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以收集于黄土高原的8种小粒黑大豆为实验材料,4种小粒黄大豆为对照,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蛋白质,对其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小粒黑大豆蛋白的氮溶解指数、吸水性、吸油性、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凝胶强度在51. 72%~62. 07%、2. 29~2. 95 g/g、1. 52~1. 70 g/g、54. 40%~88. 60%、83. 35%~97. 16%、75. 70%~95. 80%、154. 59~203. 66 g之间。小粒黑大豆蛋白的氮溶解指数和吸油性显著低于小粒黄大豆;盐池黑豆、定边小黑豆和靖边王渠子黑豆的蛋白质吸水性显著高于小粒黄大豆;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均优于小粒黄大豆,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差于粒小粒黄大豆;除子洲小黑豆、横山老黑豆和偏关小黑豆外,小粒黑大豆蛋白的凝胶强度显著高于小粒黄大豆。不同品种间小粒黑大豆蛋白质的氮溶解指数、吸水性、吸油性、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及凝胶强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聂丽洁  杜双奎  王华  蔡萌 《食品科学》2013,34(7):99-103
以大白芸豆、奶花芸豆、小白芸豆、豇豆、绿豆、红小豆、小扁豆、豌豆8种食用杂豆为实验材料,以大豆为对照,对其脱皮、脱脂后的杂豆粉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脱皮脱脂大豆粉相比,脱皮脱脂杂豆粉的堆积密度和吸水性指数高,水溶性指数、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低,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凝胶能力强,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差异显著。不同杂豆粉之间的理化特性与功能特性有差异。脱脂大白芸豆粉的堆积密度小,水溶性指数、吸油性和乳化稳定性高;脱脂小白芸豆粉吸水性、乳化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强;脱脂豌豆粉凝胶能力和起泡性好,乳化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3.
研究去凝集素芸豆粉理化与功能特性。溶剂浸提法制备去凝集素芸豆粉,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堆积密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等理化及功能性质。实验表明,去凝集素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芸豆粉中蛋白质、总糖含量、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吸水性、乳化性与起泡性(p0.05),但对芸豆粉吸油能力、乳化稳定性及泡沫稳定性具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结果表明,去凝集素芸豆粉相对于普通芸豆粉仍保留了较好的营养成分组成及理化、功能特性,营养、理化及功能特性,可能更适用于复配杂粮膨化食品开发。  相似文献   

4.
食用豆粉功能特性与糊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食用豆粉功能特性、糊化特性及其与组成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食用豆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国外食用豆粉功能性系统分析方法,对大型超市市售10种杂豆理化性质、功能特性进行测定,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食用豆粉糊化特性.结果:不同食用豆粉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差异显著.食用豆粉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灰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4.79%、46.82%、2.01%和3.72%,各种豆粉L值、ΔE值、堆积密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教、吸油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最小凝胶浓度分别在78.14~90.48,9.33~21.00,0.543~0.816g/mL,4.09~6.13,19.44%~29.14%,0.93~1.38g/g,61.14%~92.2%,84.15%~96.9%和12%~16%之间.菜豆属杂豆类,具有较高的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各种豆粉的糊化特性显著不同,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为73.2~83.0℃,96.2~216.8,118.5~243.8和28.3~103.2(RVU).鹰嘴豆具有最低的峰值黏度(96.2RVU)、低谷黏度(90.1 RVU)、最终黏度(118.5 RVU)和回生值(28.3RVU).绿豆糊化温度最低(73.2℃),利马豆最高(83.0℃).结论:食用豆粉营养成分、功能特性和糊化特性呈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杂豆的开发提供依据,也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杂豆用于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紫花芸豆、农家紫花芸豆、红芸豆及白芸豆为对象,研究经超微粉碎处理后芸豆粉的组成成分、堆积密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吸水能力、吸油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方法2处理后的农家紫花芸豆的吸水性指数最高为5.74 g/g,经过方法3处理过后的农家紫花芸豆的水溶性指数和红芸豆的吸水力都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5.38%、2.27 g/g,紫花芸豆在经过方法1处理后其吸油力最高为0.50 g/g,4种方法处理后的芸豆粉的堆积密度在(0.63~0.86)g/m L之间,波动范围小,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最优值均出现在红芸豆粉中,5%的豆粉悬浮液可使农家紫花芸豆粉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试验为芸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棉籽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棉籽浓缩蛋白、沉淀蛋白和溶解蛋白3种棉籽蛋白的氮溶指数、吸水性、吸油性、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棉籽溶解蛋白的乳化性和起泡性较佳;棉籽浓缩蛋白和沉淀蛋白,除吸油、吸水能力强之外,其他的功能特性均较差。在吸水性方面,棉籽蛋白的吸水性要低于菜籽沉淀蛋白,但高于大豆沉淀蛋白。在吸油性方面,棉籽蛋白均低于菜籽蛋白和大豆蛋白。  相似文献   

7.
微波处理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功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红  卢俊香 《食品科技》2007,32(11):55-58
利用微波处理对醇法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改性对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性、吸油性和吸水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能够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性、吸油性和吸水性,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11、改性时间80s、功率630W、料液比1∶8。最佳改性条件下改性的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性、吸油性和吸水性为0.227OD、1.543g/g和5.669g/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6.55%、17.7%和50.53%。  相似文献   

8.
对收集来的22种大豆分离蛋白分别按照同一配方进行挤压组织化生产,测定产品的品质特征,以及大豆蛋白原料的理化及功能指标,结果表明:不同产品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由产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提高复水率和膨化度,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感官评价。从原料特性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得出八种大豆分离蛋白核心指标,最终筛选出色泽L*值、乳化稳定性、吸油性、泡沫稳定性、NSI、黏度、凝胶强度、巯基含量为大豆分离蛋白的核心评价指标,对大豆蛋白原料评价贡献率为84.557%。找出适合用于生产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的复配低水分组织蛋白的适合的范围约为:粗蛋白含量≥90%、L*值为82.24~84.57、乳化稳定性为17.08/min~18.75/min、吸油性为1.22g/g~1/26g/g、泡沫稳定性为30.91%~31.71%、NSI为77.79%~82.57%、黏度为48.97mpas~56.53mpas、凝胶强度为230.71g~250.66g、巯基含量为3.41umol/L~4.4μmol/L。这为企业在原料选购和低水分组织蛋白的品质标准制定上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辐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经辐照处理达到对大豆分离蛋白物理改性的目的。测定吸水、吸油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变化,并分析吸水、吸油特性和乳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辐射处理后,大豆分离蛋白吸水性变化不明显;当辐射剂量为4kGy 时,大豆分离蛋白吸油性及乳化性分别为最低值和最高值,吸油性的降低及辐射剂量的增加分别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提高有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选取4个芸豆品种,以大豆蛋白为对照,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芸豆蛋白并分析其理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芸豆蛋白含有9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57%~62%)高于大豆蛋白(47%),黑芸豆的限制性氨基酸比例(2.59%)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及大豆蛋白(1.53%~1.89%)。不同品种芸豆蛋白亚基主要分布在47 ku左右,由2个或3个亚基组成,次要条带间存在一定差异,大豆蛋白的条带与芸豆蛋白条带显著不同。芸豆蛋白的溶解性和吸水性略低于大豆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吸油性和最小凝胶浓度均接近或高于大豆蛋白,红芸豆和白芸豆蛋白的功能特性高于黄芸豆和黑芸豆蛋白。  相似文献   

11.
小粒黑大豆含有酚酸、异黄酮、花色苷等丰富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来源,而这些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会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本研究以小粒黑大豆、黑豆皮为材料,研究焙炒对其总酚、总黄酮、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后的小粒黑大豆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SOD、POD及胰蛋白酶抑制剂失活。与210℃、50 min的焙炒条件相比,在150℃下焙炒80 min,小粒黑大豆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及总抗氧化能力有较高保留,ABTS~+·清除率、·OH清除率、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原样。焙炒后黑豆皮的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相比150℃焙炒25 min,在110℃下焙炒35 min,黑豆皮的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均有较高保留,其总抗氧化能力、ABTS~+·清除率、·OH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均高于未处理黑豆皮。  相似文献   

12.
多菌种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小肽饲料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4株实验室保藏的菌株对豆粕进行二元混菌发酵,通过正交试验对温度、接种量、通气量和料水比进行优化,研究二元混菌发酵对豆粕中小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肽总含量由1.61%(干基)提高到8%(干基)以上,其中最高的一组达到了12.01%,小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其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通气量60g/mL,发酵温度40℃,料水比1:1.2。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以小黑豆乳清为原料,比较木瓜蛋白酶、537酸性蛋白酶、Prote AX蛋白酶三种蛋白酶水解多肽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对小鼠H22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rote AX酶解多肽的分子量分布明显不同于另外两种多肽,且对小鼠H22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最高,当Prote AX酶解多肽浓度为40mg/mL时,可达51.36%.用Prote AX酶解多肽喂食用氨基比林-亚硝酸钠(AP-NaNO2)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小鼠,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该多肽可以显著降低肝脏MDA和血清ALT、AST活性(p<0.05),并提高肝脏GSH-Px活性(p<0.05).肝脏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大部分肝细胞形态不正常,细胞损伤严重,出现明显的癌前期病变;而小黑豆乳清多肽高剂量组动物的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接近正常肝组织;提示Prote AX蛋白酶解多肽可以抑制AP-NaNO2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和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5.
小粒黑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所含有的酚类、花色苷的含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实验以盐池黑豆、府谷小黑豆两种小粒黑豆为材料,分析烘焙处理对其总酚、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对小粒黑豆的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200 ℃条件下烘焙后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100、150 ℃,150 ℃的总酚含量最低;总花色苷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少;·OH清除作用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烘焙样品的O2-·清除作用显著低于未烘焙样品(P<0.05)。盐池黑豆、府谷小黑豆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DPPH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在150 ℃时最低。200 ℃条件下烘焙30 min,盐池黑豆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府谷小黑豆在200 ℃条件下烘焙40 min,其总酚含量最高,而100 ℃条件下烘焙20 min时的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选育能够提高豆粕饲用品质的高效菌株,从1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优质酵母菌,以普通生豆粕为原料,通过L25(56)的正交试验,研究其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肽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6%的接种量,料水比为1:0.9,通气量为45 g/500 mL,在自然pH,30 ℃下发酵48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下降,降解率达56.2%(42.53~18.63 mg/g),小肽含量提高了4.3倍(1.65%~8.7%).微生物发酵生豆粕能明显降解抗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其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7.
熊涛  刘剑飞  宋苏华 《食品科学》2011,32(9):193-197
在厌氧条件下筛选固态发酵豆粕的生产菌株。以透明圈法分别对中外发酵豆粕、霉豆腐、酱油发酵原液等进行厌氧条件下高产大豆蛋白酶生产菌株进行筛选。利用初筛得到的单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豆粕,以小肽含量和蛋白酶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复筛,得到优势菌株NCU646。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NCU646菌株在豆粕固态发酵培养基中产蛋白酶活力高达9600U/g,发酵后豆粕中小肽含量提高10倍以上,豆粕中粗蛋白含量增加了近10.0%。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兼性厌氧型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8.
入世以来中国大豆生产、市场、贸易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大豆生产、市场、贸易三个方面,系统回顾入世以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入世以来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的经验,并对大豆生产和消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最后,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大豆副产品中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论述,并对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和大豆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铜、大豆磷脂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对大豆的深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