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lanning》2020,(6)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而国际化是引领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立足特色学科优势,探索"3+1+N"三段融合式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交叉融合与一体化设计,依托多元支撑的就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及深度融合的国际化校际及校企合作联盟,在本研一体化培养体系中渗透国际化培养范式,着力打造中国石油大学特色的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落实"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代背景下,土木类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所承载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联合培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体制机制、稳步提升土木类研究生培养水平,针对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质量问题,从培养方案、课题连贯性、课题规划原则、培养效果评价四个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先进经验,总结了改进我国土木类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土木类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课题缺乏连贯性的原因,探索并形成了中外联合培养的创新管理机制;探究了土木类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障碍,指出了课题规划的一般性原则;提出了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机制及效果评估方法,对保障土木类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质量和优化国际联合培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2)
地方高校土木类研究生更多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培养,产学研合作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专兼挂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结论可为地方高校土木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涉及土建类学科、信息类学科、电气类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培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特色不明、培养环节脱节等4个重点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提出集成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基于"新工科"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1535"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汇集了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创新,展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应用成果,为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依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城乡规划学科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学科融合实践,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提出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专项化的业务技能、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等教学思路,从营造学科氛围、推进专题研究、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就业衔接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与修复、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未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机器人学科的特点与优势,从研究生导师、学生、政策以及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着手,对研究生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高校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下,利用新技术为工程建造过程赋能,推动工程建造活动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升级,支撑行业升级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面向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变化,搭建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培养体系,介绍重庆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思考,为中国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超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建设的可持续性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把握2022年北京冬奥会规划建设契机,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我国“双碳”目标,把服务北京冬奥建设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负责的冬奥会课题,贯穿了本硕博设计教学、论文训练、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全链条覆盖”的教学体系。结合北京冬奥会实践,形成了以“全尺度空间干预”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大建筑”教学框架;结合北京冬奥会人才培养实践,因材施教,完善了以学生学术志趣为导向、学科学术焦点为依据的多维度教学过程;结合大型国际事件机遇,推进了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思维交融和创新实验等为手段的国际化教学方式。近年来,学院在培养投身脱贫攻坚、服务全面小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设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实践成果,建立了以“扎根中国、胸怀世界、通识宽广、专业精深”为突出特点的多学科全尺度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表明,多学科全尺度教学体系能够为我国建筑学教育提供参考借鉴和引领建筑类学科向“大建筑”学科融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构建工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工程界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基于工程哲学视角,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高校在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系统介绍重庆大学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以期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要求。针对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交通土建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革新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从"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三方面出发,凸显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多维度优化创新实践活动,兼顾师生共同发展,固守培养质量标准,构建了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全过程的多主体多维度效能评价机制。通过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服务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线,构建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的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氛围教学方面,分层面加强计算机教学,提出具体实施步骤,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专硕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但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人才素养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是增强毕业生发展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扬长避短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高校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基建”和“互联网+”等背景下,工程形态和建设模式变革日益广泛和深刻,T形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新发展形势下土木水利工程建设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素养需求。分析了土木类专硕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讨论了地方高校发展专硕教育的主要局限因素: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生源基础素养相对不强,师资队伍工程阅历欠缺,以及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竞争等。同质化竞争表现为校内学硕与专硕培养模式、目标的同质化,以及校际学科发展方向的同质化,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相互挤压。基于南华大学土木与水利专硕学位点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讨论了地方高校提高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路和成效。立德树人理念之下,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学科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教育共同体,是地方高校传统学科专硕教育破解同质竞争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改革思路和实践模式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科顺应时代需求发展专硕教育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保障来华留学培养质量,探索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意义重大。以东南大学土建交方向为例,通过问卷调研从留学生导师视角分析了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趋同化"理解不正确、导师作用被忽略、缺乏沟通机制、入学标准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落后等,并提出坚持"适度趋同",提高留学生导师参与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严格把控入学关、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以推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研和分析,指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走向是施工企业,以此明确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施工企业基层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定位,并据此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的偏向设计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及施工系列课程薄弱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理论教学(基础、结构、施工、拓展)与实践教学(实验、设计、实习、论文)“4+4”的教学模块,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施工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和生产实习的系统化改革等具体思路和措施,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现状,为满足"双创"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需要深度挖掘校内外资源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构建校内跨学科协同和校外校企协同两方面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落脚点,实现教育教学横纵向深度融合,系统设计与构建线上虚拟空间、线下共享空间并行,实践情境体验空间付诸实际行动的“两并行一实践”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要求土木类工程科技人才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多元发展能力,助力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