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油茶籽压榨后的饼粕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法对其残留茶油进行浸提,并对浸提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油茶饼粕残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油茶饼粕采用石油醚作为浸提溶剂,在提取温度60℃、料液比1∶8(m∶V)、提取时间7h的浸提条件下,油茶压榨饼粕残油提取率可达8.72%。  相似文献   

2.
蔡朝容 《中国油脂》2012,37(7):75-78
研究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浸提工艺。利用除酶剂苯甲酸钠抑制茶皂素水解,对浸提过程中茶皂素的水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除酶剂加入量、浸提pH、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粒度、料液比、搅拌次数7个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浸提条件为:除酶剂加入量0.5%,浸提pH 9,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 h,粒度40目,料液比1∶10,搅拌次数5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9.18%。  相似文献   

3.
用水提-醇萃法,研究从油茶饼粕中提取茶皂素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水提-醇萃法提取茶皂素的最优试验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1.5 h,料液比1︰7(g/m L),pH 7,该条件下的提取率为8.33%。  相似文献   

4.
油茶饼粕茶皂素与多糖综合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茶脱脂饼粕为原料,对其茶皂素和多糖的综合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先提取茶皂素,再提取多糖,并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油茶饼粕皂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9(g/mL)、提取时间4 h、提取温度90℃,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8.98%;提取油茶饼粕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5.88%。  相似文献   

5.
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浸出工艺。在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溶剂提取能力的基础上,选择95%乙醇为浸出溶剂,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料比和茶叶籽饼粕粉碎粒度等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提取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h、液料比13:1、粒度40目,此时茶皂素得率为8.85%,粗产品茶皂素纯度为54.2%。  相似文献   

6.
采用绿色亚临界水同步提取了油茶籽中的茶籽油及茶皂素。在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压力对茶籽油及茶皂素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用GC-MS对试验提取的茶籽油和索氏提取的茶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125℃、提取时间32 min、液料比11∶1 m L/g、压力3 MPa;在此条件下茶籽油提取率为(92.06±1.61)%、茶皂素提取率为(72.2±1.06)%。通过气质分析发现,与索氏提取法相比,试验提取的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表明亚临界水法提取的茶籽油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7.
菜籽饼粕中多糖的氢氧化钠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睿  沈敏  刘金平  陈浩  吴谋成 《食品科技》2006,31(9):276-279
从菜籽饼粕中提取多糖可以提高菜籽饼粕的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氢氧化钠提取菜籽饼粕中的菜籽多糖,从浸提液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方面对提取率进行了考察。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菜籽多糖氢氧化钠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液浓度为1.2mol/L,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4h、多糖含量为7.65%。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饼粕为原材料,采用微波预处理超声波协助法,用水作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液固比、温度、超声时间、p H和超声波功率对油茶饼粕中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波功率500 W、液固比9∶1 (mL/g)、pH 11、浸提温度65℃条件下,茶皂素的提取率为12.38%,产品纯度为54.68%。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油茶饼及探究正丁醇萃取条件对其多组分同步萃取的影响,以茶油、茶皂素、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溶出规律及作用机制为契机,以成分提取率及茶皂素纯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萃取因素pH、温度、液料比、正丁醇含水量、时间对各组分溶出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对茶皂素纯度及茶皂素溶出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pH 4.50、萃取温度84℃、萃取液料比10.60 mL/g,在此条件下茶皂素的溶出率为(92.38±0.57)%,茶油溶出率为(75.81±1.21)%,磷脂溶出率为(38.32±0.94)%,蛋白质溶出率为(23.63±1.41)%,碳水化合物溶出率较低,茶皂素纯度为(78.47±0.37)%。与传统提取方法相对比,正丁醇/水复合溶剂萃取茶皂素的提取率显著提高,碳水化合物等难分离物质显著减少,有利于茶皂素的进一步纯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芝麻饼粕中木脂素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英  高音  徐斌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6):72-73,76
研究了芝麻木脂素的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以芝麻木脂素中主要成分Sesantin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芝麻饼粕中芝麻木脂素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料液比、浸提时间、温度、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芝麻饼粕中木脂素进行了提取条件优化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1:6,浸提时间10h,温度55℃及提取次数3次为最佳提取条件。芝麻木脂素粗品的提取率为芝麻饼粕干粉的2.62%。  相似文献   

11.
陈丽  陆安霞  刘飞  叶玉龙 《食品科学》2022,43(17):389-397
茶多糖是一类复合型多糖,结构十分复杂,本文介绍了影响茶多糖含量的因素以及茶多糖结构的解析方法和特征。茶多糖含量在茶树品种、成熟度、茶树器官、茶叶加工方法和茶树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其结构组成单元包括8 种中性单糖、2 种糖醛酸、1.87%~38.00%蛋白质、18 种氨基酸和少量无机元素等,分子质量为2.56~3 900.00 kDa;糖链由单糖通过(1→2)、(1→3)、(1→4)、(1→2,4)等多种方式通过O原子连接而成,且存在分支;有些茶多糖分子存在三股螺旋结构;茶多糖分子会缠绕结合在一起形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聚集体;结构解析方法包括色谱、光谱、核磁共振、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此外,本文还简要归纳了茶多糖的构效关系,以期为后续茶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茶树品种春季鲜叶加工平阳黄汤适制性,为平阳黄汤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比较9个茶树品种制作的平阳黄汤样,测定分析茶样的主要成分、茶汤色度及感官审评,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个平阳黄汤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黄金叶>醉金红>平阳特早>嘉茗1号>中黄3号>龙井43>群体种>云抗14号>御金香。汤色得分与色度L*、b*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7、r=-0.824,与Brix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r=-0.721,因此茶汤色差的L*值、b*值、Brix,可作为平阳黄汤汤色品质辅助参考指标;香气得分与茶多酚、氨基酸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相系数分别为r=0.680、r=-0.721;滋味得分与酚氨比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相系数为r=-0.713;儿茶素总量占茶样干物质的10.13%~14.97%,非酯型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16.78%~25.92%和74.1%~83.2%,其中ECGC含量占总儿茶素含量的40.8%~63.5%。研究还发现了EGC与EC含量的比值可作为滋味品质参考,比值接近2.5,茶汤的回甜味明显。结论 本试验研究,平阳特早、嘉茗1号、黄金叶和醉金红的鲜叶试制平阳黄汤,有较好的表现,品质稳定,色泽艳、滋味鲜甜的特点突出,适宜在平阳推广栽种和加工。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红茶汁液态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泡沫组成,对通气发酵过程的泡沫进行分离,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和茶皂素、儿茶素、茶黄素等非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红茶汁匀浆和通气过程产生的泡沫中茶皂素、茶多酚、咖啡碱、部分儿茶素和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较隔离泡沫的茶汁中高,挥发物总量和癸醛、柠檬醛、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5 种呈甜花香化合物,己醛、1-辛烯-3-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和(E)-2-己烯醛5 种呈青气化合物也有提高,这表明产生的泡沫会带走较多的品质成分。为保留品质成分,向红茶汁发酵液中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形成,发现体积分数0.2%的消泡剂可有效控制泡沫形成,对茶多酚、氨基酸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对发酵进程无不利影响,而且可促进茶汁中挥发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微波工作原理,综述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的杀青工序、辅助萃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等药效成分、干燥工序以及在测定茶叶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将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 组, 每组8 只, 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普洱茶低(0.45 g/(kg·d))、中(0.90 g/(kg·d))、高(1.35 g/(kg·d))剂量组。每天灌胃给药,测体质量,连续处理30 d后,禁食24 h,取血测血糖、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活力,以研究普洱茶对小鼠血糖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普洱茶能显著降低小鼠的体质量、脂肪系数、血糖、胰岛素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普洱茶低、中、高剂量处理组小鼠的血糖分别降低为16.86%、29.64%、49.58%;胰岛素依次降低为17.17%、32.32%、47.47%;α-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降低了8.86%、17.86%、32.43%。因此,普洱茶具有减肥降脂作用,同时降低血清中的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活力水平,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可作为预防治疗糖尿病和高糖症的潜在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普洱茶和绿茶提取物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猪粪链球菌(S. faecalis)、大肠杆菌(E.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炭疽杆菌(B. anthracis)6 株食源性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普洱茶提取物在1%~7%(m/V)范围内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 为0.07mg/ml,在5%~7% 范围内对所有供试菌种均有抑制作用,对炭疽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绿茶提取物在1%~2%(m/V)范围内仅对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有抑制作用,其MIC 为0.09mg/ml,在3% 时仅对炭疽杆菌(B. anthracis)无抑制作用,在4%~7% 范围内对所有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对猪粪链球菌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泽参数的差异,探寻一种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反映茶汤色泽的量化方法,选用36?个六堡茶散茶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不同方法提取茶汤的色泽参数,并对色泽参数进行模拟验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法1基于Adobe?Color?CC和方法2基于Matlab的茶汤色泽量化分析方法所测定的不同茶样间色泽参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方法3直接采用台式色差仪所测定结果与方法1和方法2相比有明显差异,色泽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些差异主要在于茶汤黄度值的变化不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发现,上述3?种方法所得色泽参数对汤色得分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6.1%、83.7%和63.8%。以实际茶汤色泽为参考,通过色泽参数模拟验证对比分析发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采集装置结合Adobe?Color?CC的茶汤色泽参数提取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六堡茶茶汤的实际色泽,表明该方法有望为茶汤色泽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相对客观、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为研究江西丘陵红壤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方法 对比分析了当地主要栽培的8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和成品红茶的发酵性能、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结果 8个品种所制的红茶的(茶黄素+茶红茶)/茶褐素的比值为1.15~1.61间,要明显高于国内主产区红茶的比值(一般认为为1.02~1.12),8个品种均能按红茶加工工序制成品质优良的红茶,赣茶14号品质最优,其次为金观音、黄观音茶树品种。结论 从发酵性能、香气成分检测以及茶叶感官审评等方面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说明江西引种的茶树品种制红茶品质独特,适宜开发成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