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苦荞麦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苦荞麦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类黄酮、高活性蛋白、高活性膳食纤维、淀粉的营养价值。利用微波萃取、膜分离、树脂分离等技术来加工苦荞麦,提高了活性物质的纯度和得率,以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建立苦荞麦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芸香糖苷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苦荞麦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不同产地苦荞麦样品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学考察中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标回收试验均符合规定,云南产苦荞麦中槲皮素、山奈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含量相差不大。该方法可用于苦荞麦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苦荞麦原料的采购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蓼科植物苦荞麦、蔷薇科植物山楂、桑科植物桑树与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类黄酮物质,其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欧美及日本等国对生物类黄酮的性质和保健作用已作了深入的基础性研究,我国卫生部新食品资源评审委员会于1992也已批准银杏叶提取物作为新的食品添加剂。 一、生物类黄酮的性质和保健作用 生物类黄酮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组存在于植物叶、花及果实中的天然色素,因多呈黄色而称为类黄酮。动物不能合成类黄酮,植物是富含生物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生物类黄酮无毒性,在高级动…  相似文献   

4.
罗布麻叶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具有去除亚硝酸钠的能力。通过索氏提取罗布麻叶中生物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罗布麻叶中总的生物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pH、反应浓度和反应温度等不同反应条件对于亚硝酸钠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 2,温度50℃,罗布麻叶中生物类黄酮含量为0.223~0.446 mg/mL范围内,作用100 min时,去除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5.
苦丁茶叶中生物类黄酮及芦丁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得紫茎女贞芽叶、老叶、粗壮女贞芽叶、老叶生物类黄酮含量分别为:(2.67±0.23)%、(2.08±0.21)%、(3.15±0.18)%、(2.78±0.2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2种川产苦丁茶芦丁含量分别为:紫茎女贞芽叶、老叶分别为(0.118±0.011)%,(0.083±0.012)%,粗壮女贞芽叶、老叶(0.082±0.012)%,(0.065±0.008)%.2种川产苦丁茶中生物类黄酮含量丰富,可作为提取生物类黄酮的原料;芦丁含量很低,仅为生物类黄酮的2.3%~4.4%.  相似文献   

6.
以糙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黄豆粉和苦荞麦粉,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制作营养速食复合粉粥,研究挤压参数对粥物化性质和感官的影响。糙米中维生素、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含量丰富,通过加入黄豆、苦荞麦补充更多的优质蛋白、生物类黄酮等多种营养素,使混合粉粥营养更加全面。结果发现:当物料含水量在18%,挤压机三区挤压温度为95℃,螺杆转速为150 r/min时,产品各项综合指标达到最优,得到的产品口感醇厚,粥体爽滑,颜色呈均匀浅黄色并有特殊糙米香味。  相似文献   

7.
苦荞麦不同部位代谢轮廓及活性成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苦荞麦种子不同部位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甲酯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荞籽粒中芦丁、槲皮素、香草酸、对香豆酸、山柰酚及绿原酸6 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苦荞麦胚部代谢物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其他部位,总体上6 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麸皮中高于其他部位,但芦丁在荞麦壳中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UPLC-QQQ/MS法分析比较不同品种苦荞麦代表性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QQQ/MS)同时测定川荞1号、西荞1号、米荞1号、迪苦4个不同品种苦荞麦中6种代表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所测6种成分葫芦巴碱、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奈酚、大黄素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5.27%~107.31%。4个品种苦荞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主要为黄酮类成分,其在米荞1号中含量最高,远高于川荞1号和西荞1号(P 0.01)。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及灵敏度高,可用于不同品种苦荞麦6种成分的测定,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苦荞麦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苦荞麦不同器官的膳食纤维含量和种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普通苦荞麦和黑苦荞麦的不同器官中膳食纤维种类、含量以及总黄酮含量,为苦荞麦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试验数据.通过实验室间的合作研究建立标准的膳食纤维酶一重量分析方法.采用酶一重量法测定黑苦荞麦和普通苦荞麦的籽实、外壳、茎叶中的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2L*-T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3个实验室采用酶一重量法测定相同食物中膳食纤维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91%-9.37%之间,精密度符合要求.黑苦养麦茎叶混合物中总膳食纤维、不可溶及可溶性膳食纤维分别为13.08%,6.95%和6.13%,总黄酮含量为2.35%.黑苦荞麦茎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苦荞麦芽菜产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盐胁迫对苦荞麦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为保健芽菜的开发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持,本实验以西南地区推广面积较广的三种苦荞麦品种(川荞1号、西荞1号、米荞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0、40、80、120 mmol/L)处理后苦荞麦芽菜发芽率、芽长、鲜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后苦荞麦芽菜的发芽率、芽长及芽鲜重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可溶性糖含量上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苦荞麦芽菜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黄酮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品种间以米荞1号荞麦芽菜在各盐浓度下发芽率、芽长、鲜重最低,西荞1号可溶性蛋白及黄酮含量最高。综合评价,西荞1号芽菜中芽菜黄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适合开发为保健荞麦芽菜优良品种,且适当盐胁迫可促进荞麦芽菜品质。  相似文献   

11.
黄酮对杨梅花色苷的辅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浸泡型杨梅酒为模型,通过测定不同贮藏时期酒中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以及色度的变化,研究黄酮对杨梅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结果表明:浸泡型杨梅酒在不同贮藏时期,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91天达到最高值0.028mg/mL;花色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63天达到最高值22.38mg/L;酒中杨梅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蓝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黄酮含量与色调角、最大吸收波长和花色苷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生长期内不同品种油豆角在不同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变化,对金冠豆角种子黄酮种类进行鉴定,过程并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种粒中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单体的鉴定。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7种东北油豆角总黄酮,通过芦丁比色法检测油豆角种粒及荚皮中的黄酮含量,利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技术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最后以金冠种粒为原料,利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对金冠豆粒其进行发酵处理,最后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HPLC-Q-TOF-MS)检测豆角中黄酮的种类,探究发酵处理对金冠豆粒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 油豆角中黄酮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和植物乳植杆菌L3发酵处理都会使金冠种粒的黄酮含量下降,金冠油豆角粗黄酮中存在白杨素、黄芩黄素、二氢木蝴蝶素A等11种黄酮类物质。结论 不同品种的油豆角在生长期内黄酮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相似,该研究为油豆角品种选育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增强UV-B辐射对烤烟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UV-B对烤烟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为生产优质烟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盆栽试验,采用3个不同UV-B辐射强度对烤烟幼苗进行辐射处理,以UV-B辐射处理7d后幼苗的新鲜叶片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烤烟幼苗干物质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高UV-B辐射使叶片中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低于对照,类胡萝卜素含量受UV-B增加的影响相对较小;丙二醛含量在高UV-B辐射下含量明显增高;脯氨酸、类黄酮等紫外线吸收物质含量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许亮  师俊玲  任健  王振平 《食品科学》2011,32(5):100-103
以宁夏枸杞为原料,选用两种酵母进行发酵,跟踪检测发酵过程中发酵醪中黄酮含量、pH值、酒精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发现: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持续增加至最大值后基本保持不变,酒精体积分数不断增大至最大值后基本保持不变,经过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并得到了其回归模型;发酵醪的pH值在发酵前期表现为轻微下降,下降至一定值以后基本保持不变;不同的酵母菌种对发酵过程中各组分的变化趋势无影响,但各组分的变化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乐  潘永贵 《食品科学》2018,39(19):212-217
以鲜切荸荠为原料,通过研究贮藏过程中鲜切荸荠表面色泽、黄酮类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综合评价黄化过程中鲜切荸荠表面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鲜切荸荠表面黄化发生,黄化表面黄酮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贮藏后期,随着褐色的出现,黄酮类物质含量相应减小。与此相对应,鲜切荸荠表面组织抗氧化能力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黄化程度最深时,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统计分析表明,鲜切荸荠表面b*值与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与1,1-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自由基(2,2’-azinobis (3-eht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 radical,ABTS+·)、羟自由基、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总还原能力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同时,黄酮类物质含量与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率、FRAP、总还原能力之间同样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随着鲜切荸荠表面黄化发生,其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营养与白肋烟叶内有关生化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大田期氮磷钾营养及配比对白肋烟中有关保护酶的影响及相关物质的动态。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脯氨酸(Pro)含量在烟株生长前期表现为上升趋势、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峰期出现在移栽后65d左右;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呈现出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的单峰曲线,至移栽后75d达到高峰后回落;丙二醛(MDA)含量也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上升,总游离氨基酸(AA)含量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下降。氮磷钾施用量与白肋烟内原保护酶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均呈正相关,N与总酚含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N与POD、Pro、PPO和淀粉酶含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三元素对白肋烟中几种保护酶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完全相同,对PPO、Pro、总游离氨基酸和淀粉酶的影响程度为:N>P>K;对MDA、类黄酮含量的影响:K>N>P;对POD和总酚的影响:N>K>P。  相似文献   

17.
选择芽用特性优良的绿豆、大豆品种各3个,小扁豆和蚕豆品种各2个,进行萌发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研究。食用豆之间总酚含量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而总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力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不同食用豆萌发5d后总酚含量的变化范围为5.08—11.25mg/g,总黄酮的变化范围为1.79—7.31mg/g,总抗氧化力变化范围为15.2%—39.5%;综合评价S11、M24、F2适合开发为高抗氧化芽菜优异品种。  相似文献   

18.
类黄酮是苹果中的主要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消炎、抗病毒、治疗呼吸性疾病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生理作用,是食品和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苹果中类黄酮的组成和含量因品种和果实部位而异,通常果肉中的类黄酮种类和含量明显少于果皮。不同品种、不同产地、栽培品与野生品苹果类黄酮也具有差异性。苹果类黄酮代谢主要通过苯丙烷代谢途径实现,其合成途径受转录因子和外界因素的调控。由于代谢反应的作用,苹果类黄酮在果实发育、成熟和贮藏过程中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从苹果中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及含量、果实发育和采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苹果类黄酮物质的代谢调控三个方面综述了苹果类黄酮物质的研究进展,为苹果类黄酮的研究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specific pollen content, selecte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flavonoid profile of 40 Croatian Robinia honeys from two production seasons were analysed. Results showed good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with values typical for Robinia monofloral honey. All analysed samples showed same, typical flavonoid profile. Flavonoid content was different for two seasons, but rates of individual compounds remained unchang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flavonoids were found in samples produced during dry season with high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以承德、邢台、衡水、泊头及献县等多地采摘的桑叶为材料,测定桑叶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对总黄酮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地区桑叶中总黄酮含量会有一定差异,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承德地区,含量为32.65 mg/g;不同品种桑叶总黄酮含量介于22.47 mg/g^29.36 mg/g,含量最高的为桲椤桑;另外不同季节总黄酮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春季桑叶总黄酮含量为32.65 mg/g,略高于秋季桑叶的27.22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