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我国发展的现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协同学理论,分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于中上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文献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研究理论上,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内在机理和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在选择指标上,兼顾定量和定性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维度上,从状态、过程、空间多维度来评价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尺度上,对县级及以下城镇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动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测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测算和评价研究有待完善;有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承载力的研究较欠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及提升路径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宁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2005—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宁夏近十年城镇化水平呈稳中上升趋势,但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际差异性,生态环境水平呈现波动性变化,且区域间差异较大。(2)宁夏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不高,2005—2014年综合协调关系呈现"N"形变化特征,即"上升—下降—上升";空间上,宁夏整体处于失调状态,且各市、县(区)差异较大,失调程度表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对该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7年固原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和以人为本指数逐年上升,但城乡统筹、集约高效及生态宜居指数上升不明显;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波动上升,压力指数呈非对称倒"U"型曲线,状态指数呈缓"S"型曲线,响应指数呈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上升的"S"型曲线;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状态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对生态环境压力和响应呈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得出三地在这4个方面的综合水平;再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项城镇化指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距不断缩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屏障主体功能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逐步退化,探究其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尤为必要.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市2009-2017年的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呈稳中上升趋势,系统相对发展类型自2011年后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耦合协调等级出现"拮抗—磨合""失调型—过渡型"的转变,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核心—边缘"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各城市系统耦合协调路径呈协同发展态势,区域内空间关联性、集聚性效果显著,HH集聚型城市逐年增加,但是,驻马店市、南阳市与随州市显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曲线梁桥以其良好的适应性和动态美感在我国桥梁设计界出现频率逐年增高,然而其安全隐患和运营事故也随之出现.就此状况,从研究曲线梁桥的力学性能入手,结合工程实际对现有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曲线梁桥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保险投资和保险定价研究的主要发展,着重评述了最优控制理论、随机微分博弈理论在保险投资与最优保险定价中的运用以及保险定价中如何融入资本分配因素,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对于我国保险投资和保险定价研究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占比重较大、农村建设任务极为繁重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社会生活现代化,这是我国几代人苦苦探索的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崛起,民工潮的风起云涌,在农村建设小城镇,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较早地抓住了这一问题,把它看作富民强国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之路,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提出了诸多真知卓见,给人启发很大.由马康盛、陈强、陈先述三同志主编的<农村城镇化纵论>(黄山书社2000年4月第1版)一书,在费老等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阐述农村城镇化问题,同时对美国的小城镇建设、我国国家试点城镇安徽叶集小城镇发展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安徽省各地的实际,全方位地推进了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堪称一部内容扎实、理论严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由雨水的特性,引入雨水处理和利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综述国内外雨水利用现状以及雨水处理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现状.通过数据展示中国雨水处理的发展现状,并对今后中国的雨水处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师及建筑设计的主题和基本任务。文章阐述了生态智能建筑的内涵,分析了生态智能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对国内外生态智能建筑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生态智能型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和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善生态环境最合理的方法,是人类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进程形成的约束作用具有积累性和长期性。针对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中未考虑到的滞后性问题,以黄河流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西、关中平原、中原、山东半岛和晋中等7个城市群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建立ARIMA-BP组合模型来预测2020~2025年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 对未来6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发现,7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未来皆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城市群在2025年依旧未能突破轻度协调达到更加理想的耦合协调阶段。未来应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次级中小城市成长壮大,并且要格外关注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依靠资源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问题,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补齐流域发展短板,早日实现流域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层次综合指标评价法,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构建长株潭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云田村为例,对其2014年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云田村生态建设综合得分为71.9,其中生态环境得分20.3,生态经济得分29.1,生态社会得分22.5,3个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布均衡,发展相对协调;2)村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改善成效显著,满足国家生态村相关标准要求;3)主导产业明晰,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4)基础设施齐全,但使用率低,乡村政务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水平较低,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推进生态建筑建设是实现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德、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与之相比,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知识普及、法律支持以及实践推广都还远远不够.通过分析国外生态建筑的经典范例,总结中外生态建筑发展的差距,探讨了中国生态建筑发展的途径,包括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经济上给予扶持、合理使用科技元素等.  相似文献   

17.
究全球及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认为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的生态旅游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针对武汉木兰生态旅游区的实际,研究其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它的建立为中国生态旅游,特别是都市生态旅游提供示范,推动和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省份的实践经验,根据江西省的现实情况,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的金融生态环境因子指标及金融主体内部指标,组成一套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Urbanization is a large-scale transition and cen- tralization process of resources, industries and popu- lation in a certain area.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 is that it will break the traditional agri- culture-oriented structure and results in the concen- 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Urbanization may actualize the ration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t may cause a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民居景观资源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解析了民居景观拓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的影响,对民居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在发展西部乃至全国的民居景观旅游经济的同时应该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