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重庆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首次申请并通过了英国特许水务与环境学会(CIWEM)的专业评估。文章从行业学会的选择、评估过程、评估材料的构成和评估的关注点等四个方面对此次国际评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国内专业评估进行了综合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四川理工学院的区域特色和办学定位,就该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实践证明所培养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6)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广东地方特色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适应广东经济发展要求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提高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技能、创新性解决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素质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指出特色专业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评估认证背景、学生能力培养达成的新挑战、"新工科"工程教育发展新要求、创新教育新驱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新战略等时代新需求。从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知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环节、实践实训与创新体系等方面,介绍安徽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就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案例进行阐析。认为给排水工程能力实训是学生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到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重要桥梁,提出理论—虚拟仿真—实践实训—创新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8)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给排水专业的就业情况及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提出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以实习促进就业,减轻学生就业压力,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上述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专业实习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现在和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下,探讨为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级用于型人才的目的,提出了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合理利用实习经费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教学特色、毕业主要去向四个方面,对台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对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支撑体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提出新要求。以《泵与泵站》课程为例,从课程特点、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方面入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为达到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坚持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工程管理专业的产生入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外向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当今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出发,阐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般内涵;结合国内建筑给排水工程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金砖国家大学"网络状、应用型两个基本特征,从"点状基础合作、线状串联合作、面状深化合作"动态人才培养思路出发,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金砖国家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筑学专业应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在国际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金砖国家建筑学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和趋势,建构独具特色培养方案、模块课程体系、国际联合教学团队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我国实施了“卓越计划”2.0,以持续推进工程教育发展。土木工程作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需主动对接“卓越计划”2.0,实现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卓越工程人才。处于顶层设计地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全方位勾画了人才培养的蓝图。通过对长沙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分析八所高校与“卓越计划”2.0的契合度,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交叉融合形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建筑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尤其以“4+X”、国际化联合教学及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为代表,同时应在建筑院校中强化“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实践性好、研究性优、创新性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设计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兼顾国际视野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中国交通建设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需要,重庆交通大学与行业企业开展了10年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围绕国际工程人才在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管理三个维度的能力素养,构建了短线定制"3+1"海外班、长线培养"1+3"国际工程班和柔性设置的"2+2"跨界复合实验班等多样化校企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协同选聘学员、设计课程计划、开设课程讲座、组织科技竞赛、指导毕业实践、评价培养质量,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其间,为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输送海外交通建设人才3 500余名,较好地满足了海外交通建设国际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人才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质标准与国外水质标准/基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两个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并与WHO的《饮用水水质准则》、美国环境保护局2001年《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和《美国国家推荐水质基准:2002》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质标准在实际执行和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以及开展我国水质基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国水环境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对我国水质标准体系的制/修订、如何有效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e multiple benefits of water reuse have yet to be fully realized in our urban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 One pathway to optimal implementation is to plan for their integration with wider assets in water resource or drainage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la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water resource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lanners. Qualitative data was gathered from a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Chartered Institution for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IWEM) with 25 participants from England's Water Service Providers (WSPs), regulators (Ofwat and the Environment Agency) and consultants working within the UK water sector. The participants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reuse is relevant to both water resource and drainage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lanning, but that current regulatory and funding frameworks are constraining effective engagement between water resource and drainage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lanners by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parate plans. A general consensus of the participants was that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include water reuse technology within current and futur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Plans (WRMPs) and Drainage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lans (DWMPs).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is could be developed through collaborative working partnerships and support from regulatory and funding frameworks that allow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 Participants also highlighted a stronger economic case could be made for water reuse technologies if the approach seeks to capture the wider benefits and not only the ‘best value’ solution. Societal acceptanc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good quality data will be key to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of any incentivized water reuse schemes.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1)
目的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为依托,探索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协作的联合培养方案在麻醉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中的优势和可行性。方法综合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平台麻醉亚专科手术量及北京市各专科医院的临床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建立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相结合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联合基地,并制订临床医学博士后联合培养方案。比较联合培养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与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麻醉亚专科病例培训数量及核心胜任力考核成绩差异。结果联合培养方案实施后,在临床麻醉总病例数不变的前提下,小儿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心血管外科麻醉的培训病例数量和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率均显著提高(P均<0.01);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知识技能""沟通合作""病人照护"3项核心胜任力成绩显著提升(P均<0.05)。结论联合培养方案可优化麻醉科的病例资源,提高临床医学博士后的核心胜任力,对麻醉科临床医学博士后的规范化培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一带一路"和国家创新驱动建设的推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完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在工程管理专业传统四大平台(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的基础上,融入两大新平台(外语平台+人文平台),重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专业"4+2"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其次,以"国际工程项目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素养提升"为导向,基于系统层次结构的思维,采用文献荟萃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维、国际能力维、创新发展维("三维体系"),进而提出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