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工程中常用的"分段定常"方法与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独特的时变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方法, 并结合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特点, 提出了导弹姿态调节器设计方法和导弹姿态调节器控制算法, 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导弹姿态控制系统俯仰通道进行建模,将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与模型跟踪理论相结合,设计了导弹姿态全程滑态变结构模型跟踪控制系统.通过仿真,说明了此系统不仅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而且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3.
张科  陈义 《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26(3):78-80,84
文中针对一般时变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以对象系统矩阵和控制矩阵的参数变化范围为主要依据的在线自动分段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程滑态超平面的设计选取与变结构调节器设计方案。数字仿真表明,该方案具有算法简单易行、控制量小及鲁棒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具有反作用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空空导弹动力学模型,采用全程滑态变结构模型跟踪理论分别设计了导弹俯仰通道气动力控制子系统和反作用侧向力控制子系统。数字仿真结果表明,与单独气动力控制相比,这种复合控制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导弹响应的快速性和导弹的机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变结构模型跟踪理论研究了某型导弹的自动驾驶仪设计问题,通过引入移动滑态方法改善变结构控制性能,进一步提高了对系统参数大范围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快速性,并通过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模糊控制器和变结构控制器的各自优点,给出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的模糊滑模控制,同时为消除模糊滑模控制的能达阶段,在控制器中引入全程滑模因子,最终实现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的全程模糊滑模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输出反馈变结构控制算法。在已知不确定性函数上界的条件下,通过跟踪微分器较好地实现了对输出信号高阶导数的估计;设计的变结构控制器简单、鲁棒性强滑。仿真算例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三轴转台快速精密定位系统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三轴转台变惯量的特点,以及高精度的控制要求,设计了基于产生式规则的专家变模态控制器。该控制器将整个控制任务分为无超调归零与高稳态精度两个子任务。在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自适应Bang-Bang的控制与古典控制,通过简单方法的组合实现高品质控制。实例仿真支持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由于结构简单,可靠和安全,PID控制广泛用于伺服控制系统。但其固有的缺陷导致对复杂系统控制效果变差。为解决某些问题,设计一种多模态模糊PID控制器,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在线调节控制器参数和结构。通过控制实际转台伺服系统验证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战略导弹姿态系统的变结构自适应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基于自校正自适应控制器原理,提出一种连续变结构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变结构控制中的滑动超平面进行自适应调整,使系统特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文中将该方案应用于战略导弹的滚动通道的控制器设计中,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陀螺稳定平台伺服回路模型, 设计了基于角加速度信号反馈的变结构控制器.理论及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变结构控制系统对平台受到的扰动力矩及参数变化具有完全的自适应性, 并可有效地克服变结构控制器的抖动性对系统的不利影响.由于系统设计从实际对象模型出发, 且控制算法简单、易实现, 可望获得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hypersonic reentry vehicle,HRV)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全程滑模变结构轨迹跟踪方法。首先,基于最优化理论设计全程滑模面,使系统的轨线一开始便落在切换面上;其次,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辨识结果自动调整控制律,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削弱抖振;最后,采用Lyapunov定理证明系统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的干扰作用下,将所设计的跟踪算法进行数值仿真,通过与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跟踪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于晓婷  郁丰  何真  熊智  王振宇 《兵工学报》2016,37(7):1282-1290
针对非合作航天器的非线性姿态估计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虚拟滑模控制思想实现对目标航天器姿态参数估计的方法。将立体视觉系统输出的实时观测数据作为虚拟控制系统的输入,将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数学模型作为虚拟的控制对象,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计算出虚拟力矩控制量,从而使虚拟航天器的姿态与观测姿态同步,虚拟航天器姿态即为非合作航天器姿态参数的估计值。仿真实验验证表明,在存在系统误差及状态量初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基于虚拟滑模控制的估计算法估计效果优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并较好地协调了变结构控制鲁棒性与平滑控制抖振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针对考虑载机干扰、摩擦力矩和参数不确定性等扰动因素影响的机载光电稳定平台高精度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指数时变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观测系统的聚合不确定性,用来抵消外界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干扰。在此基础上,设计自适应指数时变滑模控制器,实现了光电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在残余聚合扰动影响下的期望角位置转动的全局鲁棒控制,该方法不需要确定聚合不确定性的上界信息,同时避免了普通自适应滑模的切换增益过度自适应问题,最终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证明了闭环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系统角位置最终渐近收敛到期望角位置。数值仿真和样机测试结果表明,在外界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下,该方法能够实现系统的高精度角位置控制。  相似文献   

15.
郭擘  柯芳  余潇  高歆杨  孙爱鲜 《兵工学报》2022,43(8):1874-1880
光电跟踪系统在载体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扰动,对系统的跟踪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滑模控制拥有较好的鲁棒性,在工程上容易实现,可考虑运用在这类系统中。使用摩擦反馈并将速度环滑模控制与跟踪环PID控制相结合,可得到一种应用于光电跟踪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它提升了光电稳定平台的稳定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能使运行中的系统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对变化的扰动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以二维伺服转台为被控对象设计了滑模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并与现有基于PID方法的控制方案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在给定扰动下,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的光电稳定平台将速度环稳定误差从72″/s降低到了12″/s,均方根从37.0″/s降低到了1.46″/s,提出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对提升光电稳定平台的稳定精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龙  姚建勇  胡健  马大为  邓文翔 《兵工学报》2015,36(11):2053-2061
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存在匹配和不匹配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滑模的模型不确定性补偿控制策略。通过设计滑模观测器估计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匹配和不匹配模型不确定性,以在控制器设计中将其补偿,有效地削减控制器不连续项增益。将观测器滑模面引入到控制器滑模面中构造新的控制器滑模面,消除不确定性的估计误差,以保证控制器良好的动态性能。此外,不使用系统加速度信息,以降低可测噪声对跟踪性能的恶化。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验证了闭环系统的全局稳定性。仿真结果显示,与积分滑模控制策略相比,所提方法能够补偿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存在的匹配和不匹配模型不确定性,同时削弱滑模控制的抖振,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激光制导炸弹滚转通道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毅  王焕钢 《兵工学报》1998,19(4):372-374
针对激光制导炸弹的滚转控制通道的时变特性,设计了一种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利用系统在骨动模态上的一致鲁棒性使弹体在各工作点上都具有良好的特性。该控制器具有线性部分用以控制趋近段的动态特性,用滑动模太来保证系统在终态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倾斜转弯导弹的分散自适应滑模解耦控制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颖昕  董朝阳  王青  陈宇 《兵工学报》2010,31(7):906-910
针对倾斜转弯(BTT)导弹大迎角飞行状态下,3通道间较强的运动、气动、惯性耦合,提出了一种BTT导弹分散自适应滑模解耦控制方法。根据分散控制思想,将BTT导弹控制系统表示为由3个关联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为每个子系统设计仅依赖局部测量信息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考虑到通道间关联的影响,设计协调回路并调整局部分散控制器的参数,保证大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同时实现解耦控制。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对建模不确定性、大迎角下的气动参数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对机动指令的跟踪效果良好,满足BTT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速度环是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三环控制的中间环节,其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动态响应。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图及矢量控制原理,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和动静态坐标变换方程,由于速度环的比例、积分(Proportion Integral,PI)控制存在速度超调、速度差积分饱和及抗扰动性能差等问题,提出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速度环控制方法,设计滑模面及切换函数,构建滑模变结构速度闭环控制器。分析电流环对电机反电势的影响,提出在电流环的设计过程中加入反电势补偿环节的电流控制器,并对电流环进行简化处理。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电流环、速度环及系统进行建模,通过仿真研究,验证系统速度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