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巧  顾欣哲  吴永进  屠康 《食品科学》2016,37(16):117-122
研究热风干燥对枇杷果皮中功能性成分(多酚、黄酮、三萜酸)及果皮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用60 ℃热风干燥将枇杷果皮烘干至水分含量为9%~10%后,测定干燥前后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鉴定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干燥后枇杷果皮中的总多酚((37.94±0.84) mg GAE/g)和总黄酮((19.29±0.76) mg Rutin/g)的含量较新鲜果皮(总多酚:(63.66±1.68) mg GAE/g;总黄酮:(56.78±1.44) mg Rutin/g)显著减少(P<0.05),总三萜酸含量变化不显著;在新鲜果皮中检测到35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酯、酮,其中己醛(相对含量19.79%)和反-2-己烯醛(相对含量26.59%)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与新鲜枇杷皮相比,热风干燥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共检测到73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酯、酮,与新鲜果皮共有的成分有21 种。壬醛(相对含量31.47%)为干样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他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环柠檬醛、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癸醛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干燥果皮的特有香气。  相似文献   

2.
以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压榨法(冷榨和不同烘烤处理的热榨)制备的核桃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的计算分析明确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构成差异,以期为核桃油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11?个核桃油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烃类、醇类和含氧杂环类,其中压榨核桃油中反-2-庚烯醛(21.00%~28.61%)、正己醛(15.09%~20.72%)和顺-2-辛烯(9.77%~16.28%)相对含量较高,而有机溶剂浸提核桃油中正己醛(35.79%)、反-2-庚烯醛(13.46%)和戊醛(11.79%)相对含量较高。结合ROAV计算和PCA确定壬醛(油脂、柑橘和青草味)、反-2-壬醛(黄瓜、油脂、青草味)、反,反-2,4-癸二烯醛(油炸、蜡、油脂味)和1-辛烯-3-醇(蘑菇味)是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通过挥发性物质聚类热图分析发现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之间色差较大,表明基于挥发性物质进行不同工艺制备核桃油的区分判别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游刚  牛改改 《食品科学》2016,37(18):120-12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新鲜、水煮和油煎加工方格星虫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及
相对含量,并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鉴定关键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新鲜、水煮和油煎方格星虫肉分别检测出
34、44、46 种挥发性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醛、醇、酮类化合物是构成新鲜方格星虫肉风味的主要成分,高温
水煮和油煎加工均减少了醛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而增加了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比较风味贡献较大的醛
类、醇类和酮类成分相对含量:新鲜肉(60.48%)>水煮肉(46.58%)>油煎肉(28.09%),比较吡嗪类成分相
对含量:油煎肉(10.70%)>水煮肉(1.39%)>新鲜肉(0%)。经气相色谱-嗅闻检测确定,新鲜肉中的9 种关
键性风味成分:庚醛、辛醛、(E)-2-壬烯醛、(E)-2-辛烯醛、壬醛、2-十一烯醛、α-蒎烯、3-辛酮、2-丙基-1-庚
醇;水煮肉中的12 种关键性风味成分:庚醛、辛醛、壬醛、2-十一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2,3-辛二酮、
2-甲基十一烷-2-硫醇、2-丁基-3-甲基吡嗪、α-蒎烯、长叶烯、甲苯、乙苯;油煎肉中的10 种关键性风味成分:庚
醛、辛醛、(Z)-2-癸烯醛、壬醛、2-十一烯醛、2,5-二甲基吡嗪、三甲基吡嗪、2-乙基-3,6-二甲基吡嗪、2-乙基-1-
己醇、甲苯。不同加工方式对方格星虫挥发性风味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为方格星虫食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提供理论
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鉴定并分析了野生蓝莓果汁及其果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酸(1种)、酯(21种)、醇(7种)、醛酮(11种)、酚(4种)、烷烃(15种)、其他物质(10种)。其中蓝莓果酒中检出4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86.09%;蓝莓果汁中检出挥发性成分为28种,相对含量为83.24%,其中4种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野生蓝莓果酒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包括9-十六碳烯酸乙酯(13.09%),正己酸乙酯(10.41%),肉豆蔻醛(13.01%)。蓝莓果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36.49%)、六甲基环三硅氧烷(11.39%)、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3.66%)是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物质是蓝莓果酒和蓝莓果汁形成独特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分共同作用丰富其香气种类,赋予其宜人的香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烹饪方法(炸制、蒸制和煮制)对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烹饪方法处理牛肉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烹饪方法处理的牛肉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114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烹饪方法对牛肉挥发性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其中炸制影响最大,其次是蒸制,影响最小的是煮制。生牛肉共检测出化合物61 种,蒸牛肉、炸牛肉和煮牛肉中检测出的化合物分别为:59、33和60 种。生牛肉、蒸牛肉、炸牛肉和煮牛肉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14 种,分别是:2-羟基戊酸甲酯、己酸、二甲基硅炔二醇、1-辛烯-3-醇、1-戊醇、壬醛、癸醛、己醛、十四烷醛、辛醛、丙酮、2,3-辛二酮、3,7,11,15-四甲基己二烯-2-烯、甲氧基苯基-肟。生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是:己酸乙酯和己酸(相对含量分别为16.15%和11.17%)。煮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是:壬醛和2,3-辛二酮(相对含量分别为13.44%和11.94%)。蒸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是:己醛(相对含量为44.89%)。炸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是:甲醛、壬醛和己醛(相对含量分别为19.49%、17.66%和9.58%)。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酯类、烃类、酸类和醛类可能是导致不同烹饪方法处理后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牛肉的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控制热氧化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分析了控制热氧化前后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风味物质对芝麻油整体香气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确定控制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亚油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柠檬烯和罗勒烯等烃类是冷榨芝麻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占风味物质总量的74.6%;热氧化后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了10种,总峰面积是冷榨芝麻油风味物质总峰面积的2.68倍,3-甲基丁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醛类含量高达67.9%,是热氧化样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亚油酸的氧化产物(E,E)-2,4-癸二烯醛是热氧化冷榨芝麻油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分析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挥发性成分及香气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滇黄精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构建香气雷达图,比较其挥发性香气物质差异,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筛选出标志差异性香气物质。结果表明,从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样品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67种,主要包括酯类(18.39%~63.98%)16种、烷烃类(2.22%~20.85%)15种、醛类(18.31%~35.45%)9种、烯烃类(0.46%~2.33%)8种、醇类(2.50%~6.21%)5种和酮类(0.39%~1.31%)4种。ROAV和香气雷达图表明(E,E)-2,4-壬二烯醛、庚酸乙酯、正己醛对滇黄精香气贡献较大,2年生青草香较突出,3、4、5年生脂肪味较突出,而6年生果香和花香更强烈。OPLS-DA和RF结果表明2-丁基-2-辛烯醛、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庚酸乙酯、正己醛和(E,E)-2,4-壬二烯醛为标志性风味物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的挥发性成分及香气特征差异,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猪脂控制氧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和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量为69.12%。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E,E)-2,4-癸二烯醛(39.97%),其次是(E,E)-2,4-庚二烯醛(5.14%),2-十一烯醛(2.80%),3-甲基戊酸(2.11%),(E)-2-庚烯醛(1.53%),2-戊基呋喃(1.38%),(E)-2-辛烯醛(1.33%),己醛(1.15%),壬醛(0.97%)。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羰基化合物(58.54%),它们是参与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类肉味香气成分的主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不同产地三文鱼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组成特征,区分三文鱼的产地。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出不同产地进口三文鱼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组成特征分析各成分在三文鱼产地差异分析中的作用。结果检出法罗群岛、挪威、澳大利亚、智利、英格兰、加拿大各含有56、51、53、53、43、43种挥发性成分。醛类化合物和碳氢类化合物是三文鱼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要组成。智利三文鱼含有醛类相对百分含量最高,挪威三文鱼含有醛类相对百分含量最低。反式-2-癸烯醛、2,4-辛二烯醛仅在智利的三文鱼中检出。2,4-十二碳二烯醛和十七醛仅在澳大利亚三文鱼中有检出。2,3-辛二酮仅法罗群岛三文鱼中有检出。1-羟基-2-甲基-1-苯基-3-戊酮仅在澳大利亚三文鱼中检出。2,6-双(1,1-二甲基乙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和5-十二烷基二氢-2(3H)-呋喃酮仅在加拿大三文鱼中检出。丁酸1-丙基戊酯仅在英格兰三文鱼中检出。2,2-二甲基癸烷仅在挪威三文鱼中被检出。正二十烷仅在挪威三文鱼中检出28.13%(匹配度93%),3-十二炔仅在法罗群岛检出5.64%(86%)。结论特征性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可作为特征指标对三文鱼产地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鼻,分析制备好的党参复合饮料新鲜样品(对照组)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考察不同温度(4、25、37℃)下储藏30 d的党参复合饮料样品(试验组)的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中,共检测到2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7种(30.69%),正己醛、糠醛和2-已烯醛等化合物赋予党参复合饮料的特殊香气。4℃的储藏条件,共检测到2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5种(3.01%);25℃的储藏条件,共检测到1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7种(39.03%);37℃的储藏条件,共检测到2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11种(25.55%)。25℃储藏条件下的党参复合饮料所含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是最多的。主成分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5℃的储藏条件下,党参复合饮料有良好产香特性,醇类、醛酮类物质的含量较为丰富。同时,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5℃的储藏条件下的饮料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方法提取代代花中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回流法和超声法提取代代花中的挥发油成分,提取率分别为0.16%、2.18%和2.34%。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三种方法分别鉴定出55、34、29种化学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以萜品醇(20.98%)、柠檬烯(11.67%)主,回流法以棕榈酸(20.61%)、9,12-十八碳二烯酸-2-氯乙胺(14.54%)为主,超声法以正二十四烷(11.32%)、正二十一烷(11.06%)、棕榈酸(8.76%)为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针对目标产物需要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水蒸汽蒸馏法对无极性和弱极性的萜烯和萜醇类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好,超声法和回流法对极性稍强的脂肪酸和酯类有明显的提取优势。  相似文献   

12.
泡藠头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首次对泡藠头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分析,旨在为泡藠头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泡藠头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检出了34种风味物质:含硫化合物6种,醇类物质4种,酸类物质2种,酯类物质6种,烃类物质9种,醛类物质3种,酮类物质3种,其他物质1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定量分别为含硫化合物占14.81%,醇类物质占12.46%,酸类物质占12.34%,酯类物质占2.03%,烃类物质占11.79%,醛类物质占1.04%,酮类物质占0.86%,其他物质占0.19%。结论泡藠头中含硫化合物、醇类、酸类和烃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醛类和酮类物质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北五味子中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浸提的方法提取北五味子中挥发油成分,测得其挥发油的含量为6.30%。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从北五味子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39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G1710BA化学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衣兰烯、2,6-二甲基-双环[3.1.1]庚-2-烯、3-甲醇,1-甲基-8(1-甲撑)-三环[4.4.0.02,7]脱氢-3-烯。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经麦饭石处理和未处理的37%vol白兰地巾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鉴定出102种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麦饭石对白兰地中挥发性物质具有影响作用,如丰要的杂醇油(异戊醇、4-甲基-2-戊醇、4-甲基-1-戊醇)及酯类(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的相对含最有所降低,而萜烯l炎、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改善了白兰地香气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霞多丽葡萄汁到酒精发酵结束,每隔12h对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检测得到的香气成分通过质谱谱库进行定性,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霞多丽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31中香气物质,其中醇类物质有11种,酯类物质有13种,其他物质(酸、醛、酮)有7种。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显著。其中酯类和醇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有所增加,而其他类(酸、醛、酮)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急剧下降。发酵结束后,发酵液的主要香气成分为:乙醇、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2,3-丁二醇、苯乙醇、正丙醇、己醇、乙酸己酯、辛酸乙酯、壬酸乙酯、2-苯基乙酸乙酯、十二酸乙酯、乙酸乙酯、2-甲基乙酸丙酯、3-甲基乙酸丁酯、己酸乙酯、乙酸。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对木蝴蝶中挥发油进行提取,测得木蝴蝶挥发油含量为1.99%;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鉴定出13种化学组分,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6.63%。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苯乙酮(72.29%)、二苯酮(7.81%)、丁化羟基甲苯(4.85%)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北五味子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两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南北五味子的挥发油主要组成均为萜类化合物,分别占到62.97%和73.05%。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雪松烯(7.88%)、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庚-2-烯(6.44%)、δ-榄香烯(6.39%)等;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依兰烯(19.09%)、γ-姜黄烯(16.03%)、β-雪松烯(7.71%)等。  相似文献   

18.
苦荞糊和苦荞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苦荞茶和苦荞糊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从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分别检测出30种和4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同成分有15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是烃类、醛类和杂环类,三者在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含量分别为24.56%、35.04%、18.42%和46.97%、21.22%、7.22%。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很好的分析苦荞产品中挥发性物质,并说明不同加工工艺制得的苦荞产品其挥发性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藤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藤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8个组分,鉴定出63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组分的80.6%。藤茶挥发油主要成分:乙醇16.66%、1,3-二叔丁基苯9.44%、2-甲基癸烷4.95%、2,4-二甲基-1-癸烯4.65%、2,4-二甲基-1-庚烯4.51%、7-甲基-十一烯4.45%、2,6-二甲基壬烷4.36%、桧烯1.86%、α-蒎烯1.85%、甲酸乙酯1.83%、十三烷1.72%、β-崖柏酮1.44%、1-十一烯1.29%、2,3,5,8-四甲基-十一烷1.27%、4,6-二甲基-十二烷1.02%等,占挥发性化合物总量的76%。  相似文献   

20.
以长沙臭豆腐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臭豆腐油炸前后的挥发性 风味成分,研究油炸对臭豆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炸前的臭豆腐中共鉴定出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 烷类、含硫化合物和呋喃类组成;油炸后的臭豆腐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物质,除上述物质外,还含有苯类、酮类和酸酐类等物质,而 醇类物质较少。与油炸前的臭豆腐相比,油炸后的臭豆腐中醇类、烯类、烷类的相对含量呈递减趋势,酮类、醛类、苯类、其他杂环类化 合物的相对含量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