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17)
木与石的材质不同,成就了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面临挑战,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冲击。鉴于此,文章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塔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剖析中国古塔文化意蕴和哥特式教堂建筑特色,探讨由古塔反映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特色和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施林翊 《中外建筑》2013,(7):129-131
文化的沉淀是园林艺术的基石,当传统的汉文化背景遇到伊斯兰文化传统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市接待中心基地内有多种建筑形式:现代中式的接待中心主体建筑、回族风格的古建及现代建筑,以及体现草原游牧民族风格的现代蒙古包。怎样运用景观的力量将它们和谐、统一起来?幸而两种文化的思想本质是相通的,都体现对人类幸福与社会和谐的追求。经过缜密的分析与论述,本次设计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为基底,将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元素糅合在一起,使它们虽各具特色但整体统一。  相似文献   

3.
迪斯科舞起源于欧美,它融合了黑人街头舞蹈与现代舞等多种风格,它也包涵了许许多多的舞蹈语言及文化内涵。混杂性与兼容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因此在欧森迪斯科广场的装饰风格上我们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来创造环境,即典雅与粗野。现代建筑思潮中曾经有过两个著名的流派,“典雅主义”倾向与“粗野主义”倾向。“典雅主义”与“粗野主义”在艺术效果上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流派。“典雅主义”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美  相似文献   

4.
穿越历史的隧道——寻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炤 《城市开发》2002,(8):61-63
建筑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形式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牲,并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也包含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因而,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寓传统于现代,以现代手法发扬传统精神。”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建筑发展的必然。传统建筑的精髓不只是诸如檐口、角楼、坡顶等风格要素,也不只是四合院、斗拱、飞檐等表面形式……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异彩纷呈的福建地域性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丽娥 《华中建筑》2007,25(2):144-14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地域性建筑在"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汲取闽北传统民居元素而形成的"武夷风格"、发展传统"嘉庚风格"而形成的"新嘉庚风格"、延续与发展福建传统民居底蕴丰厚的红砖文化、灰砖文化和石材文化而创作的"新红砖建筑"、"新灰砖建筑"和"新石材建筑",使地域性建筑成为福建多元其生的现代建筑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该文旨在通过对它们不同创作倾向的分析与梳理,揭示建筑师隐藏于作品背后的创作智慧,以启迪人们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从而映射到建筑的形态上,显现风格特质.笔者通过考察同处"东南亚建筑文化圈"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的建筑,解读建筑特色的不同文化成因,提出现代建筑创作应将地域性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新区城市设计为例,阐述了川西民居传统建筑的独特地域性及风格,并寻求使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达成一种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历史,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令人神往。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有着较大差异,但建筑布局、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独特风格,毫无疑问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传统建筑样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现代建筑文化属性,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本文将针对传统建筑样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行 《现代装饰》2006,(9):104-109
本案所处的城市具有良好的文化包容力,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在现代简约设计流行的当下,设计师尝试使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将德国包豪斯风格重新演绎。重点在于两种不同风格融合度的把握,并以此作为风格基调展开设计。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没有文化支撑的建筑只是钢筋混凝土的空壳子,很快会被历史遗忘。中西方建筑形态不同,装饰风格不同,究其根本,是文化意念不同。看这城市的一街一巷、一楼一房,无不是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本文意在通过比较中西建筑文化,分析文化影响建筑创作实践的过程,从而更清醒的看待现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整合与重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缪远 《工业建筑》2008,38(5):126-130
对厦门大学校园建设史上著名的嘉庚风格建筑给予介绍,通过列举了三个不同时期和校区建设的代表性建筑,分析嘉庚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文化内涵,提出传承嘉庚风格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院落式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故在中国与西方院落式建筑都是建筑师乐于运用的形式,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使院落式建筑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本文试图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不同地域的院落式建筑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缪远 《华中建筑》2008,26(3):192-195
该文介绍了厦门大学校园建设史上著名的嘉庚风格建筑,例举了三个不同时期校区建设的代表性建筑,分析了嘉庚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文化内涵,提出了传承嘉庚风格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2)
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室内设计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对建筑的精细化处理,也是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室内设计不仅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更要重视室内环境的美观性。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现代元素与中式室内设计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新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结合传统中式风格的精髓和现代材料技术简练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文章通过分析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试图解读这一设计风格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及地域建筑中汲取素材并力图使建筑与环境彻底地融为一体。寻求一种能体现生态、绿色、自然、本真和童话的意境创造与哈尼文化相结合的风格独特的现代建筑借山、借势、借景,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积淀。吸纳民族文化的精华,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有强烈哈尼文化元素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张楠 《建筑》2006,(3):77
建筑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建筑不是孤立的,他们要融合于环境、融合于城市、融合于我们的生活,形成一种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城市的风格记忆。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但目前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在总体风格上缺乏个性,空间视觉紊乱,与城市禀赋、自然环境不协调,一味地“借鉴”、照搬西方的现代建筑形式,没有自己的文化沉积。西方建筑文化风格有自己传承延续的脉络。西方古典建筑中使用的石头材质和现代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有着本质上的传承,这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基础。中国则不然,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现代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在本质上是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文化艺术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多元文化融合后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理念的创新,以新中式风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建筑空间的功能设计,以及新中式文化元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构成差异,为建筑空间营造了不同的环境氛围,同时,借助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理念,通过不同的展现手法,结合新中式文化元素的自身特点,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傅燕  张勃  叶浩 《中外建筑》2008,(5):88-90
书院与会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具有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本文对比研究两种建筑的异同,透过建筑表象,折射出文人建筑与商人建筑不同的人文内涵。土人修身养性,融于自然,追求雅趣:商人重义取利,融于社会,追求财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诱发不同的建筑观和审美情趣,渗透到建筑,使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吴云鹏 《山西建筑》2007,33(21):26-27
介绍了文脉与建筑文脉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建筑文脉思想的历史演变,着重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学派的文脉观点,从而寻求建筑的传统风格,探索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及发展,对城市建筑文脉问题的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婕  王雪  王卿宇 《福建建筑》2014,(3):19-20,15
建筑立面装饰是对建筑空间的二次性创造,以不同的形式、色彩、材质、光照再次塑造建筑的个性与美感。建筑立面装饰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美化城市风貌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陶瓷材质作为建筑立面装饰材料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的发展趋势,使陶瓷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