶态合金结构的短程有序、Ni、Co、B之间是较强的化学作用以及化学键理论 ,利用一系列原子簇模型 Ni4-n Con B2 ( n=0~ 4)对 Ni- Co- B非晶态合金用 DFT方法进行较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量 ,结果表明 ,模型体系 Ni4-n Con B2 中 ,B原子供给 Ni原子、Co原子电子 ,这与非晶态合金的实验结果一致 ,同时计算结果也表明了在三元非晶态合金 Ni- Co- B中 ,很可能存在与二元 Ni- B非晶态合金类似的 B- B近距离直接接触 ;Co原子得电子能力强于 Ni原子 ,钴的引入对镍的电子结构有调变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自力  黄朋勉 《精细化工》2005,22(6):447-450
用XPS、TGDTA、XRD和TPR等表征技术,研究了Fe对Co/γ-Al2O3催化剂的改性作用。XPS研究表明:Fe的引入使Co在载体表面产生富集,Co在催化剂表层含量是未加Fe前的3倍;TGDTA分析表明,Fe对催化剂的热效应影响很小;XRD实验得出,Fe高度分散在钴催化剂之间,阻止Co3O4晶体增长,提高了Co的分散度;TPR结果显示,Fe使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说明Fe与催化剂Co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CNDO/2量子化学近似方法,对不同几何形态丙烯与HCo(Fe,Ni)所形成的络合物进行了计算。由同中心金属原子M、不同模型的电子总能量Ee和分子总能量E_M知:围绕C(2)—C(3)单键反式及对称性较好的几何形态比较稳定;同模型,不同中心金属原子M的相应稳定顺序:FeFe_7Ni,表明C_3H_7Co络合物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电化学可将二氧化碳(eCO2RR)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碳化学物,实现温室气体的循环利用,因此备受关注。新材料的制备成为该技术的核心。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d带电子结构接近费米能级,能够克服本征活化障碍,原子级催化剂更是因优异的催化活性而深受研究人员的亲睐。本文综述了过渡金属基(Fe、Co和Ni)单原子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eCO2RR还原中的催化性能,对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石花菜中Cu、Cr、Fe、Mg、Mn、Zn、Ni、Co 8种元素的含量和定量分析其纤维素的含量。结果表明:Fe、Mg、Mn和Zn含量较高,Ni、Co含量较少;其纤维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65%—6.87%。为今后石花菜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γ-Al2O3为载体,考察了第一过渡金属亲硫元素和Cr系元素及其负载量对Claus尾气加氢生成H2S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经预硫化后上述负载量为10%质量分数的各元素,其催化活性按大小可以划分为4组:Ni、Co、Fe>Mo、W、Cu>Cr>Zn、Mn。针对第一组的3种元素进行物相分析表明,在反应气体积比为SO2/H2/N2=0.5/3/96.5,重量时间空速(WHSV)=6 000mL/(h.g)的强还原气氛下,Ni的催化活性相为稳定的NiS2,但Co和Fe除主晶相CoS2和FeS2外,还分别具有Co3S4和Co9S8或FeS和Fe7S8的贫硫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