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远欣 《航空兵器》2002,(5):45-46,48
概述了某型导弹“极限环椭圆”形成的原理以及在修理过程中遇到的3种关于“极限环椭圆”的疑难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是修理经验的一点小结。  相似文献   

2.
环件轧制的极限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出了环件轧制的每转极限进给量、极限进给速度、轧辊极限半径和环件毛坯极限壁厚的计算式,并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宋继侠  刘福林 《兵工学报》1996,17(2):188-192
针对内边界支承的固支和简支环板,应用奇异函数法研究了环板在局部均布载荷和线性分布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塑性极限分析问题,给出了环板在极限条件下均布载荷和线性载荷所满足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导弹天线罩连接环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接环是天线罩和弹体的连接件。在导弹飞行过程中,要求连接环能够承受作用其上的力载荷和热载荷,因此对连接环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介绍了几种导弹天线罩连接环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重点探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应用方向及其在导弹天线罩连接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侯帅  邢娅 《飞航导弹》2004,(3):19-21
休斯飞机公司对缩比导弹进行了风洞实验,这种导弹设计有可延伸的环翼和环形折叠的尾舵面。其受力和动量数据表明:在导弹的升力和空气动力效率方面可以实现重要改进。低速测试结果的数据可用于评估可能的水下发射。对装有环翼和环形折叠尾舵的重型鱼雷(1812kg)改进后的水下飞行性能进行了评估,指出水下发射导弹的压缩体积设计受发射管设计条件和技术的制约。这种新型的环翼鱼雷设计的研究结果包括:通过低速保持水下飞行达到提高飞行性能(射程和续航力)的目的。相应地,要减少噪音以提高隐蔽性能。在高速情况下,水下发射导弹较大的机动性和目标点的选择可通过环翼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超声速来流中含间隙舵系统的颤振问题。通过建立舵机传动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并采用翼段模型和活塞理论,导出了俯仰方向含有间隙的舵面的非线性气动弹性动力学方程,利用 Hopf 分叉理论计算了舵面的颤振速度,并采用描述函数法分析了含间隙舵面的气动弹性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传动机构的动态特性和间隙对舵面的颤振速度和极限环振荡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舵机静刚度较低时,需要考虑其动刚度对颤振速度的影响;仅当间隙内的俯仰刚度较小时,舵面的气弹响应才会发生亚临界 Hopf 分叉;在飞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间隙量增大1倍,极限环振荡的振幅近似增加1倍。  相似文献   

7.
魏靖彪  郑华利 《兵工学报》2006,27(6):1129-1131
结合动量理论和涡流理论,推导了桨叶环量方程,用广义尾流模型计算了旋翼下洗流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有旋翼尾流干扰和无旋翼尾流干扰两种条件下的导弹初始弹道,计算结果表明旋翼尾流对导弹的初始弹道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弹道式航天飞行器末修闭路制导飞行段通常采用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固定姿控喷管进行姿态跟踪和稳定控制,此时姿态控制精度直接影响闭路制导效果。传统斜线开关线控制方法存在系统性姿态角偏差,导致末修推力方向与待增速度方向始终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飞行器落点精度。提出的基于干扰力矩辨识的高精度非线性姿态控制方法,通过干扰力矩在线辨识,实时设计姿控喷管开关线,将极限环调整至环绕原点,从而提高姿控精度。基于某型飞行器的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基于干扰力矩辨识的高精度非线性姿态控制方法可将闭路制导段姿态控制精度提高约90%,减小姿态偏差对闭路制导的影响,飞行器落点精度提高约25%。  相似文献   

9.
两种非相干干扰对空空导弹毁伤压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两种干扰效果,首先建立双点源恒定干扰的雷达导引头干扰模型,再分析闪烁干扰作用模型,给出仿真条件下双机干闪烁干扰的干扰效果,得出两种干扰模式下导弹分辨角。在最大可用过载下对导弹的极限测边界进行了仿真,通过极限弹道计算出两点恒定干扰和闪烁干扰下的导弹攻击区域.说明闪烁干扰的优势所在。同时通过对最佳脱靶量的分析,给出闪烁干扰双机间最佳掩护距离。在假定导弹误差服从瑞利分布条件下,对两种干扰条件下单发导弹的毁伤概率对比评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武器装备可靠性计算中概率分布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问题,通过抽样方法构造极限状态函数的响应面,在标准正态空间中计算可靠性指标的置信限,再将其转化为可靠度置信限。导弹隔框蒙皮的可靠度置信限计算问题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试验样本较少的复杂大系统。  相似文献   

11.
几种钨合金破片垂直侵彻装甲钢板极限穿透速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战斗部中典型的预制破片钨球、钨柱和钨块对装甲钢板的侵彻性能;分析了钨柱、钨块破片因着靶姿态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极限穿透速度;给出了不同着靶姿态侵彻阻力面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了计算极限穿透速度的公式,并计算了三种典型预制破片的极限穿透速度,与测试的弹道极限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两种弹筒适配方式对导弹出筒姿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聪  孙建中 《弹道学报》2012,24(2):96-100
潜射导弹在水下垂直发射出筒过程中,弹体受到发射筒与适配器的共同约束,使得出筒阶段弹体载荷水平较高.为研究横向支撑对弹体出筒姿态的影响,依据动量和动量矩定理建立了导弹水下垂直发射出筒过程动力学模型,对艇速为1m/s、2m/s工况下的适配器和气密环-减震垫2种弹筒适配方式对导弹出筒时刻姿态的影响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2种横向支撑方式下,出筒俯仰角、攻角量值差别不大,但角速度、质心横向偏移量差别较大,尤其是在气密环-减震垫横向支撑方式下,弹体出筒伴随较大的震荡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分析给出实验条件下双机闪烁干扰的干扰效果并得出该条件下的导弹分辨角.在最大可用过载下对导弹的极限侧边界进行了仿真,通过极限弹道计算出闪烁干扰和恒功率非相干干扰下的导弹攻击区域;并在假定导弹制导误差服从瑞利分布条件下,对两种干扰条件下单发导弹的毁伤概率进行对比评估,说明了闪烁干扰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摩擦引起的机电跟踪系统极限环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极限环分析和抑制方法。将摩擦非线性特性简化为死区非线性特性,采用描述函数法对系统极限环进行分析,并采用在电机驱动信号中注入颤振信号的方法避免极限环发生。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极限环分析和抑制方法可以对系统的极限环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抑制。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海上自卫队此次参加"环太平洋-2014"演习的两艘舰艇:"伊势"号直升机航母和"雾岛"号导弹驱逐舰,也参加了舰艇开放日。当然按照日本自己的说法,这两艘都是"护卫舰"。不过按照安倍解禁自卫权和修宪的速度,以后环太演习时,日本可能就不会这么遮遮掩掩了,甚至海上自卫队都有可能打出"日本海军"的称号。"雾岛"号体现了日本造船水准"雾岛"号就在环太演习记者发布会的S1-A码头的后面,舰名取自日本宫  相似文献   

16.
尾流自导鱼雷极限射击范围的数学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尾流自导鱼雷弹道的分析,得出了该雷在满足尾流进入角条件下可分为一次转角射击和二次转角射击2种射击模式,建立了与之相应的极限射距、极限射击圆和最小允许射击圆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后,得出该鱼雷的射击范围为其极限射击圆之内与最小允许射击圆之外的相交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中根据空腔膨胀理论并考虑自由表面效应,对刚性战斗部在斜侵彻过程中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受力理论计算模型。根据刚体运动学理论,建立了斜侵彻过程中战斗部运动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战斗部斜侵彻混凝土靶板时的跳弹极限角的数值计算方法和步骤。通过编程计算,得到了不同侵彻初速度条件下战斗部斜侵彻跳弹极限角,获得了跳弹极限角随侵彻初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杆状破片对A3钢板的极限穿透速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用经验公式分析了杆状破片对A3钢板的极限穿透速度,然后利用25mm滑膛炮系统取代实弹靶场静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统计得出了杆状破片对A3钢板的极限穿透速度试验值,二者基本吻合,可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Φ9.5 m级2219铝合金整体过渡环研制难题,提出了铸锭制备、环坯制备、环轧成形各个环节精准控制策略,形成了大规格环件整体形-性协同极限制造技术路线,并成功试制出Φ9.5 m级超大规格2219铝合金环件,获得了均匀细化的微观组织结构和优异的综合性能.锻环微观组织均匀,未出现明显各向异性,无粗大残余结晶相聚集,晶粒细小且分布均匀;锻环沿圆周均布各处力学性能存在着一定的波动,但综合性能大幅提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三向力学性能无明显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20.
贾光辉  张国伟 《兵工学报》1998,19(2):185-188
通过钨球对薄装甲钢板垂直侵彻试验,发现在极限穿透条件下靶板的破坏模式为开坑和冲塞,且钨球变形程度较大。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极限穿透速度与钨球变形关系式,对钨球在侵彻过程中作刚性假设引起的极限穿透速度计算误差进行了估算,并对侵彻过程中开坑耗能与冲塞耗能也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开坑耗能与冲塞耗能比值并非常量,而随靶板相对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