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功能(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美,日对功能(保健)食品定位的异同点,讨论了在功能(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研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军用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检测和军用功能性食品研发三个方面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纳米技术在军用食品开发中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 EGT)是一种天然无毒的稀有氨基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用菌中,前期研究已经证明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挖掘EGT更多新的生物活性功能,发现EGT在减轻炎症反应、细胞保护、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精神性疾病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也具有良好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EGT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对于EGT生物活性研究中较成熟的领域,补充了当前EGT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新发现,提出了EGT作为食品抗氧化剂、食品护色剂和膳食添加剂等在食品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为相关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及EGT其在食品领域中的深层次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豌豆的营养功效及其成分特性,并对其营养成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为促进豌豆的深加工和新型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磁共振技术以快速、无损伤、无侵入检测等优点使其在食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其在食品工业中五大方面的应用,分别为测量食品和生物体系中的含水量、研究食品中水分的分布和水分的流动性、研究果蔬的成熟度和损伤程度、研究食品中的油脂、研究食品的玻璃态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间水分食品的技术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在军事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中间水分食品的性质和特点使其在军用食品领域比脱水食品或高水分含量食品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食品物性学是关于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几十年来,食品物性学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研究的推进,以及评测仪器与设备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研究思路上也发生了一些转变。食品物性学研究从早期基于食品工艺的食品物性研究,正在逐渐过渡到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基于消费者感官体验的新领域。作者主要介绍了食品物性学研究的沿革、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就食品物性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生物进行的发酵,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的非常普遍,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说人们日常中食用的面食,喝的啤酒,在调味品中的味精已经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使用的药品等等,都有微生物的发酵。利用微生物发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而人们对于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发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发,本文对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对于研究微生物食品的发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虹蕾  缪铭  江波  张涛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4):434-437,441
植物甾醇酯作为一类特殊的新型健康食品配料,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开发利用研究,目前已成为食品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厂商的研发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甾醇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要概述了植物甾醇酯的性质、功能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运动食品能量棒能够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营养需求,快速且持续地为运动员供能,提高运动耐力,缓解运动疲劳。运动食品能量棒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不同运动类型的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不同,了解运动员不同的营养需求和运动食品能量棒的成分与代谢特点,对研究和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食品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运动食品能量棒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运动食品能量棒的分类、不同运动类型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以及运动食品能量棒的成分及代谢特点,为运动食品能量棒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庞敏  姜绍通 《食品科学》2010,31(23):434-438
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等生物学效应。本文在概述植物甾醇的功能特性和食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对其氧化产物的形成机制及特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功能性甾醇食品的开发现状进行综述,针对中餐食用油以高温煎炸为主的食用习惯,对我国功能性甾醇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食品纳米技术与纳米食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纳米微粒在常态下能表现出普通物质不具有的特性,这使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极具潜力、倍受瞩目。在食品领域,纳米食品加工技术、纳米营养素制备技术、纳米食品包装、纳米检测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食品纳米技术与纳米食品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提出了食品纳米技术与纳米食品今后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与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蓝细菌与功能食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细菌特别是螺旋藻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功能食品,这与其分子组成、生长特征有密切关系。具体介绍了蓝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功能食品的发展与分类以及蓝细菌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现状。重点论述了对以蓝细菌在食品中的成分为依据分类的原料粗品和组分加工的功能因子以及特殊环境使用的空间食品。  相似文献   

14.
青梅果产品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梅果作为中国的特色果品之一,随着人们对其营养和保健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青梅果及其加工产品已成为科研开发和市场消费的热点。从青梅饮料、青梅酒、青梅醋、青梅保健食品等方面对国内外青梅产品的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并对青梅进一步开发途径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油菜花粉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菜花粉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该文综述油菜花粉保健功能,并展望其研究和应用前景,为油菜花粉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无毒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针对此现状,该文综述了涂布型食品包装纸生物聚合物基质的分类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纸基材料作为食品包装的优势及性能缺陷,介绍了作为纸张涂料的生物聚合物基质(多糖、蛋白质、复合基质)及纸基材料所具有的功能特性,总结了涂布型纸张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将涂布纸作为食品包装,能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品质,赋予纸张的功能特性还能够延长食品保质期,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有望为食品工业进一步开发绿色和可持续的纸基包装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酵豆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是一类我国传统发酵的大豆制品, 在我国和亚洲国家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青睐。近年来在豆豉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功能因子不断被研究发现, 其抗氧化、降血糖、溶血栓、抗突变等功能被不断揭示。同时, 发酵本身对改善大豆制品的营养组成、风味、富集营养和功能因子、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大豆制品发酵后营养成分变化可进一步提升营养价值。本文对豆豉生产现状、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 并对豆豉发酵中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金钗石斛功能性成分及保健食品开发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钗石斛是名贵的中药,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酚类、多糖类等功能性成分,现已成为现代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金钗石斛功能性成分的提取、检测、结构鉴定及功能作用等研究进展,以及石斛类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和深度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a suitable technology for the production of probiotics is a key research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hich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vi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organisms involved. Microbial criteria, stress tolerance during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the produc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robiotics. Generally, the bacteria belonging to the genera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have been used as probiotics. Based on their positive qualities, probiotic bacteria are wide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ood. Interest in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probiotic bacteria into other products apart from dairy products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re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he recognition of dose delivery systems for probiotic bacteria has also resulted in research efforts aimed at developing probiotic food outside the dairy sector. Producing probiotic juices has been considered more in the recent years, due to an increased concern in personal health of consumer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the microencapsulation of living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