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通过加速氧化试验对这两种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黑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两种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不变,两种食用油过氧化值均下降,而大豆油的过氧化值稍低于黑豆油。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5个不同产地山茶籽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共鉴定出5种脂肪酸组分,主要成分均为油酸;不同产地的山茶籽油中油酸、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可将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作为鉴别其产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酥油是云南省的三大传统民族乳制品(乳饼,乳扇,酥油)之一,国内外关于酥油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对产自香格里拉地区的酥油(牦牛、犏牛、黄牛乳制成)的感官、理化及脂肪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酥油色泽呈淡黄色、风味浓郁、质地均匀细腻;脂肪质量分数77.92%,水分16.09%,蛋白质2.27%,过氧化值0.012 mmol/kg。酥油共检测了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4种,不饱和脂肪酸有7种(油酸26.69%,棕榈油酸1.87%)。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草鱼内脏鱼油和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草鱼内脏鱼油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7种,不饱和脂肪酸有12种;菜籽油中共检出1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5种,不饱和脂肪酸有9种,两者脂肪酸的主要组成均为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可以利用草鱼内脏鱼油制备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5.
广式双黄莲蓉月饼风味物质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广式双黄莲蓉月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提取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广式双黄莲蓉月饼检测出的1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主要成分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己酸甲酯,且酯类物质占总挥发物的82.43%;优质月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6.00%)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14.00%),主要脂肪酸是十八碳烯酸,硬脂酸及十六烷酸;相对于优质月饼,变质月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4.91%)相对减少,而饱和脂肪酸含量(15.09%)相对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饱和脂肪酸是广式双黄莲蓉月饼劣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稻区米糠原油的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米糠原油的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收集全国水稻种植6个大区的代表性稻谷33种制备米糠原油,用气相色谱法研究其脂肪酸种类、含量及比例模式,结果表明:米糠油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4︰1,油酸︰亚油酸≈1.2︰1,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7︰1。米糠油是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植物油。各脂肪酸比例模式无明显的地域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胡麻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并采用加速氧化法对胡麻油在贮藏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胡麻油的主要脂肪酸有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亚麻酸含量为53.6%;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胡麻油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且下降程度随不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过氧化值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分析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细胞膜中脂肪酸的组分,并用选择离子检测方式(SIM)测定产酸期前后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主要含有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5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棕榈油酸含量最低;另外,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随着产酸的启动,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率呈下降趋势,说明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与谷氨酸的分泌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马泡瓜籽富含油脂,可作为新型食用植物油料进行开发利用。该文对马泡瓜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马泡瓜籽油的色泽为红11,黄8,烟点225℃,酸价1.16 mg/g,过氧化值0.32 mmol/kg,折光指数1.475 8,相对密度0.922 6,皂化值189.1 mg/g,碘值132 g/100 g,不皂化物含量9.07 g/kg。马泡瓜籽油含1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4.9%,饱和脂肪酸占15.1%,不饱和脂肪酸中以亚油酸为主;对马泡瓜籽油的香气贡献较大的挥发性成分为吡嗪类化合物、苯甲醛。马泡瓜籽油天然健康、香味显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一种颇具价值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量过氧化值、酸值、茴香胺值、多稀释指数、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研究了常压油炸(DF)和空气炸(AF)小龙虾在不同温度下(160、170、180、190 ℃)对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上升,过氧化值、酸价、多稀指数值都有上升趋势。在190 ℃时,常压油炸的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多烯指数显著高于空气炸制。特别是酸值达到了5.05 g/100 g。新鲜虾肉内存在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亚油酸、DHA为主,通过常压油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长,空气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在常压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7种、15种、20种、20种风味物质,而在空气炸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6种、13种、14种、17种风味物质,油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醇类物质结合的贡献,而空气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类和烯烃类物质的贡献。常压油炸风味比空气炸制风味更为丰富,但从健康方面选择低温空气炸制方式较为可靠。该研究为优化克氏原螯虾炸制方式和温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泡酒肥肉是豉香型白酒(玉冰烧)生产过程"陈肉酝浸"工序中的关键元素,目前对泡酒肥肉在浸制过程中的变化尚不清楚。检测了泡酒肥肉浸制过程中的各阶段肥肉的脂肪氧化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浸制过程中,泡酒肥肉的酸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显著上升(p<0.05),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浸制后肥肉中的棕榈酸(C16:0)、油酸(C18:1)、硬脂酸(C18:0)和亚油酸(C18:2)等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变化均显著(p<0.05);总饱和脂肪酸与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SFA/UFA)从1.83下降到1.38,变化显著(p<0.05),说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升高,有利于后续豉香型白酒的陈肉酝浸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生成。结果表明了泡酒肥肉浸制过程中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的变化,将为建立泡酒肥肉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谷子的基本组成和谷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为13.9%、5.6%、66.5%和63.7%。谷子油的酸值(KOH)为11.9 mg/g,碘值(I)为132.9 g/100 g,过氧化值为30.9 mmol/kg,皂化值(KOH)为194.4 mg/g,不皂化物含量为2.73%。谷子油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6.81%,主要为棕榈酸(7.87%)、硬脂酸(6.17%)和花生酸(2.0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3.26%,其中以亚油酸含量(65.30%)最高,其次为油酸(14.20%)和亚麻酸(2.93%)。因此,谷子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洋葱籽油脂肪酸,提取出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组成。三种洋葱籽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3种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81.35%(白皮)、82.8%(红皮)和78.94%(黄皮)。结果表明,洋葱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亚油酸含量很高,将其开发成为药食两用功能性调味品,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香榧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对香榧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榧子粗蛋白、粗脂肪、饼粕总糖及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48.3%、14.6%、37.6%和68.3%。香榧子油的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及皂化值分别为0.95 mg KOH/g、131.3 g/100 g、8.76 mmol/kg、137.9 mg KOH/g。香榧子油主要由12种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以山嵛酸(12.2%)为主,其次是棕榈酸(9.95%)和十七碳酸(0.18%);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41.9%)和油酸(26.0%)较高,还含有3.51%的共轭二烯酸——顺-11,顺-13-二十碳二烯酸;长碳链脂肪酸质量分数较高,达18%。香榧子油Sn-2位脂肪酸主要由油酸(46.5%)和亚油酸(45.3%)组成。香榧子油甘三酯组成中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为β-LOL(7.51%)、LLL(7.32%)、β-LOBe(6.28%)和β-LLBe(6.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建立科学的牦牛脂肪中脂肪酸评价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牦牛不同部位脂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指导高品质牦牛产品加工和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本试验采集肃南牦牛肋条表面、臀肌、肾周、肠周及皮下5个不同部位的脂肪,测定牦牛不同部位脂肪AV、POV,并采用GC-MS技术对5个不同部位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探究肃南牦牛不同部位脂肪组成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讨论脂肪酸成分含量对不同部位脂肪品质的影响。结果 以脂肪酸种类及含量为评定指标,在5个不同部位中均检出36种脂肪酸,以硬脂酸为主,含量都在70~160 g/100g之间;其次是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对不同部位的SFA、MUFA、PUFA含量分析表明,皮下脂肪UFA/SFA比值较大,风味较佳、适口性更好。PCA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99.41%,很好的实现了牦牛5个不同部位脂肪的区分。结论 牦牛脂肪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部位脂肪酸含量有着显著性差异,PCA分析对牦牛不同部位脂肪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为牦牛不同部位脂肪鉴别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添加量葱姜蒜混合物(onion-ginger-garlic,OGG)(5%、10%、15%)对炖煮猪肉感官品质(色泽、质地、滋味、香气)、基本理化指标(脂肪和水分)、脂肪氧化程度(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OGG的添加能够提高炖煮猪肉的感官品质、改善肉的持水力,且随着OGG添加量的增大,炖煮猪肉的持水力显著提高(P0.05)。OGG能够抑制炖煮猪肉过氧化物及TBARS的产生,且添加量为15%的效果最显著(P0.05)。炖煮猪肉中添加OGG能显著抑制猪肉脂肪酸氧化,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其抑制效果也明显提高。此外,OGG的添加还影响炖煮猪肉脂肪酸含量,添加OGG制得的炖煮猪肉,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U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P0.05),从而改善了猪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储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含水率、含油率、可溶性蛋白、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活性、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及脂肪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加速老化促进茶叶籽老化进程,老化程度与老化强度成正比。随着人工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茶叶籽含水率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茶叶籽脂肪酶活力下降,脂肪氧化酶活力上升;茶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增高;茶叶籽含油率逐渐升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升。通过对茶叶籽老化不同阶段储藏特性的测定可以预测茶叶籽劣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3种高油玉米为授粉者,与2种普通玉米品种杂交,研究其籽粒形成过程中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成熟,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不断下降,油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断升高.与普通玉米自交相比,授高油玉米花粉的普通玉米籽粒成熟时含油量平均增加35.41%,油酸含量平均增加11.99%,硬脂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有所降低,杂交当代籽粒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自交的籽粒含量.说明高油玉米花粉的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籽粒的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消费量较大的3种不同食性鱼类不同部位脂肪酸的组成及差异。方法选取长沙、岳阳和常德市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取其背部、腹部等可食部分。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获得脂肪酸指纹图谱。结果3种鱼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含量为272~1198m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含量为340~974m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含量较高,含量为517~1283 mg/100 g。其中肉食性的鲈鱼其鱼腹和鱼背的(EPA+DHA)含量较高,杂食性的鲤鱼其鱼腹和鱼背的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占比较高,滤食性的鲢鱼其鱼身和鱼头的α-亚麻酸(α-linolenicacid)含量相对较高。结论鱼类产品脂肪酸的组成与其食性有关,3种鱼类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