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科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介绍了新时代科学基金的资助导向和2019年度食品科学学科试点分类申请与评审的范围,以及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科学学科申请代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201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食品科学学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一步统计分析了面上、青年和地区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总体情况、研究领域分布和受资助依托单位等。这将有助于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了解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以及资助范围和今后几年的主要资助方向,为2011 年度的项目申请提供借鉴,引导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科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介绍了2020年度食品科学学科以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为试点,开展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申请与评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2011年度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和资助情况,从申请数量、申请单位情况、申请人年龄分布等方面比较了2010-2011年食品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变化情况,并对项目的创新性等评议情况进行了统计,同时简要的讨论了基金申请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食品科学领域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了解国内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把握食品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旨在为2012年度食品学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日报北京8月24日电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介绍了2016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进展情况。截至2016年8月16日,基金委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77551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评审,批准资助38160项,直接费用1832034.16万元,已完成全年资助计划的77.77%,各项资助工作按计划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6.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学科中较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之一。两年来,食品营养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数大幅增加,2011年该领域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占食品科学学科这三类申请项目总数的15.23%。然而由于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较浅等使该领域在食品科学学科中的资助率相对偏低。本文统计和分析了2010—2011年食品营养学领域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3类项目的申请、受理和资助情况,阐述我国食品营养学基础研究资助的范围、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未来的重点支持领域。  相似文献   

7.
食品科学基础研究是保障食品科学技术进步和食品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资助额度和数量的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统计分析了食品科学学科近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资助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主要资助方向。结果表明,近5年来食品科学学科的基金申请数量呈年度变化,2012年最高达2 303项,其中青年基金申请量从2010年的401项增加到2014年的978项,增加了143.89%。资助项目数量递增显著,2014年与2010年比较增加了61.23%,其中青年基金增加了150.00%。资助经费也呈递增趋势,2014年是2010年的2.77倍。从依托单位和各分支学科角度分析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数量上差异较大,位列第一的依托单位为江南大学,分支学科为食品加工的生物学基础(C2005)。此外,2014年食品学科受资助项目发表标注论文的数量达到1 030篇,是2013年的2.31倍。总体来看,近年来基金不断加大对食品学科的支持,尤其是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食品学科基础研究虽不断深入、系统,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但研究力量在地域、单位、研究领域的差异显著,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数量不足。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继续瞄准学科前沿,优先支持关系国民营养与健康和制约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食品学科基础研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纺织教育》2012,(2):164-164
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情况,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中的流行趋势预测方法研究”、“服装情感量化模型研究”2个项目获得资助,这是该校继2011年获得4项资助后,连续第二个年度获得资助。  相似文献   

9.
李志兰 《食品科学》2015,36(3):285-288
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成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随着资助额度和数量的加大,国家和各省/市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食品科技的进步为食品工业的技术提升提供了保障。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中申请和资助项目情况,了解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热点和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初步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旨在为项目申请人和同行专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布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北京服装学院有2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分别是商学院姚蕾教授申请主持的"纺织产业对外贸易隐含碳评估及贸易低碳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批准号:14BJL056)和外语系张慧琴教授申请主持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翻译研究"(批准号:14BYY024)。  相似文献   

11.
食品感官分析技术应用及方法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登勇  董丽  谭阳  刘欢 《食品科学》2016,37(5):254-258
感官分析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风味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等方面起到强大作用,迅速成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官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传统方法,着重讨论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以及方法学方面的一些创新。  相似文献   

12.
周慧吉  马海乐  吴平  张赫男 《食品科学》2014,35(17):285-289
伴随科技的发展,磁场已经用于各行各业。近年来,磁场在食品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磁场对食物的保鲜作用,磁场的杀菌效果以及磁场对于食用菌的生物效应。因此,本文对磁场的作用机理以及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以其优越的高分辨率和高精确质量数的特性,可实现目标物的同分异构体和结构类似物的鉴定以及未知物的筛查和确证,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环境污染以及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简要介绍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发展,系统地综述了该项技术近年来在食品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调节酶,具有催化生成一氧化氮的重要功能。近年来,人们在细菌体内也发现NOS的存在。本文介绍细菌中NOS的结构、生化机制和功能等,对其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雷鹏  何灿霞  刘晓冬  单毓娟 《食品科学》2015,36(11):240-244
硒化镉量子点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量子点,在生物学、医学及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随着硒化镉量子点的广泛研究及应用,硒化镉量子点的安全性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重点综述硒化镉量子点的分类及制备、安全性以及在食品领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食用色素标准的比较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食用色素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为了更好地理解食用色素的标准及分析检测状况,本文对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等主要国家和组织的食用色素标准的差异进行对比,对分析检测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中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品种比美国、欧盟和CAC的多,多数色素允许使用的限量比欧盟限量更高。且国内外对食用色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极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光度法等。目前对食品中色素的分析检测方法较多,但对食用色素在体内的代谢分析鲜见报道。通过对食用色素的标准、分析检测方法及体内代谢几方面来阐述食用色素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等问题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中多酚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才植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5,36(15):249-254
近年来,植物多酚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对食品品质形成的重要性以及众多的生理活性,已成为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多酚以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态存在于食品中。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对食品品质及健康功能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其种类和数量,而且取决于其在食品基质中的存在形态。本文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对食品中多酚形态,不同形态多酚的分析方法,常见食品(谷物、水果、蔬菜、可食花卉、其他食品)中游离态多酚与结合态多酚的含量,以及食品加工对多酚形态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食品中多酚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