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74-279
淀粉和膳食纤维是谷物重要的组成成分,粉碎是谷物最普遍的加工方式,然而粉碎加工处理常常会引起谷物淀粉及膳食纤维性质的改变,淀粉、膳食纤维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也会改变,进而影响面团和面制品终产物的品质。从淀粉分子、晶体、颗粒3个水平综述了粉碎对谷物淀粉结构与性质的改变及对面团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膳食纤维的粒径大小、吸水性及其与淀粉、蛋白互作3个角度综述了粉碎对谷物膳食纤维性质的改变及对面团流变学性质、面制品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谷物粉碎工业提供理论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粒径的胡萝卜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淀粉糊化的影响。利用行星式球磨仪制备平均粒径分别为332.5(G1),142.3(G2),65.64(G3),26.36(G4),9.51(G5)和2.04μm(G6)的胡萝卜纤维,对其进行热重、流变学性质、孔径、分层稳定性分析,并利用RVA研究其对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减小能显著增大膳食纤维比表面积,增加其孔体积,同时提高膳食纤维的悬浮稳定性,降低其表观黏度;此外,膳食纤维的添加显著影响淀粉的糊化性质,随着膳食纤维添加比例增大,衰减值下降,淀粉更难糊化,而减小膳食纤维粒径,其峰值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王磊鑫  吴娜娜  吕莹果  谭斌 《食品科学》2022,43(16):107-113
研究未挤压、挤压蒸煮加工米糠可溶和不溶膳食纤维对米淀粉糊化性质、热性质、回生性质、结晶性质、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采用质构分析、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探究挤压蒸煮米糠膳食纤维与米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未挤压蒸煮加工米糠膳食纤维相比,挤压蒸煮加工米糠可溶和不溶膳食纤维分别使米淀粉的崩解值显著增加了74.09%和128.36%,并均显著降低米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米糠经过挤压蒸煮加工后,米糠可溶膳食纤维使淀粉凝胶的自由水向强结合水转化,米糠不溶膳食纤维使淀粉凝胶的自由水向弱结合水转化。与未挤压蒸煮加工相比,挤压蒸煮加工米糠可溶和不溶膳食纤维分别使米淀粉的回生值降低了62.59%和44.81%,也均降低了米淀粉凝胶的回生率、相对结晶度、硬度、内聚性、回复性、胶黏性、咀嚼性、1 047 cm-1与1 022 cm-1处吸收峰的峰高比,添加挤压蒸煮米糠可溶、不溶膳食纤维的淀粉凝胶表面较光滑,凝胶结构出现较大的裂缝,说明挤压蒸煮加工米糠提高了米糠膳食纤维对米淀粉回生的抑制效果,且挤压蒸煮可溶膳食纤维比挤压蒸煮不溶性膳食纤维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淀粉的消化性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膳食纤维与淀粉通常在膳食中共同存在,并对淀粉的消化性产生一定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淀粉消化性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膳食纤维对淀粉消化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膳食纤维影响淀粉消化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培育出了低高血糖生成指数(GI)大米品种,但是其产生低GI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内源性非淀粉物质作为大米关键成分,对不同GI大米淀粉消化率的影响值得探讨。本研究以典型的两种不同GI大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去除内源性非淀粉物质对大米淀粉体外消化性、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低GI品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去除显著促进了淀粉消化,使最终消化率提升了7.37%~13.28%,但高GI品种的内源性非淀粉物质对于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理化性质上,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去除将淀粉的膨胀力显著提升至17.83±0.30g/g~13.44±0.27g/g,显著改变了米粉的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从而使其更容易糊化和消化。在微观结构上,去除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使淀粉颗粒结构减小了3~8 μm,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淀粉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米粉的有序度和聚集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明晰不同提取方法对马铃薯膳食纤维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别采用酸解法、复合酶法、酶碱法提取马铃薯膳食纤维,比较了提取的膳食纤维化学组成、持水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胆固醇、亚硝酸根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复合酶法提取的膳食纤维中淀粉质量分数最低(11.70%),总膳食纤维(TDF)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质量分数最高(74.72%、7.10%);酸解法提取的膳食纤维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最低(2.77%)。酸解法、复合酶法提取的膳食纤维的持水力、膨胀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显著高于酶碱法(P0. 05);复合酶法、酶碱法提取的膳食纤维具有较强的胆固醇、亚硝酸根吸附能力。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马铃薯膳食纤维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膳食纤维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米糠膳食纤维、燕麦膳食纤维、大豆膳食纤维的性质以及将其添加到肌原纤维蛋白中,对混合凝胶持水性、硬度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并探讨大豆膳食纤维和肌原纤维蛋白的添加量对混合凝胶性能的影响以及添加大豆膳食纤维的混合凝胶在储藏过程中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混合凝胶性质的改善与膳食纤维本身性质相关,膳食纤维的持水性和溶胀性越高,混合凝胶的持水性和硬度提高越显著;大豆膳食纤维的添加量在3.0g/100g以内,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为3.0g/100g对混合凝胶的持水性、硬度和流变学特性的改善显著且较适宜;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3.0g/100g,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为3.0g/100g的凝胶在4℃储藏3周的过程中持水性几乎不变,而添加了相同量马铃薯淀粉的对照组的持水性则显著下降,硬度显著提高。上述结果预示膳食纤维在肉制品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糯米淀粉为原料,研究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对其体外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的添加显著降低了糯米淀粉的体外消化率,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显著。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添加量为25%时,糯米淀粉的快消化淀粉含量从83.17%减少至68.90%,慢消化淀粉、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从11.57%、5.26%增加至18.12%、12.98%。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的添加可以阻碍水分子进入到淀粉内部,延缓糯米淀粉的糊化过程,降低糯米淀粉对消化酶的敏感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糯米淀粉和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间没有通过新的结合键相互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可溶性大豆膳食纤维对糯米淀粉有黏附包裹的作用,阻碍了消化酶的酶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淀粉及其纤维有更深入的研究,以对淀粉改性以及纤维纺丝成形的深度研究为前提,结合大量文献,讨论了淀粉的性质及其功能改性,并论述了淀粉基纤维的制备方法。淀粉基纤维的研究意义重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测定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研究其对面粉粉质特性及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并明晰其对饼干质构特性及消化特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纯度为81.34%,可溶性膳食纤维占比50.83%,理化及功能特性相比于豆渣膳食纤维均有所提高。当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在面粉中添加量为30%时,面粉粉质特性及面团质构特性最佳,此添加量制作饼干质构特性高于市售纤维饼干,且消化速率也明显低于另外2?种饼干,快速消化淀粉质量分数相比于市售纤维饼干及普通饼干分别降低17.14%、42.57%,慢速消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4.93%、110.27%,抗性淀粉质量分数分别提高0.85%、21.57%,且血糖指数仅为45.99,已处于低糖食物水平范畴。因此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可作为一种新型大豆膳食纤维来源在烘焙品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的关键酶,通过测定酱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酱油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率达到50%时(IC50)酱油固形物含量浓度为19.8g/L。酱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混合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鼻和乙醇传感器判别草莓新鲜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赵秀洁  孙柯  王卓  屠康 《食品与机械》2016,32(5):117-121
以红颜草莓果实为试材,在4℃(低温组),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研究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方法。分别运用电子鼻和单一乙醇传感器采集草莓贮藏期间的气味。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将草莓的新鲜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4℃贮藏0~3,6,9~12,15d。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分类型支持向量机(SVM-C)构建了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模型;应用电子鼻和PLS-DA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2%,88.3%;而基于SVM-C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9.2%,96.7%。应用乙醇传感器技术和PLSDA法、SVM-C法构建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3.3%(PLS-DA法建模组),86.7%(PLS-DA法验证组),90.8%(SVM-C建模组),90.0%(SVM-C验证组)。该研究可为建立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新鲜度实时监测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臭氧活化后的聚丙烯微孔膜为载体,并以丙烯酸为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转谷氨酰胺酶。研究了臭氧活化时间、接枝反应时间、温度、单体浓度、莫尔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己二胺浓度15%,胺烷基化温度50℃、时间120min,戊二醛浓度3%,交联温度30℃、45min,酶浓度10mg/mL,固定化时间20h。此条件下载酶量为30.23mg/g膜,酶活力可达16.9U/g膜。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吸附法固定果胶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固定化主要因素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优化固定条件。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氯化钙为1%、戊二醛浓度为3%的条件下,采用酶浓度为0.2mg/mL、pH值3.0、温度为40℃、固定时间为45min。固定化果胶酶活力最高,酶活回收率达到84.4%。  相似文献   

15.
明建  曾凯芳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09,30(7):210-214
采用TA-XT2i质构仪,研究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牛肉嫩度的影响,对酶活力、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进行实验,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嫩化工艺。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液的酶活、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对牛肉的持水力、烹饪失水率、剪切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木瓜蛋白酶最佳嫩化条件:酶用量20U/g(0.01%)、pH7.0、处理温度37℃、处理时间1.5h;或酶用量40u/g (0.02%)、pH7.0、处理温度20℃、处理时间1.5h。因素的显著性次序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酶活>pH值。  相似文献   

16.
以取代度及特性粘度为指标,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醛及NaBH4的用量等对壳聚糖的N-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取代度和特性粘度有较大的影响。要得到高粘度、高取代度的衍生物,反应时间以20~24h为宜。为了制备高取代度和高粘度的衍生物,反应温度不超过40℃为宜。醛的用量应为壳聚糖所含-NH2的物质的量的4~5倍较适。NaBH4加入量为壳聚糖所含-NH2的6倍为适。  相似文献   

17.
以骨胶原蛋白为原料,采用微波酸处理辅助酶解制备胶原蛋白肽,以水解度及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确定最佳水解条件。通过比较实验确定最佳微波酸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10W作用270s;通过对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水解结果比较,确定中性蛋白酶水解产物的水解度及ABTS、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中性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与底物比10%,底物浓度4%,反应温度55℃,pH7.0。结果表明,与单独酶解相比,微波酸处理能够使骨胶原蛋白酶解时间缩短1/2,水解度上升3.2%,产物的ABTS、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8.7%和3.1%。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实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氯化钠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ES形成胶团性质的影响 ,总结出普遍规律 ,为AES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佰清  陈丹 《食品科技》2007,32(10):43-45
试验利用自制的脉冲强光冷杀菌装置,对青霉菌进行杀菌试验。闪照次数32次,输入电压3000V,菌液厚度3.4mm,菌液透光率100的条件下,致死率达100%,菌落直径为0mm,产孢量为0.875×106cfu/mL。结果表明,脉冲强光对青霉菌冷杀菌效果明显,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Starch has been used over several millennia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s. However, research on understanding this substance only spans about three centuries starting with Leeuwenhoek who observed it microscopically as discrete granules in 1716. This story of discovery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makeup of starch will be chronicled in a series of six essays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with a focus on the molecular linkages in starch. The principally simple molecular constitution of starch is well known to everyone at this time. However, the researche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knowledge found the substance to be extraordinarily mysterious and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constitution of starch spans over several centuries. Starch had been us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expanded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t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ugars by hydrolysis in dilute sulfuric acid. It took, however, still more than a century before the nature and the tru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basic monomeric unit was established. Only after this, was it possible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e glycosidic linkages in st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