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产品作为优质膳食来源之一, 不规范使用农药行为使渔业养殖水源被污染,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针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监督抽检主要集中在兽药残留的检测, 但对水产品中农药残留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差异, 发现我国在农药数量和最大残留限量项次两方面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当,但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其他主要贸易国家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对法规之外且非豁免的农药的“一律限量”要求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空白,这为我国完善水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同时, 本文从提取、净化、检测3个方面综述了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发现采用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的前处理方法能提高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效率。建立简便快捷的水产品中多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对于及时和准确地摸排水产品中的农药污染状况, 提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3-2014年辽宁省动物性水产干制品中山梨酸与苯甲酸的使用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促进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从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大型综合超市等58个报验单位抽取了152批动物性水产干制品,产品类型主要为:鱿鱼丝、烤鱼片及各类鱼干等,依据GB/T23495-2009《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苯甲酸及山梨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152批次产品中山梨酸检出率为28.9%,其中有一批超出限量320%;苯甲酸检出率为9.87%。结论 部分预包装动物性水产干制品中存在山梨酸超限量使用的情况,而散装动物性水产干制品中存在违规使用苯甲酸的情况,应加强对山梨酸及苯甲酸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围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水生动物中甲砜霉素的药理学作用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砜霉素是第二代氯霉素类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对鱼和甲鱼等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有非常显著的疗效。随着对甲砜霉素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其在水产品和环境中药物残留问题不但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并且制约水产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内外制定了甲砜霉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灵敏、高效和准确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对研究甲砜霉素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甲砜霉素在水生动物中的药理学、残留限量和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3个方面进行综述,全面梳理和总结了甲砜霉素在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残留规律、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和现今较为常用的检测技术,以期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合理用药方案制定和药物残留限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The Dietary Supplements Information Expert Committee (DSI-EC) of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USP) reviews the safety of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dietary supplement ingredients for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should be admitted as quality monograph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and National Formulary (USP-NF).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has enforcement authority to pursue a misbranding action in those instances where a dietary supplement product indicates that it conforms to USP standards but fails to so conform. Recently DSI-EC undertook a safety evaluation of spirulina, a widely used dietary ingredient. DSI-EC reviewed information from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imal studies, and regulatory and pharmacopeial sources and analyzed 31 adverse event reports regarding spirulina to assess potential health concern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view, DSI-EC assigned a Class A safety rating for Spirulina maxima and S. platensis, thereby permitting the admission of quality monographs for these dietary supplement ingredients in USP-NF. DSI-EC continually monitors reports concerning the safety of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dietary supplement ingredients for which USP dietary supplement monographs are developed. The DSI-EC may revisit the safety classification of spirulina as new information on this dietary ingredient becomes available.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nd limitation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Mexico are compared. Progres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food in North American countries is hampered by common problems, yet differences exist. Foodborne illness surveillance and reporting are most comprehens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t is uniformly more reactive than proactive in all 3 countries. Food safety policy is based on outbreak data, but that may be short‐sighted because these represent roughly 10% of foodborne illness cases. Food inspection in each country is done at 2 tiers (federal and other) by many agencies at 3 (federal/state‐provincial/municipal) levels.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t times of crisis is weak and frequent heterogeneity in training, inspection targets, and inspection rigor affect regulatory credibility. Enhanced recognition that industry has the prime responsibility for food safety is warranted (and must not be confused with self‐inspection) along with justifiably aggressive regulatory agency interrogation of food safety system performance. End product testing should be used to verify safety system operation and should not be used to predict product safety. Specific microbial and nonmicrobial challenges to safe food in North America are highlighted and a rationalization of fiscal/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to mos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foodborne illness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6.
甲基睾酮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作为动物促生长剂和性别逆转剂而被使用。我国农业农村部235号公告规定了在所有动物组织中不得检出甲基睾酮,但是目前还存在违禁使用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残留量进行检测。本文主要概述了甲基睾酮的作用机制、危害和法规标准,系统综述了现有畜禽、水产品中甲基睾酮残留检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定包括提取试剂的选择、净化方法的优化等,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免疫分析方法等。本文分析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选择依据,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加强动物源性食品中甲基睾酮的残留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市售食品(小麦粉、大米、肉类、淡水鱼、海水鱼、饮料及桶装水、肉罐头、鱼罐头和谷物罐头)中双酚A和双酚S残留状况。方法参考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手册方法,乙腈提取, GC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在检测的356份样品中,双酚A共检出314份,检出率为88.2%,检测结果为小于检出限到514.8μg/kg,罐头食品是双酚A检出最高的食品类别,检出率为100%,检测结果为3.7~514.8μg/kg;双酚S共检出137份,检出率为38.5%,检测结果为小于检出限到93.8μg/kg,肉类食品(畜禽肉和鱼肉)是双酚S检出最高的食品类别,检测结果为小于检出限到268.9μg/kg。结论双酚A和双酚S在河北省不同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留,其污染情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近5年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水产品的合格率为96.3%~94.4%, 兽药残留是影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并多次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并遭受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限量标准作为水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各国保护自身产业安全及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比较而言, 我国现有水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系统性、完整性及合理性不足等缺点, 不利于渔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因此, 本研究以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公告与最新报批稿为基础, 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完善中国水产品药物残留限量标准体系,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与南共市动物源性食品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异同。方法根据GB 2762—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及南共市在2013年8月29日第42号合议理事会决议中制定的南方共同市场关于食品中无机污染物最大限量的技术法规,分析2个标准重金属检测项目、涉及动物源性食品种类和主要动物源性食品限量指标的异同。结果我国在动物源性食品重金属检测项目和涉及动物源性食品种类上均比南共市规定的多。在限量指标方面,南共市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的砷限量、肉及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和蛋及蛋制品中铅限量、畜禽肾脏中的镉限量均比中国规定宽松。结论我国监管部门应对南共市规定较为宽松的检测项目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体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质量管理工具。本文将HACCP体系应用于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阐述其应用在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以组织中氯霉素快速检测为例,分析了HACCP体系在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期提高食品快速检验机构食品快速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使食品快速检验结果成为食品监管部门靶向监管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相关食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更加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食品工业以及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必须重视并加强对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管理,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效果。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和欧盟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出可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从精简监管机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整合检验检测体系和构建信息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生素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日益普遍, 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牛奶、肉类、水产品、鸡蛋、蜂蜜等)中抗生素的残留, 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是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现状, 抗生素残留的种类及检测方法作了阐述, 并对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有关部门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的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模式、工作流程、检查方法、检查装备、检查内容、检查员要求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检查体系相关建议,希望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时代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督检查体系和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西林代谢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采用自制的呋喃西林代谢物抗原、抗体为基础原料,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在0.03μg/L^2.43μg/L范围内呈线性,检测灵敏度为0.03μg/kg,鱼肉组织样本、虾肉组织样本的检测限分别为0.236、0.229μg/kg,回收率均在75%~120%之间,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通过与标准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mass spectrum,LC-MS/MS)对比验证,两种方法用于鱼肉样本的检测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944。建立的呋喃西林代谢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参数均符合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对新疆市售动物性水产品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为水产品疾病风险预警和相关部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检新疆地区市售的6类动物性水产品共588批次样品的27项指标,并对检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结论 在抽检的 588批次动物性水产品中,共检验出9批次不合格,样品不合格率为1.5%;不合格产品类别为淡水鱼、海水蟹2类,其他4类均为合格;兽药残留中的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重金属镉为主要不合格项目。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动物性水产品主要质量问题来自重金属污染和兽药残留,不同水产品类别存在不同情况--兽药残留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类中,重金属超标主要存在于海水蟹类的梭子蟹中,其中镉含量超标较为严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3—2020年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 方法 2013—2020年共采集631份生食动物性水产样品, 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90份, 总检出率为14.26%。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和生食动物性海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0.375, P<0.001。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检出率较高, 达到了45.70%。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 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 达到9.51%, 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5.86%, 沙门氏菌1.9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16.15%, 最低的是第1季度(11.36%)。餐饮单位所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1.90%), 其次为超市(7.69%), 网店和农贸肉菜市场所售商品无检出。结论 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致病菌污染主要以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污染情况更严重,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评价广西抽验水产品的兽药残留风险。方法 以2018~ 2019年广西-东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食品抽验中的水产品为样本 ,以问题检出率和不合格度构建食品安全指数,应用扇状模型评价法,对水产品中重点项目开展风险评价。结果 水产品总体食品安全指数R为0.090;水产品中不同类别食品安全指数R依次为:贝类:0.52、其他水产:0.14、鱼类:0.031、虾蟹类:0;兽药残留风险大小依次为:贝类>其他水产>鱼类>虾蟹类。广西水产品中6种兽药残留的食品安全指数依次为:氯霉素:0.0691、恩诺沙星:0.0485、硝基呋喃类:0.0457、孔雀石绿:0.0429、磺胺类:0.0427、氟苯尼考:0.0424;风险危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氯霉素>恩诺沙星 >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磺胺类>氟苯尼考。结论 目前广西水产品总体兽药残留风险不大,鱼类、虾蟹类,其他水产类安全状态是可以接受的,贝类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序列特异性核酸体外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pecific-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扩增RNA的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手段,具有便捷、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周期短的特点,尤其适用于RNA的分析研究。核酸分析技术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食品病原微生物、动植物产品中的有害生物、病原的分析及鉴定。本文简要介绍了NASBA技术的基本原理,在论证对比NASBA技术与普通PCR方法、荧光PCR方法及其他恒温扩增等核酸分析技术的差异及相似性后,根据其使用特点进一步对NASBA在进出境检验检疫的食品安全检测及动植物检疫的应用予以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20.
氨基糖苷类药物为当前畜禽养殖业常用的药物,不规范使用会导致药物在畜禽肉及其副产品中的残留,为目前食品安全重要问题之一。因此,监测食品中氨基糖苷类的残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检验检测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难度。本文针对目前食品中氨基糖苷类残留检测的的技术难点和解决对策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在解决检测技术难点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中氨基糖苷类残留检测方法的开发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