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近年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韶关市共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384人,死亡8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2.73%.第二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苦瓠瓜;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钩吻及毒蘑菇中毒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学生为高发人群,家庭和学校为高发场所的特点,要加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要提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卫生部发布 2 0 0 4年第五次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近期 ,全国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 ,已造成2 7人中毒 ,其中 16人死亡。如 2 0 0 4年 4月 8日广东省清远市龙塘镇居民因误食毒蘑菇致使中毒 6人全部死亡 ;6月 10日云南楚雄市鹿城镇村民因误食毒蘑菇致使 4人中毒 ,其中 3人死亡 ;6月 2 6日重庆市涪陵区明家乡田宝寺村村民因误食毒蘑菇致使 4人中毒 ,其中 2人死亡 ;6月份四川省连续发生 4起因误食毒蘑菇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 ,致使 14人中毒 ,其中 4人死亡。毒蘑菇又叫毒菌。在我国 ,毒蘑菇约有 180多种 ,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 30…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19年成都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毒蘑菇样品的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毒素检测,综合判断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本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暴露人数3人,发病3人,死亡1人,早期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后逐渐出现肝功能损害。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条盖盔孢伞。样品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毒蘑菇条盖盔孢伞引起。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大众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力度,并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4.
198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特点分析及应急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艳  尹春  唐晓纯  王志刚 《食品科学》2013,34(5):218-222
由于食物中毒容易导致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我国一直采取报告制度,将其纳入国家卫生疾病应急管理范畴。本研究依据国家卫生部公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对1985—2011年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中毒报告事件、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总体下降趋势,期间2003—2004年有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呈低位波动可控状况。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化学性、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一直是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首要原因,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事件具有第3季度高发的季节性特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针对食物中毒高发人群、高发区域的食物中毒预警知识普及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四起毒蘑菇中毒的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 0 0年 3~ 9月广州市发生了 4起近二十年来从未发生过的毒蘑菇中毒事件 ,中毒人数共 2 9人 ,死亡 8人 ;其中 2种毒蘑菇在我省首次引起中毒。“白毒伞”中毒事件 ,由于毒性较大 ,且患者救治不够及时造成了 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惊动了全省乃至全国 ,成为 2 0 0 0年上半年国内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之一。现将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毒蘑菇的毒性分析及防治对策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 1 毒蘑菇中毒基本情况  4起毒蘑菇中毒事件都发生在暴雨后 ,天气转晴的时候。中毒者都为外省民工 (湖南省、湖北省 ) ,在工地附近自行采集进食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也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之一。鹅膏菌属中某些种类含有的肽类毒素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快速而有效地检测样品(包括有毒蘑菇子实体、食 物剩余物、呕吐物、中毒患者血液和尿液等)中的毒素对于食物中毒的毒源鉴定和中毒后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从化学显色反应、生物化学法、物理法、色谱法等4 个方面对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和研究进展进 行整理和总结,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加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毒蘑菇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查询2012—2017年江西省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起数120起,发病人数463人,死亡人数19人,病死率为4.1%;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5年,占事件总起数的33.3%(40/12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8月份;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中毒事件总起数的92.5%(111/120);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类别主要以灰花纹鹅膏菌和铅绿褶菇为主。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造成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04—2013年吉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中毒1 622人,死亡25人,病死率1.54%,高发季节是第三季度,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植物类(31起)、不明原因(15起)、化学物质类(9起)、细菌类(5起)、动物类(1起)。植物性中毒事件中城市豆角中毒发生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毒蘑菇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P0.05)。结论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并探索该类事件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报告,分析甘肃省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地区、中毒场所分布和致病原因等特征。结果:2004--2010年间甘肃省发生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均呈现集中在二、三季度高发的趋势,其中化学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的报告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场所主要为家庭(41.2%)、学校食堂(20.6%)和农村聚餐等(19.1%)。微生物类食物中毒所占比重最大(41.2%)、波及人数最广泛(83.9%);有毒植物类发病率最高(37.5%,P〈0.01),其中以毒蘑菇、菜豆中毒为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72.0%、60.2%);总体来讲化学类病死率最高(19.7%,P〈0.01),但病死率最高的前3位原因是肉毒梭菌(50%)、农药鼠药(46.3%)和毒蘑菇中毒(38.9%)。结论:从事件波及范围、构成比来看,微生物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致死性角度看,化学类的农药/鼠药和有毒植物类的毒蘑菇中毒更具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正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例如:有毒蘑菇)感染了的食物。食物中毒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即: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2.
近日,卫生部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共收到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65起,中毒2382人,其中死亡50人。与2011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减少11%,中毒人数减少26.1%,死亡人数减少18%。按食物中毒原因分析,第三季度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53.6%,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毒素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为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湖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湖北省共计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63起,发病487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3.49%(17/48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总事件数的34.36%(56/163);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恩施州和宜昌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93.87%(153/163);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远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原因。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湖北省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区域、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 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并溯源2020年9月江西省一起误食有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事件的情况,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访问调查法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并初步判断,对收集的有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患者均食用了野生蘑菇,未食用者未发病,平均潜伏期19 min,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肝肾和心脏功能造成损害,致死率较高。有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比对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为江西省报道的一起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中毒死亡的事件,提示江西省毒蘑菇中毒形势较为严峻,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防控,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毒蘑菇毒素的分类与识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某些毒蘑菇与野生大型可食真菌外形极其相似,导致我国每年都有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发生.文章概述了毒蘑菇毒素种类、中毒机理、中毒类型及识别方法,指出目前毒蘑菇识别存在的局限性;毒蘑菇识别研究逐步从个体水平向分子水平发展,近红外等技术在识别毒蘑菇方面有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例如:有毒蘑菇)感染了的食物。食物中毒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即: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民以食为天,保障食品健康安全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国家已不断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