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去除豆腥味的新方法美国西部农产品公司发明了一种去除豆腥味的新方法,具体作法是:将大豆用45℃热风加热15分钟,然后送入转鼓式脱壳机中去除豆壳,在室温下加入大豆体积十倍、浓度为8~11%的稀盐酸,浸泡12小时,再用筛网滤出大豆,酸液可再次使用;用清水再...  相似文献   

2.
新产品集锦     
普通豆奶常带有豆腥味,影响风味。产生豆腥味的原因是来源于大豆中的脂氧化酶。另外,大豆中还含有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会降低人体分泌的消化酶——胰蛋白酶的作用,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本品是将大豆于85℃以上的热水中磨浆,细度约为0.5~1.0mm。将豆浆在高温下加热,再进行第二次磨浆,除去豆渣后,经板  相似文献   

3.
据国外资料报道,脂肪氧化酶是造成豆腥味的主要原因,因而种种防止豆腥味的方法是钝化脂肪氧化酶。下面介绍十四种除去豆腥味的方法:1.把去皮大豆浸泡在pH 7.5-9.5的水中,再换以pH7.5-9.5的水加热,滤水后接种纳豆菌入室繁殖,加pH7.5-9.5的水磨碎、过滤、杀菌得豆浆。2.将大豆在90-120℃的温度下加热5分钟,浸泡后在pH9以上的碱性条件下磨碎而成原浆,从中分离出豆浆。  相似文献   

4.
一、制法特征 本法制得的豆乳保留大豆特有的风味,但完全没有豆腥味,也没有苦涩味,有植物性蛋白饮料和其它蛋白制品为原料制品的最适品质。 二、制法 原料:非脱脂大豆 工艺流程: 1.加热:加热大豆原料,80℃2~20分钟,90℃以上2~15分钟,沸水2~10分钟。注意将大豆投入80℃以下热水中,  相似文献   

5.
李笑梅 《食品科学》2010,31(16):29-32
以大豆为原料,异黄酮含量、豆腥味及芽体形态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感官评价及化学检测方法,对大豆最佳萌发工艺条件及萌发过程中发芽大豆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萌发最佳工艺条件为:萌发温度24℃、萌发相对湿度85%、萌发时间96h,此时发芽大豆(干基)异黄酮含量3.616mg/g、感官评价几乎无豆腥味。在120h 萌发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脂肪、蛋白质、糖类物质、灰分含量下降;VC、氨基酸态氮、异黄酮含量明显增加;游离铁、钙、镁含量增加幅度较小;此外豆腥味随萌发时间的延长始终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豆生物酶法脱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大豆蛋白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利用水稻芽中的酶对大豆乳进行脱腥处理,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处理温度45℃,时间2h,水稻芽干粉添加量为大豆质量的2%与常规热处理脱腥法相比,该法蛋白质得率高,无豆腥味,豆乳香甜可口  相似文献   

7.
无腥味豆乳加工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了经不同条件热烫、打浆及添加还原剂所得豆浆的风味物质,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了风味物质的组成成分,并以苯甲醇为内标,用峰面积归一化定量检测了几种对豆腥味有重大贡献化合物(正己醛、正己醇、2 己烯醛、2 戊基呋喃等)的相对质量浓度.结合感官评定,确定大豆最佳处理条件为:浸泡大豆在90℃热烫5min,并用90℃热水磨浆,可使所得豆粉基本无豆腥味,主要豆腥味成分正己醛仅为对照样品质量分数的5%.  相似文献   

8.
<正> 本发明是利用压扁大豆,在提取大豆蛋白过程中,尽量抑制豆腥味的产生,从而得到了一种风味优异的新型大豆蛋白,比传统的大豆蛋白豆腥味低得多。获得该大豆蛋白通常按下列工序: 大豆(压扁)→(脱脂)→脱脂大豆→(用水提取)→(去渣)→豆乳→(酸沉淀)→(脱乳清)→酸沉淀凝乳→(中和)→分离大豆蛋白溶液→(干燥)→分离大豆蛋白。首先是抑制或防止豆腥味的工序。产生豆腥味主要是在大豆(压扁)阶段和脱脂大豆(用水提取)阶段。为此,在压扁大豆时,尽量保持低水分,并用低温压扁大豆;用水提取大  相似文献   

9.
大豆食品豆腥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食品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但是大豆食品中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豆腥味,许多人难以接受,从而限制了大豆食品的发展和广泛食用。本文就大豆食品中豆腥味的来源以及豆腥味的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水稻芽粉对不同产地的两种大豆进行脱腥处理,并测定其总醛含量,考查总醛与豆腥味的关系.实验发现大豆的豆腥味同醛类有密切关系,豆乳总醛含量最低的工艺为:温度50℃,加酶量2%,pH8.0,加酶反应时间2hr.  相似文献   

11.
1、无豆腥味的大豆蛋白质 由法国EBS健康和营养公司生产的新豆大豆蛋白质“活性大豆蛋白TS”,是一种完全除去了豆腥味的新产品,而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是以大豆为原料的众多食品所固有的那种令人不快的异味,过去一直是影响大豆食品市场扩大的不利因素。该公司采用了新开发的方法,将包括豆腥味在内的大豆原料中所含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充分除去后才制成新产品。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制品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引起酶促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最后生成醛、酮等具有异味的物质。大豆籽粒蛋白中约含1%~2%的脂肪氧化酶。在大豆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豆腥味,不但增加成本,常引起大豆蛋白溶解度下降,降低了大豆蛋白营养质量,从而提出遗传上开展脂肪氧化酶缺失材料选育的必要性。从80年代开始,美、日学者先后培育出大豆脂肪氧化酶等位基因系及缺失体,90年代日本学者获得豆腥味很低的品种,制成的冰激淋口感良好,与牛奶制品无差异。巴西等国也在选育低豆腥味及低苦涩味大豆品种。90年代开始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3.
大豆豆腥味严重影响大豆制品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选育无豆腥味大豆是克服大豆豆腥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豆腥味产生的原因及无腥味大豆的 营养优势 大豆蛋白制品产生豆腥味是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促氧化反应的结果,其中的关键酶是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简称Lox),脂肪氧合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中双顺式1,4- 戊二烯结构,通过加氧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进而分解形成小分子的醛、醇等挥发性物质,产生豆腥味和苦涩味。并且脂肪氧合酶产生的脂肪酸氢过氧化物能直接与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降低食品食用性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无豆腥味的新型大豆品种普通大豆制作成豆制品不含脂氧化酶的无豆腥味的大豆新品种。这种新品种大豆是用普通大豆与低脂氧化酶大豆的品种通过八代以上的杂交而培育成的,它的特点除了无豆腥味和制成的豆制品更加可口以外,植株更有抗病毒能力强、生长成熟期缩短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亦称脂氧合酶)。在大豆食品体系中,它至少造成三方面的有害结果:(1)破坏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2)它产生的游离基损害了维生素和蛋白质等成分;(3)造成滋气味低劣。由于它的活性,当大豆的细胞壁被破碎之后,只要在很少水份的存在下,即可与底物(即大豆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发生氧化降解反应,产生氢化降解物,造成豆腥味,其中己醛是造成豆腥味的主要成分。这种酶有高度的“专一性”,它所能催化的底物必须含有一个“顺”,顺式=  相似文献   

16.
黄琳 《酿酒科技》1999,(1):60-62
研究了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嗜热乳酸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制得无豆腥味且具有豆腐味及乳酸发酵特殊香味的大豆凝乳。  相似文献   

17.
无腥大豆加工酸豆奶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试验利用无腥味大豆为主要原料生产酸豆奶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无腥大豆加工酸豆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大豆与水之比为 1∶10 ,乳酸菌数为 16× 10 4 个 /mL ,添加葡萄糖 5 %、蔗糖 4 %、牛奶 30 %和稳定剂 0 .2 % ,在 4 0℃发酵 5h ,可制得色泽洁白 ,组织细腻 ,香味浓郁 ,口感好 ,无豆腥味 ,营养价值高的酸豆奶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制取豆浆。豆浆的浓度(固形物含量)要为3.5~10%(重量比)。豆浆的制取方法是:将大豆、脱皮大豆其水溶性浸出物以80℃以上的温度短时间热处理,不使大豆蛋白有热变性,并力图减少脂肪氧化酶,然后与加温的0.07~5.0%的重碳酸纳水一起研磨处理,再将豆糊中的豆粕过滤去掉,这样就得到了豆浆。这种处理可将豆浆中的豆腥味和苦涩味去掉。得到的豆浆浓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麦芽中的酶对大豆进行脱腥处理,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处理温度45℃,时间2.5 h,小麦芽粉添加量为大豆质量的2%,该法获得的大豆蛋白,没有明显的豆腥味,豆乳香甜可口。  相似文献   

20.
大豆制品具有一种特殊的异味,特别是豆腥味,影响人的食欲,也影响了大豆蛋白的广泛应用。要减少或消除豆腥味,多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有的改革加工工艺,如:有人将含有脱脂豆粉的面团采取湿加热,直接通入蒸气的方法使大豆产品变得无异味。虽然通过湿加热处理使大豆的豆腥味减轻,但是大豆的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