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陈嘉璇  姜梅 《华中建筑》2014,(12):60-64
针对武汉传统社区——里分的巷道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进一步研究影响里分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相关因素。调研采用典型时间断面调查法,统计与绘制活动分布图,记录所选时间段内的巷道活动者属性、活动类型以及人群分布等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人群活动特征之差别,联系巷道公共空间的客观属性,提出社区周边环境、空间形态、巷道级别、商业类型以及设施景观等因素对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影响,从使用者的角度探索里分社区公共空间的特征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里分是武汉极具本土特色的住宅,近年来其公共空间的问题越发引人关注。文章选取延庆里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背景与居民结构、物质环境、公共活动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居民访谈,提出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点;进而获得延庆里公共空间营造的整体性原则和包容性原则,以及巷子整体空间整治策略、打开天井策略和增添节点公共空间策略;最后对其发展方向做出推测。  相似文献   

3.
里分是武汉历史和社区居住文化独特的载体,商业改造是里分街区更新的一个方向。文章以泰兴里为例,分析其商业改造现状和问题,总结其商业空间改造方向,为基于功能置换的汉口里分商业空间改造提供思路:室外空间的改造应关注人的需求,激活社区公共空间;梳理建筑流线,合理避免商住流线交叉。室内空间的改造模式中整体统一式的改造难度低于局部式和整体分散式的改造难度,后两者应重点关注天井、楼梯、管道等的多户协调设计,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  相似文献   

4.
甘圆圆 《华中建筑》2014,(8):138-141
里分住区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今天,随着城市社会的高速发展,里分这一历史建筑形式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住区环境的恶化使之在城市环境中愈发的衰败,它们或被拆建或者在城市中被孤立起来。该文以武汉法租界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海寿里、昌年里及其附近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改造意见,旨在解决里分自身问题的同时,更加强里分与里分、里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辐射联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转型的升级加快,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变为存量更新,老旧社区改造是实现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存量更新背景,以昆明市五华区文林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为例,以延续社区文化、打造健康老龄化社区为目标,构建适老化存量更新治理体系,进而从社区肌理修复、空间改造两个方面提出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延续城市文脉提供可参考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雅琪  李瑞  汪原 《风景园林》2018,25(4):48-52
反思武汉原俄租界规划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采用动线观察、PSPL等调研方法,对武汉原俄租界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总结出弹性设置、微增设计、低技更新3种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的同时,认为通过公共空间选点更新的不断累积会完成对公共空间系统的更新,并选取一个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7.
罗睿  彭雷 《华中建筑》2012,30(6):162-166
该文研究成果来源于“德中同行”子项目——中德联合设计之武汉近代欧式建筑研究与保护。通过对武汉老里分住宅片区——坤厚里的大量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了这一片区的成因、整体特征和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针对坤厚里片区一元路沿街路段的更新、保护及利用的思路与原则,提出“赋予里分新的内涵、提取里分标志元素、整合空间尺度、丰富空间层次、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五个更新保护策略,从而为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更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需求快速上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更新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可行路径,而城市旧城区滨水空间更新往往面临多方面问题.结合上海市苏州河公共空间慢行贯通案例,针对目前旧城滨水公共空间岸线断点多、情况复杂、防汛墙过高、腹地不足等特点,从断点处理、桥梁建设、堤岸改造与分段控制4个方面提出相应慢行贯通策略,同时提出相应贯通保障机制,借此为类似城市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武汉里份是一类典型的中国近代里式住宅,它立足于中国传统住宅"院落式"的基础,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呈现出现代居民的居住特征。里份住宅的空间形态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居住文化及特征的转变,是近代居民居住观念变化下的物质载体。文章通过对武汉里份住宅的诞生、发展及其类型分布综合归纳,探讨近代里份住宅的居住形态及建筑空间的特征演变,追溯其价值内涵,希望能够在当代语境下提供一种住宅保护、更新及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汪广丰 《城市开发》2024,(1):100-101
<正>小社区连着大民心。社区微更新既是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它主要着眼于社区基本单元,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社区内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佳的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近年来,城市微更新理念被广泛应用。例如,上海市从2016年起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持续开展“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专项活动,成功打造了浦东缤纷社区、徐汇美丽街区建设、步高里、威海路665号等一批微更新项目。  相似文献   

11.
廖慧 《华中建筑》2013,(12):41-44
居民的自发改造对于里分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给今后的更新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自发改造真实地反映了居民现实的生活需求,其中也不乏好的有借鉴价值的做法,基于此,该文以上海村为研究对象,通过上海村自发改造行为的实态调查,了解到促使居民自发改造的主要原因、改造的主要类型.以及居民对自发改造的评价与价值认识,基于调查的结果,确定今后里分更新的目标及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可以改善邻里关系.研究了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建成居住环境适老化程度偏低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2012年针对上海市里弄、公房和商品房3大类既有住宅区进行的适老化更新改造居民访谈与调查,汇总、分析了各类既有住宅区老年居民对适老化改造的总体意愿和具体需求,旨在为城市更新与建设过程中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区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还应该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交往,突显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文通过研究居民在住区中的空间环境的行为及心理,为生态住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建设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居住区的户外空间作为居民户外活动沟通感情的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场所也受到关注。该文从性别角度出发,以厦门居住区为例,对居民在居住区户外活动需求和实际状况,以及对户外空间使用上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总结出男女两性活动的行为差异及户外空间使用上的不同需求。基于这些差异,对居住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下,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社区居住环境品质评价之检视尤为重要,文章系延续过去里分之系列研究之一,特针对里分住宅居民对于里分住宅内部环境、邻里性设施及环境、社区邻里关系及社区周边环境等四大部份进行评价,作为里分住宅未来社区居住环境品质改善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设低碳住区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为了解大连市既有住区的低碳现状,文中选择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昌平小区和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大有恬园小区进行了问卷调研,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研究了既有住区低碳现状与住区建设水平,地域特征,居住人群基本信息和居民心理标准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的既有住区在地理位置,建设水平,居民人群和低碳现状上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和不同,进一步提出适合的住区更新和改造策略,是解决当前住区问题和建设低碳住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谢浩 《城乡建设》2011,(4):31-32,4,5
马丘比丘宣言指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居住区是人们长期聚居的生活空间,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氛围来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在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时,要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9.
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 调研及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利华  张雨  杨鑫  万敏 《中国园林》2021,37(3):14-19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健康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解武汉市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的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的建议,2020年7—8月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筛选武汉市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15个首批“高风险”小区作为样本,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1)疫情前后,针对居民使用住区绿地的“频率”和“时长”,选择“增加”与“减少”的人数相当,与“无变化”人数比例近3:3:4;2)超半数居民解封后在住区绿地停留15min以上;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提升主要依托“绿地植物应用”和“健身设施及场所建设”;4)居民相对更喜欢开花的园林植物,并表现出了较明确的关于植物颜色、香型等的偏好。建议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应“关注住区弱势群体”需求,增加居民“全健康”效益,鼓励公众参与。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住区绿地健康效益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