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究我国乡村地域涌现出的一批自主壮大的村庄,截取一定历史跨度,以乡村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变迁的双线逻辑对典型个案的要素整合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保持乡村尺度的微观制度相对于(全国或区域尺度)宏观制度环境的弹性适应能力是稳定本地要素、引导城乡要素逆转向与逆配置的关键。建基于村级组织以及小范围内部制度变革的村庄要素整合机制,易诱发以村为单元成规模投入的资源组织方式,形成多重约束条件下村庄双向调整路径以及以小单元内部最优为目标的要素配置格局。村庄单元式的发展虽然引发了乡村地域局部要素环境的重塑,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内闭倾向,不利于村庄与外部地域经济系统的整合协调。最后认为,我国乡村政策应该从宏观性制度供给向引导乡村微观制度创新方向转变,增强乡村自组织发展与有效配置要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既符合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要求,也是国内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在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广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机遇与当前实施困境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阐明了工程总承包市场的转变途径,即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轨迹演变。通过构建“政府—业主”演化博弈模型,得出稳态平衡策略为政府激励业主,业主为追求最大利润而进行模式推广,从而扩大市场需求,实现市场诱致性变迁过渡。并提出了增加财政金融激励、完善市场制度环境、提升国际交流力度、构建完善信息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村庄城镇化发展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逐步成为一个显性现象,需纳入到总体城镇体系的自觉演化过程中观察。文章聚焦长江三角洲的典型案例,将村庄城镇化发展归纳为三类空间类型,首先分析案例共性的空间特征。继而以"国家宏观制度变迁—村庄微观制度调整"的基本框架去解释村庄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框架既考虑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兼顾了村庄集体行动的逻辑。最后指出村庄城镇化发展导致了新的乡镇协调问题,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建筑业的诱致性增长点和强制性增长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中,转型经济对建筑业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建构了建筑业制度变迁的增长点模型,将这种影响因素划分为诱致性增长点和强制性增长点,并结合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接轨所作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吴远翔  徐苏宁 《华中建筑》2009,27(2):117-120
该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制度分析的工具,对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和模式选择进行解读。并指出:政府对制度变迁的成本一收益判断是决定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实现的关键,在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上应采取强化地方政府核心性作用的强制性与诱致性相互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运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于这一现象的传统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交易成本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创新体系学派,然而它们都没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框架来对以集群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全面和动态的说明。演化经济学通过研究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集体协同行为,标志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点正由外部要素投入和制度模仿转向内生社会关系与孵化创新,这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开展的村庄整治和建设,大多依靠增减挂钩政策来完成,在短期内可迅速改变村庄面貌,但整治之后往往面临工业带动不足、农业发展萎缩等困境,不能很好地落实中央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从乡村社会治理的视角,以河北省小弟八村自主式的村庄整治实践为案例,分析整治过程中自然、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村干部、村民的个人决策过程,并模拟出自主式的制度变迁过程,以期对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广东推行已逾七年。检讨相关政策实施的文献,发现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动改造和塑造结果的关键。同时,规划调控弱、开发强度过高和公益设施配套不足极为普遍。然而,从微观层面对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逻辑的研究匮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视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以及两者的合谋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对土地持有者如农村集体的角色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村庄改造案例的深度实证探讨制度转型、利益各方权利关系演化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旧改政策强化了村集体的地权,但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积极推动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体收益,而村集体则依托现实的土地占有占据博弈的主动,不断"把持"政府,争夺土地收益,最终使政府在维持社会公益上逐步妥协,危及空间品质和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渐行渐远。旧改应力求政府统筹,完善利益分配和规划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我国村庄规划领域的研究 现状与趋势基础上,发现探讨村庄规划的 公共政策属性并将之应用于村庄发展规划 之中的研究,是当前村庄规划研究领域的发 展方向。认为各地普遍存在的实施多轮次村 庄规划现象的原因既是对村庄规划公共政 策属性认识的缺位,同时也是作为公共政策 的村庄规划其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实施与 保障措施的不断修正过程。以公共政策的 政策过程理论为研究逻辑,针对珠海市的新 农村规划、宜居村庄规划、幸福村居规划等 三轮次的村庄规划进行全景式的比较分析 和经验总结研究,进而提出村庄规划与乡村 发展的合理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意活动激发社会活力与经济增长,在现代社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创意社区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则依赖集体灵感激励社会经济政策改革。Heyri艺术村作为稳定且可持续的创意社区,其模式值得研究。研究以"社区建设"为理论基石,揭示创意社区的社会价值,指出创意社区营建机制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制。以韩国Heyri艺术村为案例,深入挖掘其生成机制及运行机制,探究社区成员及社区环境两个核心要素在社区营建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最终提炼其内在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村庄规划大都借鉴城市规划,是基于精英决策的理性规划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规划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主体需求的制度安排。村庄的主体结构及其行为特征都不同于城市,这将重组规划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因此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范式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村庄的特质,指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村庄规划是基于内生秩序的沟通规划。村庄规划应注重社会关系,促进沟通、协调和共识构建,规划师也要调整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随着国家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传统村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统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以前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的研究起步期;1996-2005年研究方法、深度不断拓展的发展期;2005年以后以地方认同、组织行为等软环境及传统主题多元共存的研究活跃期。从研究内容体系来看,研究主要涉及传统村落价值、文化景观、公共空间、空间形态、保护开发等内容。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未来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研究尺度从个案研究向区域多个案例的比较研究拓展,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向传统村落与人类交互关系的研究转变,研究领域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微观分析向结构分析及村落开发深度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方法方面更注重多学科及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2019,(6):47-54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需要一种有效的村庄分类工具,以帮助规划师更加便捷地了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把握村庄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匹配的规划目标、政策和实施工具。但是,已有的村庄分类方法,或者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与案例分析,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寻找规律,但在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不易操作和掌握; 或者基于经验判断和村庄的区位进行分类,但是缺乏客观事实依据,难以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基于二元结构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地区村庄二元结构转型的难易程度,将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村庄分为三类:刚性二元村、弹性二元村和一般远郊村。并以广州市农村地区为例,以村庄中外来人口比例和村集体建设用地比例作为核心指标,将村庄进行分类。然后,再深入比较按此分类不同类型村庄在产业结构、集体经济、村庄建设、居住环境等维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快速城市化地区村庄之间在人口、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异,并作为编制村庄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历史文化村镇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概括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并通过对爨底下、宏村、周庄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下的指标系统分析总结了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土地发展问题: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亚妮  桂艺丹 《城市规划》2019,43(7):108-114
城中村问题因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吸引了国内外不同领域专家与学者的持续关注与研究。土地问题是分析城中村发展与空间特征的重要线索。本文对与城中村土地发展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两者的重点、方法与成果进行区分,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在研究视角与范式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城中村研究存在显著差异,但近几年来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未来相关研究需在理论层面建立明确、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在机制探讨层面需将村集体组织的土地发展行为纳入分析;在特征解析层面应加强定量方法的应用,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指引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郊区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续现状已不容乐观。文章在对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开展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补充修正现有建设部所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予以综合评价,并据此从中遴选出21个"推荐村落",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China's villages as collective communities have been in drastic transition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Kunshan, a county in the dynamically growing Yangtze River Delta, serves as a case study to demonstrate how its villages progress in the path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community endeavors managed by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pursuits based on bottom-up initiatives. Community-initiated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socially inclusive to the locals, and there is observed spatial equality between village communities because of equal access to local opportunities. Mutual support within the community or collectivity built upon attachment and affiliation is crucial social capital binding the community together when it undertakes drastic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villages try to maintain their collectivity from collective agriculture to collective industrialization and further to collective land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s in the context of progressive urbanization. Rural villager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urbanites while remained connected to the village communit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城市-村庄矛盾对立互倚分析框架,从城市-村庄矛盾运动的角度,梳理了1990年代中以来的城中村研究成果,考察城中村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城乡关系运动,希望能为处在大城市周边的村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将城中村问题作为城市化历程中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多视角的调查研究及深度解剖的基础上,提出对城中村较为全面的认识观,探讨与城中村有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总结作为先发展地区的深圳城中村的典型特征,为改造和整治城中村的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过去单纯依靠需求侧刺激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程度地导致小城镇在城乡要素流动中“被跨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体制机制、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三个层面助力小城镇走出发展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在于:在城乡差异化的整体框架中寻求基于自身特色的区域立足点,依托特色构建“城-镇-村”的要素流动纽带.这包含对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与配置、对外建立面向城市和乡村的输出机制.小城镇实现特色化发展应遵循“改革制度供给,释放要素流动-要素资源重组,内部结构优化-输出稀缺价值,实现有效供给”的路径.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现状特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