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杠杆式力标准机,其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操作不便等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了杠杆式力标准机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并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的组成及软件实现流程.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力标准机力值计量的自动化,提高检定数据的准确性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力标准机以及试验机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压电效应开发的用于发动机羽流力/力矩测量系统,对其进行在线标定是需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针对立式结构的羽流力/力矩测量系统,选择液压力源配合标准力传感器的加载方式,设计了具备远程操作、在线标定、实时校准功能的标定平台.分析了六维力标定的加载方法以及加载力与传感器受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六维力加载力学模型.对测试系统进行静态标定试验,得到了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各分量的线性拟合直线方程.试验表明:该六维力标定系统稳定、可靠,具有精度高、操作简便、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轴承变载荷压力实验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轴承实验台的加载力不可按照任意载荷谱调节的缺陷,提出了PLC与虚拟仪器共同控制的方案.下位机采用PLC进行简单可靠控制,上位机采用虚拟仪器进行复杂的加载控制.详细阐述了控制方案及与PLC传输协议协调的实现方法.在允许的载荷输入范围内,该方案通过实验台加载力的可调输入,进行设定载荷谱试验,使试验时间有效缩短.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灵活,且成本低,满足了产品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4.
蔡小斌  贾铁生 《信息与控制》1989,18(4):13-17,12
本文给出了电液伺服系统三点实时协调控制加载的一种设计方法.这种具有条件输出反馈补偿器的系统在协调结构上是比较简单的.该协调控制器是用于变后掠机机翼的升力加载控制系统之中.通过5000次重复试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试验结果是优良的.本方法对静止和运动加载式实时计算机力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液伺服阀反馈杆、弹簧管等悬臂梁类元件刚度的准确检测,提出了一种自动检测系统.与现有检测系统相比,采用电动分度盘加气动装夹装置实现了被试件的一次装夹、多位置检测,消除了多次装夹带来的不确定性误差;力加载装置和弹性元件变形测量装置集成为一体式,实现了自动高分辨加载及力、变形的精确测量,消除了加载装置或力传感器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和刚度测量建模,可实现被试件刚度的精确估计和多种表达;采用CCD辅助加载对准及观察,保证了检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检测系统,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重复性误差小于±1%,有效提高了悬臂梁类原件刚度检测的简便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EE1- 10 0型力标准机砝码加载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砝码挂起后间距偏差对定位检测的影响 ;提出了用光电编码测距方式取代原固定位置检测的方式 ;设计了测量电路以及一种符合EE1- 10 0型力标准机工作特点的倍频鉴相电路并给出了逻辑分析结果 ;设计了置数计数定位电路 ,使系统装调简化 ,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新型叠加式力标准机的控制系统。运用可视化编程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利用位置误差和位置误差的变化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输出控制伺服电机转动的脉冲信号。系统控制面板由具有友好界面的LabVIEW编程实现。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灵活、操作方便等特点,能够满足0.03级叠加式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车轮力传感器(WFT,wheel force transducer)的称重式实车标定装置及其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及结构,并且详细介绍了采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以混合信号系统级单片机C8051F005为核心,实现了对车轮力传感器数据和称重平台数据的同步采集,并通过RS232将数据传送到上位机(笔记本计算机).在该标定装置上成功地进行了车轮力传感器的实车标定试验.  相似文献   

9.
针对飞机气动力载荷加载试验的特点,在分析气动力加载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上下位机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重点论述了基于LabWindows/CVI平台的上位机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的具体实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利用多线程机制及高精度定时技术,解决了多通道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多任务及实时性等技术难题;该测控软件在某型飞机地面模拟试验中运行良好,很好地满足了多通道气动力加载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直升机尾桨叶疲劳试验技术研究的现状,对尾桨叶疲劳试验实现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根据尾桨叶疲劳试验的加载及测量要求,结合尾桨叶构型特性,设计制造了可同时对尾桨叶施加离心力、挥舞力、摆振力、扭力及法兰盘压载荷的尾桨叶疲劳试验台,并说明了尾桨叶疲劳试验台的工作原理.通过应用对尾桨叶粘贴应变片的方法测得了 3件尾桨叶疲劳试验...  相似文献   

11.
梁建海 《测控技术》2018,37(8):66-70
直升机大球铰摆动、滑动磨损试验机可以真实地模拟大球铰在直升机上的运转和受载荷状态.试验机测控系统主要解决运动模式和力加载的协调运动,设计关键算法解决了任意更换滑动行程、滑动频率和摆动角、摆动频率的4个参数对运动曲线的拟合问题,生成3个缸的位置时域序列,解决了任意方向力加载的难点,模拟大球铰受力情况,实现了大球铰在不同飞行状态下运动和受载荷的自动运行.通过合理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其自动化程序高、界面友好、运行稳定,为直升机大球铰疲劳磨损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自动提取布氏压痕轮廓是提高布氏硬度检测效率的关键一步,针对传统机器视觉算法提取布氏压痕轮廓算法的不足,本文通过FasterRCNN模型实现了布氏硬度压痕直径的自动化检测。针对检测布氏硬度压痕圆的特点,提出对FasterRCNN模型的改进。在classification网络中的边框回归损失函数中加入预测检测框的长与宽的方差,在改进的边框回归函数优化目标修改为真实检测框与预测检测框差距最小且预测检测框宽与高之间差距最小,使得基于改进的FasterRCNN模型布氏硬度检测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目标预测检测框,取得更精准检测效果。同时引入数据增强的方法扩充有效数据大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asterRCNN的布氏硬度模型检测方法适用于锈蚀和光滑金属表面工况。改进的FasterRCNN网络模型准确率为97.08%,较原模型提升0.73%,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为0.001226,较原模型降低40.31%, 改进的效果明显,并弥补机器视觉算法提取压痕轮廓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运动机械设备测试时不便采用有线供电和传输信号的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自供电式无线WiFi载荷测试仪.网络节点载荷测试仪的硬件以ARM9微处理器为核心,选用Marvell 88W8686无线网卡、载荷传感器及一些相关电路实现.自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充电锂电池和控制电路构成.软件系统在Linux操作系统的支撑下,内嵌Web服务器,油井运动光杆负载的动态数据通过浏览器采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载荷测试仪达到了实用的要求,其设计方法也可应用到类似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周婷  徐弢  嵇鹏 《自动化仪表》2007,28(5):51-53
为了增加汽车检验的透明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踏板力测试仪的设计思路,实时地将测试数据传输到总控制室大屏幕并显示。介绍了将混合信号系统级的单片机做为核心器件,并配以无线通信模块的系统硬件框架、软件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算法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When data security is facing growing threats, ordinary encryption technique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comparing, sharing, and classifying data hidden in ciphertex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ent of the quantum computing era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cryptography. Fortunately, a lattice-based PKEET scheme can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a lattice-based PKE-DET scheme that can support the delegated tester function with satisfying anti-quantum computing security and resisting OMRA attack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PKE-DET scheme that has both kinds of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standard model, we 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scheme based on the LWE hardness assumption. Compared with existing schemes, our scheme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security, delegated tester authorization, and small storage space.  相似文献   

16.
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电气设备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机训练及作战任务的完成。综合检测仪以可编程控制器和液晶触摸屏为核心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能够全面准确完成某型飞机所装配的起动系统电气设备的离位检测及日常校验工作。系统采用多通道同步测时技术准确完成多通道时间参数的检测,采用大功率信号模拟技术完成高精度功率的信号输入,使试验器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和准确性。此外,校验功能集成和易扩展性设计、零误操作设计和智能在线测试指导系统的设计使试验器高效的满足海军航空兵一线部队的实际工作需求,具有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Adams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飞针测试机同步带传动系统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同步带的运动特性.通过仿真获得测试头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和同步带的受力等曲线,为飞针测试机同步带传动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anometer-scale bending test for a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i) fixed beam using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revealing the size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Si beams ranging from a nano- to millimeter scale. Nanometer-scale Si beams, with widths from 200 to 800 nm and a thickness of 255 nm, were fabricated on an Si diaphragm by means of field-enhanced anodization using AFM and anisotropic wet etching. The efficient condition of the field-enhanced anodization could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bias voltage and the scanning speed of the cantilever. Bending tests for micro- and millimeter-scale Si beams fabricated by a photolithography technique were also carried out using an ultraprecision hardness tester and scratch tester, respectively. Comparisons of Young's modulus and bending strength, of Si among the nano-, micro-, and millimeter scales showed that the specimen size did not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Young's modulus in the (110) direction, whereas it produced a large effect on the bending strength. Observations of the fractured surface and calculations of the clack length from Griffith's theory made it clear that the maximum peak-to-valley distance of specimen surface caused the size effect on the bending strength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ASTM国际标准,介绍一种用于测试电磁线的塑性性能的装置—电磁线拉伸测试仪,并给出该装置的系统结构及软件硬件方面的设计。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