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柴油中微量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认为钒蓝分光光度法通合于生物柴油中微量磷含量的测定。优化了实验条件,用直接定容取代定容后再分取.使样品的用量减少至原来的1/5,样品炭化和灰化等处理时间大大缩短,使整个分析时间缩短约1.5h。用KOH为催化剂,以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和麻油为原料合成了种生物柴油。用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它们的磷含量,结果表明当6种植物油采用碱催化制成生物柴油后磷禽含量显著降低.都小于5mg/kg,能满足德国生物柴油中磷含量小于10mg/kg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大蒜进行湿法、干法消解处理后,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选择700 nm为检测波长,测定大蒜中磷的含量;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做显色剂,选择540 nm为检测波长,测定大蒜中铬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湿法消解的蒜中,磷、铬的含量分别为2.471 mg/kg,0.401 mg/kg,采用干法消解的蒜中,磷、铬的含量分别为2.558 mg/kg,0.418 mg/k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的磷确定了磷钼蓝- 结晶紫法测磷的最佳条件测定结果表明此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高,是一种理想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钼蓝光度法测定磷、砷含量相互干扰的特点,经过条件试验,建立了铋钼蓝分光光度法联合测定生铁中磷、砷量,检测下限为0.010%。  相似文献   

5.
用薄层色谱法成功地分离了农药杀螟松.研究了展开剂、吸附剂、酸量、还原剂等因素的影响.在选定的最佳分离条件下分离农药杀螟松样品,分离后的样品经硝酸、高氯酸处理,将样品中的磷氧化成正磷酸,再使之转化成磷钼杂多酸,然后用氯化亚锡还原成磷钼蓝,进行光度法测定,该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应用于农药样品的检测,获得满意结果,回收率在98.6%~101.4%.该方法与传统的杀螟松含量测定方法相比,具有操作容易,易于掌握和测定结果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洗涤剂中的磷含量的方法 ,用孔雀绿 -钼酸铵作显示剂 ,在聚乙烯醇存在下 ,与磷在硫酸溶液中生成蓝绿色络合物 ,在最大吸收波长 6 4 5nm处 ,用 1cm比色皿于 72 1B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得摩尔吸光系数为 7.99× 10 4L·mol-1·cm-1,磷浓度在 0~ 9μg/ 2 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考察了 15种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用硝酸 -高氯酸混酸溶解试样 ,对洗洁精、洗衣粉、洗发露、香皂、洗浴液等洗涤剂样品中磷含量进行测定 ,加标回收率为 98.0 %~ 10 2 .5 %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3.12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选择700 nm波长,测定秀珍菇中磷的含量。探讨了抗坏血酸和钼酸盐的用量对测定磷的影响,并做了稳定性、精密度、回收率等试验。结果表明,秀珍菇中磷的测定条件为:在室温(20℃~30℃),显色15 min的条件下,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抗坏血酸1 mL、0.02mol/L钼酸盐2 mL时,吸光度值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空白脂质体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采用钼蓝分光光度法,将样品用硫酸、过氧化氢消化,冷却后,加入显色试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822nm处测定吸收值。该方法的线性方程为y=0.0684x+0.0086,线性关系良好(r=0.9993),精密度为1.08%;显色后1h内比色结果稳定,回收率为95.1%~103.2%。  相似文献   

9.
罗丹明B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沉积物中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基罗丹明B -磷锑钼杂多酸 -PVA - 12 4超高灵敏显色反应测定沉积物中磷的分光光度法 ,缔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80nm ,磷含量在 0 .0 2~ 0 .0 8mg/L服从比耳定律 ,其ε580 为 1.87× 10 5L·mol- 1·cm- 1.方法灵敏、快速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中痕量磷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中微量磷效果比较好,但在磷质量浓度为1-10μg/L内的检测效果不够理想,为此,从标准曲线样液点浓度、最大吸光度的波长、显色剂的配制、孔雀绿的溶解过程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磷质量浓度为0-50μg/L水样,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络合物稳定时间长,尤其在磷质量浓度为1-10μg/L内与原方法相比优势更明显,适合饮用水中痕量磷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用一汽无锡柴油机厂生产的4CK涡轮增压直喷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研究燃烧纯柴油、20%生物柴油+80%柴油、纯生物柴油(分别记作D、B20和B100)3种按体积比配制的混合燃料后,发动机CO、HC、NOx和烟度的排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掺烧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CO、HC比排放量下降,NOx比排放量增加,烟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新型固体碱催化剂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N/M固体碱催化剂及催化剂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运用扫描电镜SEM和晶体衍射仪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合生物柴油转化率,得出催化剂制备最佳工艺为:N负载量10%,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5h。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率的4个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油质量比)进行优化,建立生物柴油转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有效可靠,且得出新型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3%、反应时间5h、醇油质量比2∶5。模型预测最高生物柴油转换率92.43%,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13.
大豆毛油制生物柴油理化特性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号柴油与大豆毛油制生物柴油配成3种不同掺混比混合燃料,测定了混合燃料的兼容性、冷滤点、凝点、密度、十六烷指数、运动粘度、闪点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与0号柴油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其混合燃料的密度、闪点、运动粘度随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而增大,而十六烷指数则减小;生物柴油的冷滤点偏高;掺混比小于或等于20%的混合燃料基本符合国家轻柴油标准.该理化特性分析对研究生物柴油燃料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代用燃料.在一台四缸增压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生物柴油与0#柴油的性能对比试验.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测定生物柴油与0#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0#柴油相比,燃用生物柴油时发动机的动力性提高,有效能耗率降低,HC和碳烟排放大幅度下降,NOX排放增加,CO排放在中低转速时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5.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代用燃料.在一台四缸增压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生物柴油与0。柴油的性能对比试验.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测定生物柴油与0^#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0^#柴油相比,燃用生物柴油时发动机的动力性提高,有效能耗率降低,HC和碳烟排放大幅度下降,NOx排放增加,CO排放在中低转速时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6.
以葵花籽油和无水甲醇为原料,KOH为催化剂,在50℃下反应1h,制备生物柴油(BDF)。首先研究了BDF与柴油调和后的低温流动性能和粘度。研究认为与低温流动性能较好的柴油调和能显著改善BDF的低温流动性能和粘度。然后研究了4种降凝剂对纯BDF及B20的低温流动性能和粘度的影响。降凝剂1、2和3都能改善纯BDF和B20的低温流动性能。其中,降凝剂2能较好的改善纯BDF的低温流动性能,降凝剂1和2能较好的改善B20的低温流动性能。4种降凝剂能不同程度增加纯BDF和B20的粘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菜籽油和大豆油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下层甘油液的主要成份。下层甘油液中主要含甘油、甲醇和脂肪酸皂以及少量的脂肪酸甲酯和游离碱。探索了分离方法。获得的甲醇和脂肪酸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和其它产品的原料,获得的甘油含量达到分析纯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物柴油副产物下层甘油液的组成分析及其分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菜籽油和大豆油碱催化酯空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下层甘油液的主要成份。下层甘油液中主要古甘油、甲醇和脂肪酸皂以及少量的脂肪酸甲酯和游离碱。探索了分离方法。获得的甲醇和脂肪酸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和其它产品的原料,获得的甘油音量达到分析纯要求。  相似文献   

19.
Effect of biodiesel blends on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of exhaust aerosol and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 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modern common rail light-duty diesel eng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SD of diesel included two modes: nucleation mode (NM) and accumulation mode (CM). The criterion diameter of the two modes is 50 nm. Only CM was observed for all fue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50 N·m, 2000 r/min. When the engine torque was higher than 150 N·m, log-modal PSD of diesel shifted to bimodal. At higher loads, if the biodiesel blend ratio was below 60%, the PSD of biodiesel blends still included the two modes. However, no NM particles were found for pure biodiesel. At lower loads, only CM was found in PSD of all fuels.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CM particles was found for biodiesel blends compared with diesel.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 formation indicated that for the light-duty diesel engine with oxidation catalysts, fuel consumption and exhaust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engine loads, and SO2 was converted to SO3 by catalyst which, in its hydrated form, could act as the precursor for biodiesel NM formation. Therefore, sulfur level of biodiesel blends dominates the nanoparticle formation in light-duty diesel engine with oxidation catalys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ject) (Grant No. 2006AA11A1A2), and the Program of Shanghai Chief Subjects (Grant No. B303)  相似文献   

20.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籽油生物柴油(CME)、菜籽油生物柴油(RME)、大豆油生物柴油(SME)及其与0#柴油的调和油的低温流动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使生物柴油丧失低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从组成、凝点和冷滤点来看,上述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优劣顺序为:RME>SME>CME及0#柴油;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生物柴油的动力粘度快速增加,是使生物柴油丧失低温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