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在农产品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癌症、肝毒性等各种症状。如果人和动物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或饲料,则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或使畜牧业生产蒙受损失。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针对食品、农产品霉菌毒素残留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对食品、粮食规定了最低允许残留限量。由于农产品毒素污染主要与气候和生物学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还未公布阿奇霉素在动物性可食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和检测标准,导致养殖单位一直违禁使用该药物,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卫生.通过对阿奇霉素兽药残留的应用现状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订和研究阿奇霉素在畜禽动物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和残留检测标准奠定基础,加强对阿奇霉素等新型抗生素在动物性可食组织中残留的监管力度,以提高质量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3.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中,我国饲料中霉菌毒素检出率高达90%,其中对畜牧业危害最大的霉菌毒素主要有6种。畜禽食用了这样的饲料,霉菌毒素会引起畜禽的慢性中毒、疾病甚至死亡,饲料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被动物采食后,可能被机体的肠肝循环中被反复重吸收。因此,霉菌毒素会在动物机体的各个组织、内脏、鸡蛋、牛奶中残留形成残留。人食用了这样的畜产品,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很大的潜在威胁,甚至导致畸、致突变、致癌、肝中毒、肾中毒等危害。本研究简要介绍了目前霉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脱毒方法、检测技术等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对霉菌毒素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霉菌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繁多.由于其霉菌能形成极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通过空气及其他途径传播,有些霉菌被用于食品发酵工业的应用,但有些霉菌能产毒素,误食引起霉菌毒素性食物中毒.霉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典型代表,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发现能引起人畜中毒的霉菌毒素有150种以上.霉菌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或能促进病原菌生长.因此,霉菌和酵母也可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之一,以霉菌和酵母菌数判断食品的污染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某些食品制定了霉菌和酵母数的限量标准.Soleris分析仪是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对乳品等各类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检测瓶培养数小时可自动得出霉菌酵母的准确数量,并且可以随时放入或取出检测瓶,而不影响其他正在进行检测的样品,本方法用于快速筛选,超出霉菌酵母限量标准的样品应依照GB 4789.15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食品的质量安全,最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建立毒素检测方法对预防霉菌毒素污染,减少毒素中毒事件发生至关重要。综述了污染粮食的霉菌毒素的种类、危害及免疫标记技术在粮食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的残留会影响人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因此需要开发具有低检出限、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以保证食品安全。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可能危害,综述我国现行的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的检测标准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源性食品中性激素的提取、净化及检测方法的前景和局限性进行展望和分析。重点讨论高灵敏度的色谱-质谱法在动物源性食品性激素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希望为检测人员及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氯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具有旋光活性的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牧业中。然而,动物生长过程中过量使用氯霉素会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世界各国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监控愈来愈严格,对各种检测方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对氯霉素的危害、氯霉素使用限量标准及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在畜禽食品中的残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属于一种真菌类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这一霉菌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各类动植物中。在农业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很难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并且这类毒素极易留存于花生、大豆、玉米的等粮油农产品中,一旦黄曲霉毒素的量超过了相应的标准,不仅会使食品原料产生剧毒无法进行加工利用,如果被人或者动物误食,将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那么如何控制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就成为了食品检验中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检测,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质量检测上具有适应多种物质检测、成本低、时间短、准确可靠等优点。本文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添加剂、霉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营养成分五个方面检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动物性食品是人们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食品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然而这类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且养殖环境的污染、饲料的污染也会对动物源食品安全造成危害,从而影响消费者健康。鉴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动物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俊研究员担任专题主编,主要围绕动物性食品及饲料中农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霉菌毒素、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加工贮  相似文献   

11.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饲料或食品中生长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食物链可在人和动物体内不断蓄积,且较难通过代谢排除,给人体和畜牧业构成了较大威胁。因此,真菌毒素的监测成为了预防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研究人员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基于纳米材料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适配体与纳米材料联用检测技术更加快捷、方法更加简单、成本更加低廉。因此,文章归纳了近几年有关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面的文献,分析总结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研究,以及有关食品安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期望对真菌毒素检测的相关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沈骏  熊勇华  许恒毅  郭亮 《食品科学》2015,36(3):228-233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一类强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可通过食品或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是控制真菌毒素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功能化微纳米磁性材料因具有超顺磁性、比表面积大等特性,近年来在建立样品前处理新方法及生物传感器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在概述真菌毒素传统检测方法及微纳米磁性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综述近期生物识别元件功能化微纳米磁性材料在样品前处理及利用生物传感器高灵敏快速检测真菌毒素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粮食种植、加工和储运过程易受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然而,目前传统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存在过程繁琐、时效性差或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现场快速准确检测的需要,日益成为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瓶颈。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是粮食品质在线、实时检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粮食真菌毒素污染的快速分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综述了近红外光谱、高光谱图像、电子鼻等典型无损检测技术在粮食真菌毒素污染检测分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及限制因素,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真菌毒素混合污染与累积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危害人畜及农作物健康。目前真菌毒素累积风险评估研究多针对常见的混合污染物,且国内研究较少。此外,毒理学数据及居民消费数据较缺乏,科学的采样方法及人体暴露量的测定方法有待改进。本文阐述了现有的农产品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物的累积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危害描述方面,不同含量的真菌毒素混合物在不同动物细胞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中产生的联合毒性存在差异;在暴露评估方面,基于概率评估的膳食暴露评估和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暴露评估方法研究日益增多;在风险描述方面,已报道的针对真菌毒素的方法包括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和联合暴露限量值指数(combined margin of exposure index,MOET)。提出了开展真菌毒素混合污染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以期为保护人体健康、制定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物限量标准和健康指导值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真菌毒素分布广、污染重、防控难,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均易污染农产品,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农产品真菌毒素的污染中超过75%为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因此建立高灵敏、高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成为当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综述了近5 年真菌毒素多重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层析法、化学比色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荧光法、拉曼光谱法等,分析了这些方法在真菌毒素多重检测中的应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 species)是链格孢霉毒素这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已知生产者。链格孢霉毒素具有明显的毒理学潜力,食用被其污染的果蔬和粮食产品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果蔬营养丰富、含水量高,更易于被链格孢霉毒素感染,因此建立高效、简单、快速的检测技术和实现该毒素的高效控制一直是当今果蔬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链格孢霉毒素常见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方法,以期为链格孢霉毒素的快速检测和果蔬类食品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is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resence of mycotoxins in fruits. Although several mycotoxins occur in nature, very few (aflatoxins, ochratoxin A, patulin, Alternaria toxins) are regularly found in fruit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resence of fungi on fruits is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The formation of mycotoxins depends more on endogenou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n fungal growth does. Mycotoxins may remain in fruits even when the fungal mycelium has been removed. Depending on the fruit and the mycotoxin, the diffusion of mycotoxins into the sound tissues of fruits may occu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ection and storage of fruit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step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ruit juices and dried fruits on possible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is described. It is shown that the careful selection, washing, and sorting of frui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eduction of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fruit juices. The processing of fruits does not result in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mycotoxins.  相似文献   

18.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其广泛存在于被污染的食物中,其中黄曲霉毒素已被认定为天然存在的剧毒致癌物。鉴于真菌毒素污染给人类健康与安全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发展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以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大量研究者构建了基于单一量子点或其他荧光材料为荧光探针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真菌毒素,并且从材料、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器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检测。然而,这些传感器在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时仍存在荧光探针易团聚、荧光性能不稳定、耐光漂白性能差等一种或多种局限,而基于核壳型量子点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信号增敏、性能稳定、选择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构建真菌毒素检测新方法的热点研究内容。然而,目前并没有系统的去阐述核壳量子点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中的应用,因此,为了弥补该领域综述的空缺,本文主要从基于核壳量子点构建的免疫电化学发光传感器、适配体ECL传感器、免疫荧光传感器、适配体荧光传感器和试纸条传感器在真菌毒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本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核壳型量子点生物传感器在粮油食品真菌毒素分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Mycotoxin toxicity occurs at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therefore sensitive and reliable methods for their detection are required. Consequently, sampling and analysis of mycotoxin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because failure to achieve a suitable verified analysis can lead to unacceptable consignments being accepted or satisfactory shipments unnecessarily rejected. The general mycotoxin analyses carried out in laboratories are still based on physicochemical methods, which are continually improved. Further research in mycotoxin analysi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such techniques as screening methods with TLC, GC, HPLC, and LC–MS. In some areas of mycotoxin method development, immunoaffinity columns and multifunctional columns are good choices as cleanup methods. They are appropriate to displace conventional liquid–liquid partitioning or column chromatography cleanup.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ed for rapid yes/no decisions for exported or imported products has led to a number of new screening methods, mainly, rapid and easy‐to‐use test kits based on immuno‐analytical principle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analytical methods for detecting mycotoxins have become more prevalent, sensitive, and specific, surveillance of foods for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has become more commonplace. Reliability of methods and well‐define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re essential for method validation. This article covers some of the latest activities and progress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ycotoxin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