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演变成了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而信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网络的应用,办公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普及,所有网络服务、网站的声誉受到了用户广泛的关注.网络服务的声誉值决定了用户对其所提供的信息或服务的信赖程度.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就需要建立一个声誉评价和管理体系,让用户对网络提供的服务进行声誉评价,以作为其他用户继续使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理论方法,可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较之传统传感器网络更多地关注于音频、视频、图像等大数据量、大信息量媒体的采集与处理。介绍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通过与传统传感器网络相比较,着重探讨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特点,并分析了在网络体系结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多媒体数据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该文将密集型小蜂窝网络、软件定义网络以及可 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视频传输系统。其中,通过密集型小蜂窝网络基站间的协作,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通过自适应码率调节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分服务。该文以最大化用户体验质量为目标,联合决策用户视频质量和无线资源分配。采用李雅普诺夫优化理论,将原问题转化为两个独立的子问题分别进行求解,并给出了仅依赖当前观测信息的低复杂度算法。实验结果显示,该文所提出的算法在动态环境下能够做出较好响应,并且可以实现更高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5.
《微电脑世界》2006,(8):185-185
无可否认,我们已经走入一个多媒体网络时代。而对于企业来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将为企业用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视讯会议系统网络案例。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课程网络多媒体互动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网络多媒体互动平台是为了解决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有效学习交流问题而提出和设计的。它使用面向对象语言VisualC#开发,采用了结合U/S与C/S的混合结构。网络多媒体互动信息的发布模块是基于B/s模式实现的,它主要实现用户在线注册、互动信息浏览、互动信息管理等功能。而采用C/S模式实现一个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互动软件,主要实现用户管理、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文件共享等功能。经过对系统的测试和使用,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际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X的多媒体网络终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终端将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中用户上路的重要接口界面。基于XWindows的网络多媒体终端的一般的网络终端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它不但采用了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X协议,而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多媒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WWW的网络信息共享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如何利用人(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一网络上最宝贵的资源来提高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文章提出的基于WWW的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利用社会过滤技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途径,并以用户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开放目录服务,是对WWW环境中用户合作及参与网络信息管理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6,自引:7,他引:76  
马华东  陶丹 《软件学报》2006,17(9):2013-2028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较之传统传感器网络更多地关注于音频、视频、图像等大数据量、大信息量媒体的采集与处理,在军事、民用及商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着重探讨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的概念系统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ATM等网络已能较好地支持多媒体传输,但用户应用程序接口却无法很好地利用底层网络支持。WinSock2作为新一代网络用户接口,对此有较大的改进。本文介绍WinSock对于多媒体传输的服务质量和多目广播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玲娜 《计算机时代》2012,(11):64-65,68
学生毕业之后仍然需要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而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的大多是社会办学机构,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网络继续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平台。利用ASP技术、网络技术、网站开发技术等能快速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机会的同时,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校园网管理中VLAN技术,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进行解决,将校园网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逐渐的走向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来装备教室,可以进一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其强大的功能,对教育事业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成为高校教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教育形式网络化是教育形式变革的必然结果,网络课堂是教育形式网络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21世纪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缺乏主动性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突出它的弊端。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电机及拖动基础网络教程的设计和开发,描述具体的教程制作方案及其制作过程,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研究所获。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反复性、交互性等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研究了利用云桌面虚拟化创新性来开展高职学生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的工作模式。同时,分析了传统单一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的局限性,探讨了创建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教育的热点话题,提出了基于云桌面虚拟化技术环境下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在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下的创新决策。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最基本的技术之一.随着网络及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网站开始采用流媒体作为主要的网络教学方式.正因为这个原因,利用流媒体技术为网络教学服务,提高网络课堂的质量,增强网络课堂的交互性,必将成为今后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流媒体技术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许多高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局域网的各种技术、网络设计方案、网络拓扑结构、布线系统等内容。本设计主要是对校园网的路由与交换技术的规划,来详细介绍局域网技术的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路由与交换技术的选择以及设备的配置,利用路由技术与交换技术实现网络的冗余,提高校园网络的连通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呈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该文结合国内外远程教育标准体系中相关标准/规范给出了一个维-汉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案。该网络教学平台参照教育部和国外主要远程教育技术规范和标准,基于LAMP开源软件,采用B/S网络计算模式,支持复杂文本,对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综合策划设计,为我国西北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但高等教育与计算机技术在知识更新迭代方面的差异性,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往往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大数据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与大数据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渠道,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培养出更契合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策略,以期为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