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食源性沙门菌毒力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食物中毒的关系。方法收集市售食品、市售生鸡肉、食物中毒标本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沙门菌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PI)基因SPI1~SPI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2株沙门菌菌株中,检出16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不同来源的该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岛谱型有差异。SPI1在食物中毒菌株中检出率最高,市售生鸡肉SPI1的携带率高于市售食品。结论沙门菌的毒力岛谱型分布与菌株的不同来源相关,其中SPI1与沙门菌食物中毒呈正相关,市售生鸡肉有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提高实验室应对食物中毒快速检测和溯源分析能力。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并对39份粪便和8份食品进行病原培养分离鉴定,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invA毒力基因检测,PFGE及MLST基因分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其他地区菌株进行遗传学差异对比。结果 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物经实时荧光PCR检测均为沙门菌阳性,从39份粪便和8份食品中共分离到31株肠炎沙门菌。PFGE及MLST分析显示31株菌具同源性,表明食物和患者分离菌株基因型别一致,MLST分型显示本次分离株与其他地区优势克隆有同源性,31株肠炎沙门菌均具有invA毒力基因。结论 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于食物中毒病原检测,缩短了病原检测周期,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PFGE及MLST两种基因分型技术可对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36株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北京地区禽类中沙门氏菌基因型及毒力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菌株进行分型,ST11为优势型。鸡源包括ST11、ST13、ST17、ST96、ST241、ST1941、ST26; 鸭源包括 ST19、ST34、ST1546、ST2441 型别。 毒力因子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VFDB)分析菌株均携带毒力岛SPI1-SPI5代表性基因,66.7%含毒性质粒spvB。胥伐成格隆沙门菌SPI1-SPI5代表性基因如sopE、sptB、mgtC和invA/invF等均为阳性,未携带spvB、pefA、prot6E。沙门氏菌毒力岛基因相对稳定,但基因型的差别对携带毒力基因有一定影响。cdtB、pltA在胥伐成格隆沙门氏菌中均为阳性,推测该菌普遍携带细胞致死膨胀毒素。  相似文献   

5.
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一起食物中毒蛋糕和病人样品,用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检,按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菌检验法》分离、鉴定致病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16份蛋糕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样品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 4789.4—2010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属同一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 4789.4—2010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起同地区连续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检出菌株进行表型鉴定;用VITEK-Ⅱ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菌株抗生素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检出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从25份患者肛拭样本中检出17株,8份从业人员肛拭样本中检出2株,8份留样食物中检出3株,厨具涂抹样本中检出1株。23株肠炎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相同(9∶g,m∶-);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且与当地散发病例PFGE图谱带型相似。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证实这两起食物中毒是由同一来源的肠炎沙门菌污染所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疆库尔勒市零售牛肉沙门菌污染状况和沙门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的方法,采用培养基培养和沙门菌生化鉴定试剂盒对零售牛肉中的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沙门菌分离株10种毒力基因(inv A、hil A、ssa Q、mgt C、sii D、sop B、spv B、spv C、spv D、spv R)进行PCR检测。结果 317份牛肉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28份,分离鉴定到阳性沙门菌28株,污染率为8.8%(28/317);除ssa Q、spv C毒力基因外,其余8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毒力基因inv A和spv R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携带率均为100%(28/28);毒力基因sii D、spv B和spv D的携带率也较高,分别达78.6%(22/28)、75.0%(21/28)和75.0%(21/28)。结论新疆库尔勒市零售牛肉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疆库尔勒市牛肉生产各环节的防控与食品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两起相距210多公里乡镇同期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将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和剩余食物分离到的8株肠炎沙门菌进一步鉴定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增菌,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消化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5.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指纹图谱聚类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分为两个分子型,D乡食物中毒分离到的5株肠炎沙门菌有相同的指纹图谱;P镇的3株分离株图谱也一致;两起食物中毒分离株图谱之间有4个条带的差异.结论两起食物中毒的暴发虽然都是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但具有不同的分子型别,食物中毒不是由同一种污染的食物源引起;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肠炎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21年新乡市一起山夫登堡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方法 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11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10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5种毒力岛(SPIs)特征基因片段(mogAsseLmgtCbcfAaraB)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结果 10株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为1,3,19;g,s,t,即山夫登堡沙门菌。10株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其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2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10株菌(2株病例株,5株食品株,3株环境株)之间条带无差异,高度同源。10株菌中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均检出。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为山夫登堡沙门菌,该菌携带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2株病例株沙门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生猪和家禽屠宰环节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动物源性产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方法 2014年9~12月从山东省部分屠宰场采集分离的335株沙门菌,应用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对沙门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附加靶蛋白(AT)的基因进行检测,然后运用Salmonella serotyping assay软件分析鉴定血清型。结果 335株沙门菌中299株共分为29个血清型,另有36株未分型,优势血清型主要为德尔卑沙门菌(S.Derby,24.8%,83/335、)和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15.2%,51/335)。德尔卑沙门菌、汤卜逊沙门菌(S.Thompson)和阿贡纳沙门菌(S.Agona)在生猪和家禽屠宰场中都有分布;生猪屠宰场以德尔卑沙门菌(39.8%,64/161)为主,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19.3%,31/161)和汤卜逊沙门菌(13.7%,22/161);家禽屠宰场中以肠炎沙门菌(28.7%,50/174)、印第安纳沙门菌(S.Indiana,12.1%,21/174)和德尔卑沙门菌(10.9%,19/174)为主。另外,不同地区屠宰场的沙门菌血清型呈差异分布,生猪屠宰场中除鲁中部外,其他地区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家禽屠宰场中,鲁东和鲁西地区主要是肠炎沙门菌,鲁东北地区以德尔卑沙门菌为主;鲁中部地区分离株以汤卜逊沙门菌为主。结论山东省屠宰场中的沙门菌污染比较严重,且有多种血清型,需加强屠宰环节的致病菌监控,降低动物产品在屠宰环节受沙门菌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采集上海地区2008—2012年来自临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90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存在于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上的9种常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本实验优化的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方法对这些分离株进行亚分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inv H、sop E、sug R的携带率为100.0%(90/90),iac P、avr A、rhu M、prg K均为98.9%(89/90),而spv B、spv C分别为85.6%(77/90)和78.9%(71/90)。优化的ERIC-PCR体系能够较好地区分8种主要沙门氏菌血清型,共17株菌,辛普森指数(D值)为0.970 6。然而,90株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却具有一致的ERIC-PCR指纹图谱。在所调查分离株中,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inv H、sop E和sug R,对人类健康存在较大威胁;ERIC-PCR虽然可用于区分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石家庄市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毒力活性,了解蜡样芽胞杆菌的潜在威胁。方法采用PCR方法,对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到的131株蜡样芽胞杆菌进行肠毒素、呕吐毒素9种毒力基因扩增检测,用血平板检测的方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结果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至少携带一个毒力基因的菌株达到检出菌总数的99.2%(130/131),溶血素BL基因(hbl ACD)和肠毒素FM基因(ent FM)是石家庄市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均产生溶血素BL,检出率为100%。结论腹泻型肠毒素在食品中的分布比较广泛,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均具有溶血素,对进食者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今后应加强监控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预防和控制蜡样芽胞杆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市售整鸡的沙门氏菌污染状况,为建立食物污染及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1~2012年仍呼和浩特地区采集冷冻、冷藏和现宰杀整鸡样品,迚行沙门氏菌的定性检测、血清分型及耐药性研究。结果 不同状态整鸡样品的沙门氏菌携带率明显不同,冷藏整鸡沙门氏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冷冻和现宰杀整鸡。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36株沙门氏菌均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中五耐最为严重(25%)。结论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鸡肉中的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某福利院一起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相关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确认本次事件中病例23名,患病率5.65%(23/407);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15份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子3份、留样菜品3份、水果2份以及冰棒1份,其中从11份病例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菌,PFGE结果显示11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相似性为96.4%,聚类分析为同一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福利院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  相似文献   

15.
Salmonella strains (n = 75) isolated from foods involved in foodborne outbreaks occurred in Rio Grande do Sul State, Brazil, during 1999 and 2000 were studied. Strains were serotyped and submitted to PCR analysis to verify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plasmid virulence (spvR) regulatory gene. Among the 75 isolates, 73 (97%) were classified as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 All of the Salmonella strains isolated in 1999 were classified as serotype Enteritidis, whereas in 2000 two isolates were serotyped as Salmonella Derby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garding the prevalence of spvR gene, 62 strains (82.7%) were PCR positive,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P < 0.05) between the strains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and the presence of spvR gene was demonstrated,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gene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