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刺槐豆多糖纳米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刺槐豆多糖为软模板,用抗坏血酸还原亚硒酸法制备纳米硒,探讨反应时间、温度、刺槐豆多糖及抗坏血酸浓度对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光谱(UV)、X衍射和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抗坏血酸和亚硒酸摩尔比为5∶1,刺槐豆多糖质量分数为0.2‰,60℃反应4 h后可得红色均匀的球状纳米硒颗粒,平均粒径为95~100 nm。  相似文献   

2.
以多糖为软模板,可以制备高效低毒的纳米硒-多糖复合物。本文以废弃的蛹虫草培养基质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为原料,研究了蛹虫草基质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工艺及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糖浓度为10 mg/m L、亚硒酸浓度为0.4 mol/L、混合时间为4 h、滴加速度为1.5 r/min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形貌理想、粒径适宜、稳定性良好的蛹虫草基质多糖纳米硒复合物。该复合物对Caco-2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对细胞毒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3.
茶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以茶多糖为模板制备纳米硒的可行性,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红茶、普洱茶和福鼎大白白茶、英红九号黄茶、岭头单丛乌龙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叶粗多糖,比较其得率和多糖、蛋白质组成,并以各茶类粗多糖为模板制备纳米硒,采用动态光散射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析其平均水合直径、总光强、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其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特性,并对稳定性最佳的茶多糖-纳米硒,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其硒浓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其与模板的结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茶类的粗多糖均有稳定纳米硒的作用,但以普洱茶粗多糖作用最强,所构建的纳米硒直径最小(75 nm)、静电稳定性最高(Zeta电位-53 mV)、分布最集中(多分散系数0.11),主要通过-OH、-NH2、-C=O等基团以非共价键与纳米硒结合。  相似文献   

4.
以黑芝麻黑色素为模板剂和还原剂制备黑色素-纳米硒,对黑色素-纳米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表征其结构和形貌,之后进一步探讨其缓释特性、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其对红细胞和内皮细胞EAhy926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肺癌细胞A549模型和海虾致死实验探讨其抑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黑色素-纳米硒合成的最适条件为:0.3 mg/mL黑色素溶液与0.555 mg/mL二氧化硒溶液体积比为9∶5,反应pH 7,40℃避光磁力搅拌(400 r/min)反应5 h。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Se4+可被全部还原。红外结果表明黑色素结构中羧基及共轭结构可能参与了反应。同步光散射仪表征黑色素-纳米硒粒径约为200 nm,性质稳定,能较好地分布于水分散体系中。黑色素-纳米硒在人工模拟胃液环境中可稳定存在2 h,具有一定的pH值稳定性,在人工模拟肠液环境中可缓慢释放,能实现在肠液中的长效缓释。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黑色素-纳米硒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显著优于二氧化硒。黑色素-纳米硒能显著抑制H2O2  相似文献   

5.
吴永军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141-146
以盐酸羟胺、亚硒酸为反应物,食品级海藻酸钠为软模板,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红色无定形纳米硒。辅以壳聚糖、玉米淀粉,合成出了纳米硒-壳聚糖复合颗粒,在模拟消化液中研究了复合物的硒缓释行为,考察了模拟消化液pOH、缓释温度、缓释时间对硒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硒复合物适合于缓释,最佳缓释条件为:模拟消化液pOH=12.80,缓释温度38℃,缓释2.8h,纳米硒-壳聚糖复合物的硒释放率达到68.43%,实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48%。  相似文献   

6.
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在无模板剂存在条件下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了具有规则形状的氢氧化镁六方片层及其组合玫瑰花球纳米结构,并分析了镁离子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表面活性剂对晶体制备的影响。通过SEM和SAED观察样品的显微形貌及晶体结构,厚度为20 nm~50 nm,为单晶物质。通过XRD测定样品的晶相结构,产物为结晶性Mg(OH)2。  相似文献   

7.
通过Ti(SO_4)_2溶液的水解得到TiO_2粒子,以4.5代的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G4.5PAMAM)为模板,借助PAMAM分子内部空腔的络合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固定TiO_2纳米粒子,合成出尺寸大小均一的TiO_2纳米粒子。研究了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络合产率、结构以及形貌等的影响,确定了合成粒径均一的TiO_2纳米粒子的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失重(TGA)技术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TEM结果表明:以G4.5PAMAM分子为模板,合成出了颗粒尺寸均一、大小为10nm的纳米TiO_2粒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Ti(SO_4)_2溶液的水解得到TiO_2粒子,以4.5代的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G4.5PAMAM)为模板,借助PAMAM分子内部空腔的络合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固定TiO_2纳米粒子,合成出尺寸大小均一的TiO_2纳米粒子。研究了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络合产率、结构以及形貌等的影响,确定了合成粒径均一的TiO_2纳米粒子的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失重(TGA)技术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TEM结果表明:以G4.5PAMAM分子为模板,合成出了颗粒尺寸均一、大小为10nm的纳米TiO_2粒子。  相似文献   

9.
以甘露低聚糖和亚硒酸为原料制备硒化甘露低聚糖。以硒含量和硒转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亚硒酸量、硝酸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运用紫外(UV)和红外(IR)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亚硒酸0.5 g、10%HNO3 2 mL、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70℃。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制备纳米硒具有低毒、温和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武汉施加硒肥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将亚硒酸钠还原成纳米硒的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测定其耐硒能力和生长动力学曲线,利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纳米硒颗粒进行表征,并将转化得到的纳米硒及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在分离纯化的16株菌株中,坚强芽孢杆菌N4(Cytobacillus firmus N4)对亚硒酸钠的最大耐受性为36 mg/mL,产生的纳米硒粒径为150~220 nm。纳米硒质量浓度为0.62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25.42%±0.69%;次生代谢产物质量浓度为2.500 mg/mL时,抑制率达到73.83%±4.63%。Cytobacillus firmus N4具有高耐硒性质,可为纳米硒的生物转化提供基础,且其次生代谢产物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丽红  杨辉  苏文  孔阳 《食品科学》2022,43(2):217-223
采用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21合成纳米硒,为抑制水产养殖中溶藻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植物乳杆菌LP21绿色合成纳米硒,对所得纳米硒进行透射电镜形貌及能谱分析,粒径仪测定粒径,红外光谱分析纳米硒表面生物分子的分布,并研究纳米硒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表明,植物乳杆菌LP21还原的纳米硒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纯化的...  相似文献   

12.
纳米硒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一种维护人体和其他生命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副产品、食品保护人类健康,越来越广受消费者青睐,但资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需求,与无机及有机硒相比,纳米硒毒性低、活性高,是开发新型富硒食品的良好材料,是解决富硒产品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纳米硒的合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对纳米硒制备方法进行综述,对纳米硒合成发展进行展望,旨在对富硒产品开发和纳米硒合成创新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和Biolog GenⅢ细菌鉴定板对一株具有纳米硒合成功能的细菌lxz-41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该菌株以亚硒酸钠为原料合成纳米硒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并将合成的纳米硒在猕猴桃栽培中进行初步应用实验。结果表明:lxz-41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且对亚硒酸钠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该菌株合成纳米硒的最佳条件为蔗糖4.5%,尿素0.1%,酵母粉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钠0.5%,亚硒酸钠0.15%,初始pH为7.0,培养温度40.5 ℃,转速160 r/min,在此条件下培养18 h,纳米硒的最高转化率为86.8%±4.7%。将该纳米硒应用在猕猴桃栽培中确实增加了果肉中硒的含量,翠香品种果肉中硒含量达到0.050 mg/kg,华优品种果肉中硒含量达到0.035 mg/kg,且富硒效果要好于亚硒酸钠。本实验为微生物源纳米硒的制备及富硒作物的栽培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制备有机纳米硒。对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在分析亚硒酸钠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和起始培养基pH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硒含量为优化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有机纳米硒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亚硒酸钠浓度0.6 mg/mL、培养温度46 ℃、培养时间60 h、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6%和起始培养基pH值为6.2,此条件下产品的硒含量为68.23%。有机纳米硒呈现规则颗粒状,表面较为光滑,粒径为300~400 nm。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聚吡咯复合织物的导电性和疏水性,采用不同软模板制备聚吡咯复合棉及涤纶织物。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测试了聚吡咯/棉织物和聚吡咯/涤纶织物的表面电阻、电导率、接触角、K/S值、干摩擦等级以及断裂强力等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制备聚吡咯/棉织物和聚吡咯/涤纶织物电导率最高的软模板均为蒽醌-2-磺酸钠盐,聚吡咯/棉织物电导率较大;棉织物以甲基橙为软模板,涤纶织物以木质素磺酸钠为软模板时疏水效果最好;棉织物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软模板时耐摩擦等级效果最好,聚吡咯/涤纶织物的干摩擦等级均很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耐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制备了性状稳定的纳米硒,并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了不同浓度纳米硒对双孢菇子实体中硒含量、水分、粗多糖、总氮、粗脂肪、粗纤维、总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及双孢菇单朵均重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纳米硒双孢菇子实体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除水分和硒含量随着纳米硒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他成分含量均随着培养基中纳米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双孢菇培养基中纳米硒添加量为0.5~2.5 mg/kg时,双孢菇子实体中硒含量达到0.19~0.90 mg/kg干物质,比对照双孢菇中硒含量提高2.38~11.25倍。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培养基中纳米硒添加量为1.0 mg/kg时,双孢菇子实体的综合品质最佳,单朵均重达到22.90 g,保藏期约延长1~2 d。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富硒双孢菇的深入研究以及其大规模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纳米硒生物利用度高且研究发现它是毒性最小的硒补充剂。纳米硒具有抗氧化、抗菌功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作为癌症预防剂。然而纳米硒在水溶液中容易聚集失活,限制它的生物活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纳米硒的活性和稳定性成为当前纳米硒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抗氧化性、生物黏附性、无毒性的多糖可作为某些抗菌、抗氧化或营养因子的载体,形成活性复合材料,与纳米硒复合能够有效地增强纳米硒的稳定性,降低硒和多糖应用的局限性。本文综述了当前多糖和纳米硒复合的方法、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并且探讨了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趋势,为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乙酸薄荷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单体、反应溶剂、充氮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添加量、交联剂添加量对乙酸薄荷酯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酸薄荷酯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单体,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溶剂制备的聚合物,其选择性比较好,通过聚合物的吸附分离,可以将薄荷素油中乙酸薄荷酯的含量提高到14.65%;而当单体、交联剂添加量与模板分子量的比例为1:4:16时,制备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有较高的结合性能,结合量为5.09 mg/g,对乙酸薄荷酯和薄荷醇的分离因子为1.46,说明印迹聚合物对乙酸薄荷酯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普洱茶-纳米硒制备掺杂型碳量子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关特性,实现水体系中Fe3+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普洱茶水提取物稳定分散的普洱茶-硒原子为掺杂原子,采用水浴法,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同时制备出普洱茶-硒掺杂碳量子点(Pu-erh tea nano-selenium 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PT-Se-CQDs)和单质硒两种物质;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表征PT-Se-CQDs的紫外-可见吸收特性和荧光强度,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其形态形貌、元素组成及结构特性;并以PT-Se-CQDs为荧光探针构建荧光传感器,用于水体系中Fe3+检测。结果:当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0 h时,可同时制备得量子产率为3.41%、平均直径约为3.1 nm的类球形PT-Se-CQDs和单质硒。Fe3+对PT-Se-CQDs具有强荧光静态猝灭效应,当Fe3+浓度为0~300μmol/L时,比率荧光强度(F/F0)...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研究印迹脂肪酶催化乙酸与薄荷醇合成乙酸薄荷酯的酯化反应条件,并利用折光仪、红外光谱、GC-MS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乙酸薄荷酯,酯化反应在以正辛酸为印迹模板、正己烷为反应介质、反应温度为40℃、加水量为100μl、醇酸摩尔比为1:2条件下,反应24小时后,转化率可达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