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挤压铸造方法制备了硼酸镁晶须增强纯铝基复合材料,在450℃下对其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研究了不同退火时间对复合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热膨胀行为及基体织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火处理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也逐渐增加,在5 h时达到最大值295 MPa,7 h时略有下降,为285 MPa.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曲线表明,退火处理会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变大,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先增加后减小,但始终高于未退火处理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根据Tardy补偿法的原理,对透明件用聚碳酸酯(PC)板材进行热光曲线实验,在不同加载状态下对条纹级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C材料仅需要较小的载荷即可出现理想的条纹级次;PC材料受力后的应力响应时间对条纹级次有很大的影响;挤出成型获得的PC材料具有惟一的加载方向以获得规则的条纹图.同时,本研究获得了PC材料的条纹值这一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温度真空退火的大厚度TiAlN涂层(厚度为65.3μm)的硬度、结合强度、残余应力、摩擦磨损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揭示真空退火工艺对大厚度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增加,涂层应力得到释放,600℃退火后全膜厚平均应力降至-0.154 GPa,应力沿层深分布更加均匀,涂层硬度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硬度值,膜基结合强度增强,磨损率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4.
殷琰  陈海波  巨阳 《工程力学》2018,35(6):222-230
研究退火处理对紫铜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金相观测、硬度测量、拉伸和疲劳试验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等试验手段,对比分析了退火前后紫铜的金相组织、基本力学性能、疲劳寿命、断口显微形貌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等。考察了表面形貌对材料试件的疲劳寿命的影响,利用带缺口的试件对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进行了观测,给出了退火前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疲劳寿命随表面粗糙度增大而改变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退火后紫铜主要衍射峰出现窄化,其内部晶粒增大;材料屈服应力、弹性模量、维氏硬度及疲劳性能显著降低。试件疲劳寿命受表面粗糙度影响的敏感性在退火后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高质量的ITO纳米颗粒,研究了H_2退火对ITO结构及能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ITO颗粒的形貌进行分析,发现其颗粒尺寸均匀;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退火前后ITO中化学键的类型,发现退火之后In-O键的振动峰减弱,这是ITO颗粒表面氧溢出并形成In-Sn合金所致;同时X射线衍射曲线在退火前后并未发生变化,表明ITO纳米颗粒主体的晶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通过H_2气氛下退火后样品的吸收光谱可以看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ITO的带隙逐渐增大,这是由表面的In-Sn合金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TA18钛合金管材在不同工艺制度下的退火实验,得出去应力退火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成品管材退火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讨论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从而得到TA18钛合金管材的最佳退火制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处理时间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PC)淬、退火试样的动态力学和宏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和淬、退火对材料的低温β次级转变及其韧脆性有很大的影响。退火使样品β转变峰值降低,力学性能和断口表面表现为相对脆性。处理温度愈高、时间愈长,这些结果愈加明显。并从热处理、退火处理提高了分子链堆砌程度,限制了β转变分子运动,来解释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8.
王潇梦  尹晓刚  蒋团辉  刘卫  龚维 《材料导报》2017,31(4):65-69, 74
通过对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专用料进行退火处理,采用SEM、DSC、XRD、POM等表征技术,分析了退火对PPR力学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温及低温(0~23℃)条件下,与未退火的PPR比较,退火工艺为120℃退火6h的材料冲击韧性最理想,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在23℃时的冲击强度为51.61kJ/m~2,是未退火样品的1.9倍。0℃时的冲击强度也高达33.86kJ/m~2,是未退火样品的2.9倍。  相似文献   

9.
借助拉伸试验对轧制和退火后的等规聚丙烯进行了轧向及横向上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结晶度和大分子链的取向是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力学性能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轧制过程中。轧制后,大分子链沿轧向排列,出现各向异性:轧向上拥有高的拉伸强度和低的延伸率。结晶度的变化主要是影响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横向上的屈服强度。退火后,大分子链的取向发生较小的变化。非晶部分的再晶化与无序化共同影响材料的性能,在伸拉强度没有减少的基础上增大了材料轧向上的延伸率。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具备良好冷成形性能的空冷强化钢,以冷轧LH800为研究对象,采用SEM、EBSD、T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钢种在罩式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600~700℃退火得到了铁素体+碳化物组织,拉伸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并且屈服平台长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晶内纳米级碳化物数量逐渐减少,晶界粗大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多,小角度晶界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且局部取向差(KAM)值逐渐减小。当退火温度超过700℃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出现。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KAM值也逐渐增大。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在700℃退火保温4 h,空冷强化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低,延伸率最高,具备最佳的冷成形性能。本工作基于冷轧LH800退火过程的显微组织和纳米级碳化物的演变,揭示了LH800出现屈服平台现象的本质,并获得了该钢种具备最佳冷成形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对超高强冷轧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使用正交实验法设计连续退火工艺获得超高强冷轧双相钢.研究发现: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对抗拉强度和总延伸率的影响程度依次是:临界区退火温度>保温时间>过时效温度;两阶段应变硬化特性随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当马氏体体积分数在35%左右时,冷轧双相钢的应变硬化关系明显呈线性;当马氏体体积分数接近50%时,冷轧双相钢的应变硬化关系呈非线性,但两阶段的应变硬化指数n值变化不大,两阶段并由曲线过渡;当马氏体体积分数在65%左右时,冷轧双相钢的应变硬化关系呈非线性,两阶段的应变硬化指数n值变化较大,并出现明显拐点.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热处理退火工艺参数匹配是获得均匀、细化微观组织材料的关键。以低碳低合金钢20CrMnTi为研究对象,在临界-亚临界温度Ac附近加热和保温试样,获得细小的片状珠光体和细化的铁素体晶粒。以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为设计变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退火工艺方案,获取材料的塑性数据(硬度、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和伸长率)。通过多层次分析法计算多目标综合塑性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退火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进一步用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退火处理试样。应用扫描电镜测试并优化工艺处理材料的微观组织,获得分布均匀的铁素体和细小片状渗碳体晶粒组织;通过拉伸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分析材料力学性能,均证明该材料的综合塑性明显提高,表明该优化退火工艺参数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Co含量介于13.0%~24.6%(原子分数)的Co-C纳米复合薄膜,在真空下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测试了样品在5、77和300K下的磁化曲线,详细研究了退火及成分对薄膜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退火的样品磁性较弱,退火之后样品磁性能增强,低Co含量的薄膜经退火后呈现出低温铁磁性、室温超顺磁性的颗粒薄膜特征。随着Co含量增加,薄膜的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明显增大,冻结温度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某自主品牌高性能管状扭转梁的开发需求,确定最佳的扭力梁选材和相应的退火工艺方案。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超高强钢材料完成了扭转梁的制管、预成形和液压成形等过程,并对成形零件进行了不同的退火工艺尝试,分析了焊管、成形件和退火件的显微组织、硬度及力学性能特征,并完成了扭转疲劳性能测试,最后对疲劳失效零件进行了失效原因分析。结果相较于STAM690进口材料,采用国产CP800材料的扭转梁,通过退火工艺调节,在保持显微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到最佳的综合性能,屈服和抗拉强度均达到800 MPa以上,且其伸长率达到17%以上,同时,疲劳耐久性能可达10万次以上。结论推荐CP800材料作为高性能管状扭力梁的选材,相应的退火工艺为550℃,保温25 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纳米压痕技术测试分析了多晶ZnO薄膜的晶格结构和力学性能.薄膜的制备采用了射频(RF)磁控溅射方法,并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退火处理.XRD分析显示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薄膜的晶粒尺寸逐步增大,且C轴取向显著增强.压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尺寸效应的影响,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有明显的趋势,从2.5GPa(常温下)逐步增加到5.5GPa(4500C),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上升,硬度值又逐步下降到4.5GPa(650℃).弹性模量整体随退火温度的变化并不呈现明显的规律,但在450℃和200℃下退火分别有最大值26.7GPa和最小值21.5GPa,这是由于尺寸效应与晶格取向的双重作用的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适当的退火处理对ZnO薄膜的结晶品质与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TA2管材大气感应退火工艺.进行了700℃,1 h真空退火及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实验,比较分析了4种退火方式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表面氧化的情况.结果表明,TA2管材在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与700℃,1 h真空退火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相当,可获得良好的再结晶组织和力学性能.TA2管材在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氧化皮,且修刮难度不大,对金属基体氧化含量基本无影响,可进行70%大加工率的冷轧变形.该方法用于纯钛管材的半成品退火,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特别适于小批量、多工艺的钛及钛合金管材生产,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盐浴退火方法分别对牌号为SSGrade40,SSGrade33和SSGrade50的热镀锌钢板的冷轧硬卷进行了不同工艺的退火处理,研究了退火工艺对三种热镀锌钢板用冷轧板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确定三种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及最佳退火温度范围。结果表明:SSGrade40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在720℃左右,退火温度在720℃较佳;SSGrade33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在680℃左右,考虑到力学性能的稳定性,退火温度选择在720℃左右较佳;SSGrade50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在700℃以上,为了保证其强度富余量和性能稳定性,退火温度选择在780℃左右较佳。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范围内制备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内板的Al-Mg合金材料。对厚度为6mm的热轧板采用不同的冷轧及退火工艺得到了1mm厚的板材。通过阳极覆膜和拉伸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计算得到了材料的成形性能参数,包括平均应变硬化指数,平均塑性应变比和极限拉深比。结果表明:总压下率一定时,采用一次冷轧压下量为33.3%、二次冷轧压下量为75%的冷轧工艺可以得到较高的强度和较优的成形性能。在350~450℃的温度范围内,合金在450℃最终退火后表现出较好的成形性能。所得结果对此材料的实际应用有较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22MnB5钢在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细化热冲压成形后马氏体板条束,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技术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低温临界区退火时间对22MnB5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不均匀奥氏体在退火过程中的转变机制及合金元素对粒状珠光体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经低温临界区不同退火时间保温及随后等温处理后,得到不同的珠光体形态,在770℃保温0.5 h,并在700℃等温处理后,得到铁素体基体上分布颗粒状碳化物的粒状珠光体组织;随着临界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转变逐渐均匀,使部分奥氏体在随后的等温过程中发生共析转变,得到多边形铁素体+片层状珠光体组织.粒状珠光体组织有利于细化淬火后的马氏体板条束,提高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与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镀膜技术制备AlCrSiN/Mo自润滑涂层,通过真空退火处理改善其结构和性能。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分析仪、纳米压痕仪、划痕测试仪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系统研究真空退火温度对涂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AlCrSiN/Mo涂层均是a-Si3N4非晶相包裹nc-(Al,Cr,Mo)N的纳米复合结构。经真空退火后,涂层表面颗粒尺寸明显增大,对应纳米硬度与临界载荷均出现下降,而耐磨和减摩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当退火温度为700℃时,涂层的综合性能最佳,纳米硬度为18.3GPa、摩擦因数为0.51、磨损率为3.4×10^-4μm^3·(N·μm)^-1,此时特征值H/E和H3/E*2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