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准确描述混纺纱线中纤维的几何尺寸、混纺比例、空间分布等结构参数,分析混纺纱线的物理性能与这些参数的关系,以毛/粘混纺纱线为例,应用图形处理软件Im ageJ分析混纺纱线横截面切片图像,提出定量描述混纺比、纤维相对分布半径、成分分布均匀度等混纺纱线横截面结构参数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结构参数与混纺纱线品质的关系作简要的分析,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对混纺纱线的生产质量控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纺纱线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羊绒纤维和同一棉型涤纶纤维分别以相同比例混纺,经喷气涡流纺纱机MVS861制备了两种羊绒/涤纶纤维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两种混纺纱线的横截面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采集纱线样品横截面的纤维分布图,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法分析,得到喷气涡流纺混纺纱中羊绒纤维和涤纶纤维在纱线横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制得的羊绒/涤纶混纺纱线中,羊绒纤维因其初始模量更小、长度更长有向外转移趋势,初始模量更大、长度更短的涤纶纤维则有向内转移趋势;但混纺纱的最外层纤维由纤维含量和纤维规格共同决定。该结论可帮助纺制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纱时根据需要来选择纤维原料的规格。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混纺比的18.3 tex环锭纺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内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分析其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对棉、中空咖啡碳纤维分别进行开清联、精梳成条,再按混纺比进行两种纤维生条的条混,经环锭纺纱得到4种不同混纺比的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借助Photoshop软件对纱线的横截面进行汉密尔顿指数分析,得到棉、中空咖啡碳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内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混纺比的18.3 tex环锭纺棉/中空咖啡碳混纺纱中,棉纤维有优先向外的分布趋势,中空咖啡碳纤维有优先向内的分布趋势,该分布可改善纱线的外观、手感、吸湿、拉伸等性能;混纺比会影响纤维的转移程度,也会改变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的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了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为y=-0.0005x2 0.074x 93.398,并得出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具有良好弹性的合适混纺比为50%.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各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拉伸性做了测试分析,并与传统的简化模型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简化模型,主要是由于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交互作用越大,差异越大;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功随混纺比的变化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用显微镜法分析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显微镜法与二组分法对涤棉混纺纱混纺比的对比测试,分析了涤棉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混和均匀和纤维分布,成纱截面纤维根数与纤维细度,长度,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显微镜法和二组分法测试的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结果表明:二组分法试验涤纶纤维净干重量混纺比与显微镜法试验涤纶纤维根数混纺比呈显著正相关,采用显微镜法测试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弥补了二组分法不能测试少量试样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采用切片法对不同混纺比棉、丝光羊毛、Outlast?纤维混纺纱纤维径向分布转移规律进行分析和比较,计算得出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同时对影响棉、丝光羊毛、Outlast?纤维混纺纱截面中纤维径向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探讨,得出:混纺纱组分相同时,各纤维的转移趋势受纤维性能的影响,其转移程度受纤维含量的影响。棉、丝光羊毛、Outlast?纤维混纺时,Outlast?纤维的汉密尔顿指数与其含量呈线性递增的关系。随着Outlast?纤维含量的增加,纤维在混纺纱外层分布越多。棉、Outlast?、丝光羊毛纤维的最佳混纺比为50:40:10。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趋势上与简化模型基本一致;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强度逐渐下降,混纺纱的弹性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切片等方法对不同混纺比大豆蛋白纤维与涤纶混纺纱纤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Hamilton和Onion指数.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含量为40%时,大豆蛋白纤维与涤纶混纺纱的实际分布与均匀分布Onion指数差异率最大,大豆蛋白纤维有效利用率最高.大豆蛋白纤维和涤纶纤维在混纺纱中的转移规律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混纺比悬殊的混纺纱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介绍了混纺纤维的混和要求和相适应的3种混和方法,提出了各混和方法纤维混和比的计算公式和混和参数设计,并以实例说明。指出了棉条混和时棉条的排列位置及混和纤维的性能对成纱截面中纤维分布的影响,分析应用其分布规律可充分发挥低比例纤维的作用和效能。提供了混纺比悬殊混纺纱的常用纤维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应力松弛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的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弹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混纺比,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和利用Onions指数法研究了7种异形涤纶混纺纱线中三角涤纶纤维的径向分布对纱线光泽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纱线光泽与Onions指数有较高的相关性;Onions指数与三角涤纶的混纺比成线性关系,而三角涤纶的利用率与三角涤纶含量并不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得到多组分纤维经过并条混合后在混纺纱条内的分布情况,以预测混合纱条的混合不匀率、条干不匀率等质量指标,通过并条混合制备混纺纱条,采用MatLab软件模拟多组分纤维在并条混合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并设计可视化操作平台构建并条混合仿真与控制系统。将系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并条混合工艺参数的变化,二者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模拟过程快速,直观可视。该系统可用于对混纺纱条形态和质量的预测与调控,为实际生产中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升锦纶/棉混纺纱质量,针对捻度与锦纶/棉混纺纱质量指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其它工艺相同的条件下调整细纱工序捻度的设置,纺制了16种锦纶/棉混纺纱,对其质量指标进行测试,并通过SPSS软件对捻度与混纺纱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与回归分析,建立了混纺纱质量指标随捻度变化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捻度与锦纶/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显著相关,测试组数据与预测值间残差绝对值均在3倍残差标准差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捻度大小直接影响锦纶/棉混纺纱的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预测模型反映了捻度对混纺纱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影响的数量相关关系,为锦纶/棉混纺纱生产中捻度设计和快速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三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三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三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三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测试3种捻系数、6种混纺比18个品种的腈氯纶/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研究该混纺纱的混纺比和捻系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腈氯纶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力先降低后增加,存在强力最小的混纺比;小于强力最小混纺比时,混纺纱断裂伸长率较小且变化不大,反之,随腈氯纶纤维含量增加而急剧增大;小于强力最小混纺比时,混纺纱断裂强力随捻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反之,随捻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混纺比条件下,随捻系数增大,混纺纱断裂伸长率减小。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棉混纺纱线的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混纺纱线的竹浆/棉混纺比为70/30时,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出现一个极低值,在实际应用中,该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同时将竹浆纤维纯纺纱与竹浆/棉70/30、竹浆/棉55/45、竹浆/棉30/70混纺纱、棉纤维纯纺纱拉伸图比较.结果表明:竹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比棉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高,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初始模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芳砜纶阻燃纱线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芳砜纶纤维分别与高强涤纶纤维、阻燃粘胶纤维按照不同比例混纺,测试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外观质量和阻燃性。结果表明:芳砜纶/高强涤纶混纺纱中芳砜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92.3%。随着高强涤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不匀率及毛羽指数减少,阻燃性能下降且出现熔融现象。芳砜纶/阻燃粘胶混纺纱中阻燃粘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73.8%。随着阻燃粘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和毛羽有所改善,阻燃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用芳砜纶与不同细度的国产芳纶1313纤维混纺开发消防服用机织面料用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细度较小的芳纶1313纤维比例的增加,混纺纱条干CV值有一定的波动,成纱强度并没有随着芳纶1313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高.混纺比例对成纱的断裂伸长影响不明显,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的毛羽随着芳纶1313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