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6,(3):8-11
将α–、β–、γ–环糊精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红薯淀粉中,研究三种环糊精对红薯淀粉糊透光率、冻融稳定性、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红薯淀粉中三种环糊精用量的增加,红薯淀粉糊的透光率先增加后减小、冻融稳定性得到改善、老化程度减小。随着三种环糊精用量的增加,三种环糊精改性红薯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呈减小趋势,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抗性淀粉(RS)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加入2%β–环糊精改性的红薯淀粉的慢消化淀粉含量最高,达到了31.09%。  相似文献   

2.
以β-环糊精对小麦淀粉进行改性,考察了β-环糊精用量、加水量、结晶温度、结晶时间对β-环糊精改性小麦淀粉的消化性和水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改性小麦淀粉的快消化淀粉(RDS)含量随β-环糊精用量的增加而减小,慢消化淀粉(SDS)含量逐渐增大,抗性淀粉(RS)含量先增大后减小。β-环糊精改性小麦淀粉制备SDS的条件为:β-环糊精用量3%、加水量80%、结晶温度25℃、结晶2 h时,生成的SDS的含量最多。水解动力学实验表明:β-环糊精改性小麦淀粉的水解率低于未改性小麦淀粉的水解率。  相似文献   

3.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得到复合淀粉微球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5.09%、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2.62∶1、油水体积比3.84∶1和交联剂用量6.13 ml;在此条件下,验证得到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0.5337 mg/g,与预测值0.5659 mg/g相对误差为5.69%,说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红薯淀粉羧甲基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 ,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 ,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影响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各种因素 ,获得制备条件为 :红薯淀粉用量 10 g、氢氧化钠 7g、氯乙酸 6g、乙醇浓度 75 %、乙醇体积 75mL、碱化温度 35℃、醚化温度 4 5℃、碱化时间 4 5min、醚化时间 80min。在该优化条件下 ,红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达 0 .87,粘度达 0 .5 1Pa·S。  相似文献   

5.
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体外消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土豆交联淀粉。用正交实验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交联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体外消化条件进行优化,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消化速度进行研究。体外淀粉消化条件的优化实验显示,消化产物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波长485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min,葡萄糖浓度范围0~80μg/mL,其回归方程为y=0.0044x-0.005,R2=0.9988,且样品溶液在2h内显色稳定。各因素对交联淀粉制备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温度及反应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以50g土豆淀粉计,环氧氯丙烷用量为1.00mL,氢氧化钠用量为0.75g,温度50℃,时间6h,土豆交联淀粉和交联前相比,消化性降低了13.7%~34.5%,且与交联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6,(11):17-20
以普通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β–淀粉酶对淀粉进行酶解制备缓慢消化淀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酶的添加量、酶解时间、冷藏回生时间进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并运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缓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酶的添加量230 U、酶解时间22 min、冷藏回生时间7 d,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SDS质量浓度为18.5%,为缓慢消化淀粉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湿热处理法制备慢消化淀粉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法制备慢消化淀粉,并研究了其性质。研究出湿热处理制备慢消化淀粉的优化工艺为:淀粉体系的水分含量35%(w/w),温度120℃,时间为10h,慢消化淀粉含量达9.25%。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湿热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出现了裂纹和凹坑,淀粉糊化温度升高,峰值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慢消化淀粉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湿热-有机酸复合法提高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的产率。以甘薯淀粉为原料,探究了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甘薯慢消化淀粉产率为响应值,以含水量、酸反应时间、月桂酸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建立了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了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含水量47%、反应温度100℃、月桂酸添加量25%、热处理时间4 h,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慢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13.03%,较处理前提高了8.85%。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红薯淀粉的得率,对红薯淀粉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浸渍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红薯干先粉碎,再浸泡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红薯干粉碎粒度60~100目、石灰乳用量0.05%、浸泡时间8h、浸泡温度25℃时,红薯淀粉的得率在75%左右.将红薯干直接浸泡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石灰乳用量0.06%、浸泡时间10 h、...  相似文献   

10.
李波  刘欣  李睿 《西部皮革》2015,(4):18-22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以产物交联度为指标,考察了温度、时间、NaOH加入量、交联剂用量对红薯淀粉交联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加入量为16mL、环氧氯丙烷用量1.8m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α-淀粉酶和普鲁兰酶相结合处理的方式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α-淀粉酶和普鲁兰酶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对抗性淀粉(RS)得率的影响;进而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对复合酶法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终,采用Englyst法对马铃薯抗性淀粉消化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pH6.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 min、酶用量4 U/g;普鲁兰酶,pH值5.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酶用量8 U/mL。此条件下,马铃薯抗性淀粉得率为(44.48±1.37)%。马铃薯淀粉经α-淀粉酶与普鲁兰酶联合处理后,不仅提高了其抗消化性,还使抗性淀粉(RS)得率显著提高,同时将马铃薯淀粉中快消化淀粉(RDS)降低至21.23%,而慢消化淀粉(SDS)增加至36.32%。该研究为后续马铃薯深加工及慢消化型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玉米淀粉进行湿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条件对其慢消化组分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对玉米淀粉慢消化组分形成影响的顺序大小依次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初始含水量,制备最佳条件为:温度120℃,初始含水量25%,处理3h,慢消化组分质量分数可达24.13%。湿热处理是提高玉米淀粉慢消化组分含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湿热处理蜡质玉米淀粉消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湿热处理对蜡质玉米淀粉消化性影响,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以评价其消化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水分含量、处理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蜡质玉米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而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4.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一氯乙酸作为醚化剂,乙醇为溶剂,制备羧甲基绿豆淀粉。以20 g绿豆淀粉为基准,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探讨氢氧化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醚化温度、醚化时间对产品取代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用量(氢氧化钠/淀粉摩尔比)1.3、一氯乙酸用量(一氯乙酸/淀粉摩尔比)1.0、醚化温度52℃、醚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羧甲基绿豆淀粉取代度为1.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酶学方法和湿热法制备小麦缓慢消化淀粉的影响因素和最优工艺条件。酶法制备小麦缓慢消化淀粉(SDS)实验通过控制普鲁兰酶用量、淀粉乳浓度、酶解时间、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等因素对样品中SDS含量的影响。湿热法制备小麦SDS实验通过近似的方法考察了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贮存时间等因素。结果表明,酶法制备小麦SDS的最优工艺为淀粉乳浓度20%(干基),普鲁兰酶用量8 ASPU/mL,酶解时间4 h,储藏温度4℃,储藏时间2 d,SDS最高含量为52.8%。湿热法制备小麦SDS的最优工艺为热处理温度120℃,热处理时间1 h、贮存时间18 h,SDS最高含量为36.5%。  相似文献   

16.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β-淀粉酶和葡萄糖苷转移酶协同处理制备慢消化淀粉,并研究其理化性质。试验表明,原淀粉在β-淀粉酶加酶量为20 mL、反应时间为4 h,葡萄糖苷转移酶加酶量为20 mL、反应时间为12 h时,慢消化淀粉含量最高可达16.37%;所有经过双酶处理后的样品的淀粉-碘吸附结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置,随着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偏移增大;差示扫描量热仪结果表明慢消化淀粉样品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起始与终止温度差均有显著的升高,淀粉热稳定性增强,糊化变得困难;与玉米原淀粉A型结晶结构相比,所有样品的晶型消失,仅在2?=19.8°附近出现尖锐的衍射峰,2?=13.1?附近有一弥散峰;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酶解后的样品变成不规则碎片,不再具有原淀粉的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醪糟淀粉的分子结构与消化性能关系,本论文通过控制糯米原料用量,得到不同的醪糟淀粉。在糯米原料适量的情况下,酿造后的醪糟淀粉表面有一定的破损,但其A型结晶结构保持不变,同时淀粉颗粒内部的紧密程度有所提升。此外,醪糟淀粉分子量及分子半径缓慢下降,形成带有一定支叉结构的淀粉链段。在消化性能上,部分醪糟经蒸煮后模拟人体消化,约有37.86%的淀粉在消化20min后消化,在20-120min之间有34.56%淀粉消化,其葡萄糖释放速度适中,作用类似于慢消化淀粉,对控制人体血糖水平等有重要意义。所以,对醪糟酿造过程进行控制,调控醪糟淀粉分子结构,可影响其消化性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淀粉磷酸酯的干法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红薯淀粉改性制备絮凝剂具有成本低和可生物降解的优点。采用干法制备淀粉磷酸酯,考察了磷酸盐用量、磷酸混合物的质量比、尿素的使用、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对制备淀粉磷酸酯的影响,以地表土壤作为絮凝对象,找出了制备高取代度淀粉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5 h,尿素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磷酸盐用量为淀粉质量的80%,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钠质量比为1∶3。  相似文献   

19.
赵凯  李君  谷广烨 《食品科学》2017,38(1):177-181
以玉米原淀粉为原料,研究普鲁兰酶脱支处理糊化后制备缓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过程中各影响因素(温度、p H值、酶用量、贮藏及干燥条件)对SDS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7.5℃、p H 4.9、酶用量60 U/g的条件下脱支8 h,然后煮沸灭酶30 min,再经4℃冷藏、60℃干燥后,可得SDS含量为31.09%的产品。原淀粉、酶脱支处理样品及脱支并去除快速消化淀粉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脱支处理后,玉米淀粉结晶结构由A型向B型转变。因此,通过酶脱支处理提高SDS含量的可能原因是形成了新的结晶结构,SDS含量与结晶的数量和质量有关。采用酶法制备SDS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西米淀粉结构及消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玉  方芳  洪雁  顾正彪 《食品科学》2014,35(13):70-73
以马铃薯淀粉和红薯淀粉作为参照,用Englyst法测定西米淀粉的消化特性,并研究其成糊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分子链长分布以及脂肪含量与消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马铃薯淀粉和红薯淀粉相比,西米淀粉具有较高含量的快消化淀粉(90.32%)和较低的抗消化淀粉含量(3.27%)。西米淀粉样品较低的脂肪含量(0.11%)、较高的短链含量(聚合度10~30,83.57%)、较低的长链含量(聚合度>55,0.80%),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29.3%)和较低的终值黏度(1 096.67 mPa·s)。对消化特性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链长分布、直链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