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给合理确定人行横道处的夜间最高限速值与道路照明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保证过街行人夜间出行安全,开展了驾驶员夜间对过街行人的视认距离随行驶车速及路灯平均照度的变化规律研究.针对6处人行横道单个静止并着深色衣服的过街行人,采集了8名驾驶员对其夜间视认距离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不同照度条件下的驾驶员夜间视认距离与行驶车速关系模型、不同车速等级下的驾驶员夜间视认距离与平均照度关系模型,以及驾驶员夜间视认距离-行驶车速-平均照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对过街行人的视认距离随行驶车速的提高而降低,二者呈负线性相关;随平均照度的提高而增加,二者呈正对数相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交通冲突的行人过街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人过街的危险度不仅与过街条件、过街设施有关,而且与道路上的交通量及分布情况、道路的断面形式、驾驶员的注意状态有关.运用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对行人过街过程进行分析,选择车辆制动时间距离作为判别冲突严重程度的标准.定义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研究在行人自由过街、无控制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无干扰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有干扰人行横道处等条件下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明确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行人过街需求分布的考虑,分步解析了行人延误和机动车延误的组成因素和变化关系,建立了基于人行横道位置选择的行人-机动车系统延误模型,阐述了人行横道位置对相关延误的影响程度,并通过VISSIM仿真软件测算了北京某路段的最优人行横道位置。结果表明:行人平均延误与行人到达人行横道平均距离成正比,远大于机动车平均延误,且与后者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人行横道更好地服务于过街行人,同时不对道路上的车辆产生过大影响,对路段无控制人行横道的设置条件和选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路段上设置与不设置无控制人行横道两种情况下的行人和机动车的运行特征,提出两种情况行人过街条件下交通总费用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提出以总体交通效益最大为目标的路段无控制人行横道设置依据,给出分析计算流程.以交通系统的交通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路段无控制人行横道设置的优化选址模型,采用枚举法和遗传算法进行优化选址,分别给出了计算流程和实例验证.可以用于指导城市道路路段无控制人行横道的设置,优化行人过街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进行驾驶员与过街行人的决策风险试验,得到不同车速情况下过街行人的感知风险和决策行为.通过对获取的240个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了行人感知风险与车辆初始速度、行人决策行为与初始速度和行人感知风险与决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路段上车辆的行驶速度对行人的过街决策行为影响极大.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行人安全过街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行人过街效率低以及慢行与机动车的侧向冲突问题,避免城市道路路段照明不足给夜间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多发路口的交通事故率,文章利用智能交通数值仿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视觉和听觉的夜间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降低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率。数值仿真结论表明,机动车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可提高行人的过街效率,在不影响机动车正常通行的前提下,该系统充分保障了行人的过街安全。  相似文献   

7.
基于驾驶员安全驾驶视认需求机理及行为特性分析,研究在夜间雾区路段开放交通条件下通过人工照明提高驾驶视认距离的光源特性,以改善雾区行车安全与效率.在室内模拟夜间高速公路雾区交通环境,对随机抽取的12名小客车驾驶员进行不同光源特性和能见度条件下的灰色小目标物视认实验,采用二元线性模型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不同光源条件下雾区能见度与视认距离的相关关系,得出在夜间照度和能见度相同时高色温的光源更能提高雾区驾驶员视距,通过提高光照强度可满足驾驶视认距离的需求.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改善夜间雾区路段的行车安全视距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高速公路雾区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的交通冲突行为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行人与非机动车在无信控人行横道处的过街行为特征,以武汉市某双向四车道无信号控制路段的调查视频为基础,对行人的过街轨迹、过街时间、运动横摆率及非机动车的过街膨胀率、到达规律等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从交通系统的角度出发,针对现阶段无...  相似文献   

9.
人行横道处的人车冲突行为对城市交通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没有信号控制的城市主干道上,合理地设置、组织行人过街的交通安全设施,研究不同行人的二次穿越人行横道的行为特征至关重要。博弈论是研究不同行为主体冲突时策略选择理论,本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进行行人二次过街特性分析,验证西安市小寨西路与长安中路交叉口向南路段行人二次过街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组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专用左转相位情况,研究了人行横道处左转车干扰下的行人过街特性,采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行人过街过程的全时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行人过街过程中受到干扰后的轨迹和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左转机动车干扰下出现的典型行人过街行为归类,分析左转机动车及绿灯时间共同作用下的行人过街特性,最后统计由于左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行人干扰延误值变化状况,研究成果可为交叉口行人过街的信号配时和左转相位的设置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计算机建立人行横道上行人步行穿越车流过街的交通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条件下行人和车辆的运行,获得行人过街在不同条件下的效率参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行为特性、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行人选择通过的机动车临界时距等,建立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行人过街阻力模型,计算得到过街阻力系数为15%的等待时间,并根据行人真实感受的聚类分析结果划分评价标准,最后据此评价行人过街服务水平。此方法结合了基于冲突和基于感受评价的优点,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中行人感受主观性、指标复杂性、实践操作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驾驶人交通标志信息记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构建驾驶人对交通标志视认的短时记忆衰减模型,能够为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计及实施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出采用幂函数曲线作为驾驶人对交通标志视认的短时记忆衰减曲线,并以一条有交通标志的实验路段为例,采用实车调查法,结合心理学记忆理论,分析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人短时记忆的影响,构建驾驶人对交通标志视认的短时记忆衰减模型。通过研究验证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为完善交通标志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给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安全通行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进行驾驶人决策与风险感知试验,对驾驶人的感知风险及决策行为进行分析.给出了驾驶人感知风险随机动车速度变化的规律及驾驶人决策行为的损失函数,基于概率论构建了驾驶人碰撞风险概率模型,并标定了在不同车速等级下的行车延误和碰撞风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当行车速度较低时,驾驶人采取匀速和加速为较优策略,而减速则会增加损失;当行车速度处于中等时,驾驶人采取加速、减速、匀速策略损失相差不大,但以匀速较优;当行车速度较高时,驾驶人对于自身的最优策略应该是保持匀速通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道路中的交通事故数量和严重性也日益增大,行人交通安全问题更加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视频检测技术,采集了西安市育才路行人过街速度、路段车路速度数据,通过SPSS软件建立了行人过街速度与与路段上来车的关系模型,对路段行人过街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路段行人过街速度受到路段车辆速度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的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视频处理技术对过街行人的全时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了违章行人与转弯车辆冲突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行人过街位置分布的建模方法。首先,利用调查数据定性分析了行人过街位置对人车冲突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多交叉口不同时刻行人(包括违章行人)行走位置的统计分析,得到绿灯消散时间和人行横道长度对行人过街位置的影响。结合调查数据,利用Gauss函数对不同时刻的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进行建模,建立绿灯消散时间和人行横道长度与Gauss函数模型参数的关系等式,拟合模型的R~2分别达到0.9、0.93、0.97,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规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规律对行人与转弯车辆冲突区域判别的作用,并提出减小冲突区域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哈尔滨市11个交叉口中的42条人行横道进行调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总体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1.47m/s、85%位速度为174m/s、15%位造度为1.19m/s。分析了行人年龄、性别、人行横道长度、过街人数量、绿灯时间等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的设计中,直使用15%位过街速度,可满足85%以上行人的行走要求;在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地区,设计速度应为老年人的15%位速度,即1.07m/s。  相似文献   

18.
为在行人仿真模型中更全面地反映行人特性,并研究跟随行为对双向过街行人的影响,本文建立了考虑跟随行为和冲突避让的行人过街社会力模型。研究了跟随特性对行人行走行为的作用,建立了行人的跟随行为模型、人行横道和信号灯对行人的作用力和冲突避让力模型,提出了改进的行人过街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行人过街速度和可能事故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置跟随力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人的过街速度和过街效率;冲突避让模型能有效降低行人的可能事故数。  相似文献   

19.
行人过街延误是评价行人交通状况、衡量行人交通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的判断个体行人穿越道路时所承受的延误对于研究、评价以及改善行人交通流乃至整个混合交通流的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利用视频摄像技术调查获取了无信号控制路段,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与机动车交通数据,同时提出相应的无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延误的计算方法,对行人过街延误通过实例来计算并验证此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和行车安全,开展改扩建作业区上游限速标志的设置研究,基于驾驶人白天和夜间行车过程中的视觉特性和制动特性,构建驾驶人视认距离模型及限速标志前置距离模型,提出一种高速公路作业区昼夜渐变限速标志间距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珲乌高速公路吉林至龙嘉机场段改扩建工程中. 最后利用基于运动学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限速标志间的车辆平均减速度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限速标志限速值的增大,相邻限速标志的昼夜设置间距随之增大,二者呈正线性相关,且夜间限速标志设置间距大于白天限速标志设置间距;随着限速标志限速值的减小,车辆昼夜平均减速度随之减小,二者近似呈正线性相关,且夜间平均减速度小于白天平均减速度. 设置间距值符合驾驶人行车减速过程中的心理生理特征,证实了所构建的间距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