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实现纳米银粒子的绿色化、环保化和低能耗制备,文章以硝酸银为前驱体、槲皮素为生物还原剂,成功制备了槲皮素纳米银粒子。通过测定槲皮素纳米银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可知,槲皮素纳米银溶液在416 nm处出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通过测定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的透射电镜图(TEM图)和粒径分布图可知,其形貌特征为圆球形,而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100 nm。此外,文章讨论了溶液pH值对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结构及其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粒径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槲皮素纳米银溶液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较高pH值条件下制备的槲皮素纳米银粒子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直接橙26染料和直接红23染料的最高降解百分率分别可达91.3%和93.2%。  相似文献   

2.
葡萄籽提取物通过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粒子,讨论前驱体(硝酸银)浓度对纳米银生物还原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前驱体浓度有利于提高葡萄籽纳米银溶液的产率;葡萄籽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40 nm,前驱体浓度变化对葡萄籽纳米银粒子粒径的影响有限。为了测定不同葡萄籽纳米银的催化性能,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直接紫1和直接红23染料为目标降解物进行催化还原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添加纳米银的条件下,硼氢化钠无法有效还原降解直接紫1和直接红23;葡萄籽纳米银粒子可催化还原降解直接紫1和直接红23,在9 min内,直接紫1和直接红23溶液的降解率最高达到78.87%和70.69%。在催化还原降解直接紫1(双偶氮结构)时,由于4种葡萄籽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优异且平均粒径差异较小,催化反应速率常数比较接近;当催化还原降解结构更复杂的直接红23(双偶氮结构且含有3个亚氨基)时,由于更高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制备的纳米银粒子浓度更高,催化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物还原法制备了杨梅素纳米银粒子,经测定,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在近407 nm处存在明显的SPR峰。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的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在SPR峰、粒径分布和催化性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反应溶液pH值的增大,其SPR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当使用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催化降解直接紫1染料时,具有较小平均粒径的MP2(pH值为7.013)杨梅素纳米银粒子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效率,经过40 min的反应后,直接紫1染料的降解百分率达到82%。  相似文献   

4.
用茶多酚提取物通过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粒子,并讨论溶液pH对茶多酚纳米银生物还原制备的影响。纳米银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茶多酚纳米银的SPR峰在412 nm处,提高溶液pH有利于提高茶多酚纳米银的产率。随着反应溶液pH的升高,茶多酚纳米银溶液的粒径分布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平均粒径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测定茶多酚纳米银的催化性能,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C.I.直接橙26为目标降解物进行了催化还原降解实验。在不添加纳米银的条件下,硼氢化钠无法有效还原降解C.I.直接橙26;而在较高pH条件(pH=9.2)下制备的茶多酚纳米银粒子,由于平均粒径更小且产率更高,表现出更强的催化活性。反应27min后,C.I.直接橙26的降解率达到86%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杨梅素为还原剂,使用生物法制备纳米银粒子。通过测定发现,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存在明显的SPR峰,其形貌特征为圆球形。以NaBH_(4)为还原剂,以直接橙26染料为降解对象,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杨梅素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NaBH_(4)对直接橙26染料的还原作用有限;添加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后,反应30 min后,直接橙26的最高降解率可达到98%。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在粒径和有效浓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催化降解直接橙26染料时,最小平均粒径的MP2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姚平  邢铁玲  陈国强 《纺织学报》2018,39(1):104-110
为探索纳米银的绿色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催化降解作用,选用杜仲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杜仲纳米银粒子,并使用杜仲纳米粒子对直接橙26进行催化还原降解。结果表明:杜仲纳米银溶液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36 nm处存在明显的吸收峰,经激光粒径仪测得杜仲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0 nm左右;使用杜仲纳米银和硼氢化钠对直接橙26进行还原降解时,不添加纳米银粒子时,直接橙26在30 min内几乎不发生任何还原降解,添加杜仲纳米银粒子时,30 min内直接橙26的催化降解率最高可达93.2%;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杜仲纳米银粒子在粒径分布和催化性能方面存在差异,较低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杜仲纳米银粒子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经催化还原降解后,直接橙26分子中的偶氮基发生断裂,有效破坏了染料大分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选用葡萄籽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生物还原法制备葡萄籽纳米银粒子,讨论了反应条件对葡萄籽纳米银制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籽提取物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无明显吸收峰,而葡萄籽纳米银粒子溶液在422 nm处存在明显的吸收峰。激光粒径仪分析可知,葡萄籽纳米银粒子的最小平均粒径可达22 nm左右;TEM图显示,葡萄籽纳米银粒子外观形态基本呈现圆球状,分散比较均匀。同时,葡萄籽纳米银粒子可对染料直接红23进行催化还原降解,不同p H值条件下制备的葡萄籽纳米银粒子在催化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较高pH值条件下(pH=8.0)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由于其平均粒径更小且产率更高,催化效率更高。反应12 min,直接红23染料的催化降解率可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葡萄籽提取物为生物还原剂,采用一步法工艺在真丝织物上原位合成和沉积纳米银粒子。通过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确定了纳米银的生成。葡萄籽提取物纳米银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峰(SPR)出现在426 nm处,并通过测定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得知纳米银粒子基本呈现球形或者近似球形,平均粒径为40 nm。通过测定EDS能谱图确定了真丝织物表面有银元素存在。在生物还原剂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更多的纳米银粒子发生了原位生成并沉积在真丝织物表面。处理后的真丝织物具有优异的水洗、摩擦、耐光色牢度及抗菌性能,经30次水洗后,抑菌率仍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7,(7)
利用茶多酚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来制备纳米银,所得茶多酚纳米银溶液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30 nm处存在明显的吸收峰,经激光粒径仪分析所得茶多酚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直径为68.42 nm。为了探究茶多酚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文章使用茶多酚纳米银和还原剂硼氢化钠对直接蓝15进行催化降解,经过80 min的反应后,直接蓝15的降解率在添加纳米银的条件下达到91%;而如果溶液中不添加纳米银粒子,相同时间后直接蓝15的降解率只有35%。经过还原降解后,直接蓝15大分子结构中的偶氮基发生断裂,从而破坏了染料的发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水性聚氨酯为分散体系,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硝酸银为前驱体,利用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液,所制备的纳米银粒子粒径在10 nm左右。将制得的纳米银溶液与聚氨酯溶液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三种不同载银量的载银纳米纤维膜。结果显示,将300μL的4 000 mg/kg纳米银溶液加入到由150 mL丙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积比1∶1)混合溶剂溶解的质量分数为25%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溶液中,通过静电纺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99.99%,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1.
冠醚交联壳聚糖吸附原位还原制备纳米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婷  戴红  肖尧  张宗才 《中国皮革》2006,35(9):26-29
使用冠醚交联壳聚糖(CTSG)做吸附剂和保护剂,在水介质中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结果表明:40℃时,水合肼与硝酸银(浓度均为0.1mol/L)摩尔比为6∶1,CTSG用量为0.4g时得到粒径为30~40nm的纳米银颗粒。保持水合肼和硝酸银的摩尔比6∶1不变,纳米银粒径随水合肼和硝酸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硝酸银浓度≤0.25mol/L时,改变银离子浓度对粒径影响不大,且稳定在50nm左右;而银颗粒则随水合肼浓度的减小规律递减。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和TEM,对得到的纳米银粒的粒径及形貌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位还原的方式制备纳米银粒子,同时沉积在真丝纤维表面,所用前驱物为硝酸银,生物还原剂为杜仲提取物。通过反应前后硝酸银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来判断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并通过测定杜仲纳米银粒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进一步观察杜仲纳米银粒子的形貌特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曲线得知纳米银粒子的等离子共振峰出现在423nm处,而从TEM图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杜仲纳米银粒子基本呈现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纳米银原位还原后的真丝纤维表面由于纳米银粒子的沉积而呈现一定粗糙度,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图中可以清楚看到球形纳米银粒子均匀分布,通过EDS能谱图进一步确认了真丝纤维表面银元素的存在。在原位还原过程中,溶液pH是关键的反应参数。在生物还原剂和硝酸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溶液pH的增加,产生了更多的纳米银粒子并同时沉积在真丝纤维表面。经过反应后,真丝织物呈现金黄的色泽,同时实现了功能化整理。处理后的真丝织物具有优异的耐水洗、耐摩擦色牢度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农业废料葡萄皮提取物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分析硝酸银溶液浓度、反应溶液pH对合成纳米银可能存在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银颗粒进行紫外光谱、可能参与反应官能团、纳米银颗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皮提取物中氨基、酰胺基、羧基起关键作用可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银纳米颗粒。在实验过程中硝酸银溶液在添加葡萄皮提取物后由无色变为棕色,合成的纳米银颗粒紫外特征峰在425 nm处,粒径5 nm左右,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从石斛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DO-1,该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其菌体在去离子水中浸泡后分泌的代谢产物与硝酸银作用后,能还原银离子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纳米银粒子。以440~450 nm范围内纳米银的特征性等离子吸收峰以及产物抑菌活性为指标,研究光照条件、温度以及p H条件对制备纳米银粒子的影响。黑暗条件和适当高温有助于纳米银粒子的生成及其抑菌活性的增强。随着p H的增加,纳米银特征性吸收峰不断增强,但抑菌活性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p H 7~8范围内得到的纳米银粒子的抑菌活性较高。调节F.graminearum DO-1菌体浸泡液的p H为7,与终浓度为1 m M的Ag NO3溶液于80℃、黑暗条件下反应3 h,获得纳米银粒子,透射电镜分析显示制备的纳米银粒子为球形,直径范围2~50 nm。应用该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制备具有抑菌功能的纳米银粒子,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复合绿色生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商用氯菊酯除螨剂为保护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常温下还原硝酸银制备得到纳米银溶液。最优的纳米银制备工艺为:纳米银溶液质量浓度800 mg/L,保护剂质量浓度36 g/L,反应温度30℃。所制备的纳米银为球形,平均粒径约为27 nm。将制得的纳米银溶液利用浸轧烘工艺对真丝织物进行抗菌处理。整理后的真丝织物负载量为1356 mg/kg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分别达到10.6 mm和10.4 mm,抑菌率均达到99.99%,显示出优异的抑菌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银均匀分布在蚕丝纤维表面,无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纤维素纤维自身对银离子的吸附性和还原性,尝试直接利用硝酸银溶液与棉织物反应制备纳米银抗菌棉织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对制备的纳米银抗菌棉织物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浴比、硝酸银溶液浓度等因素对制备纳米银织物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还原法可制备纳米银抗菌棉织物,织物表面负载的银粒子尺寸为10~140 nm,且自还原法相对工艺简单,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天草柑果皮提取液制备纳米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天草柑果皮制备纳米银,并优化其合成工艺条件。方法以纳米银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反应时间、温度和AgNO_3浓度进行优化。进一步考察上述反应条件对提取液还原率、所得纳米银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值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纳米银得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反应温度AgNO_3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90℃、AgNO_3浓度10 mmol/L。在优化条件下,提取液对Ag~+的还原率为91.1%,所得纳米银的平均粒径为29.8 nm,且zeta电位为(-30.8±0.10)mV。结论所得纳米银具有较为均匀的粒径,且在水溶液中可稳定分散,可用做抗菌填料加入食品包装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控制制备纳米银,本文对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进行了接枝改性,制备了"核-壳"结构的改性超支化聚合物(MHBP-OH)。利用其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纳米银,并将其接枝到棉织物中原位控制生成纳米银,以实现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对生成的纳米银进行了表征,并对原位生成纳米银整理的棉织物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水溶液中控制生成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3.82 nm,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棉织物中原位生成的纳米银粒径在10 nm左右,在棉纤维上分布均匀,当银含量为146.26 mg/kg时,整理后的棉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9.76%和99.62%,30次洗涤后,银含量仍保持在126.61 mg/kg。  相似文献   

19.
以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蔗糖酯作为表面活性剂,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银。考察不同因素对产物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硝酸银浓度0.04mol/L、氢氧化钠浓度0.04mol/L、蔗糖酯质量浓度1.2g/L、反应时间60min和温度40℃条件下电动搅拌制得的纳米氧化银的粒径为76.5nm,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较好。说明蔗糖酯能有效地分散纳米粒子并防止其团聚。  相似文献   

20.
将五种不同粒径(12、23、37、50和66 nm)的纳米银粒子与一定浓度的角蛋白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动态光散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反应体系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粒径纳米银粒子与角蛋白作用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纳米银粒子与角蛋白主要发生疏水吸附作用,反应6 min基本完成;中间大小的纳米银(23~37 nm)与角蛋白的作用最强;在反应体系中,角蛋白分子包覆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不同粒径的纳米银粒子的粒径均大幅增加,它们的相互作用并未改变角蛋白的二级构象。所得纳米银与角蛋白的作用规律,为纳米银抗菌剂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