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解决抽油杆断裂后,不能进行有效打捞的难题,经分析论证和多次现场试验,研制出“偏心锥锯齿螺纹多功能抽油杆打捞器”,解决了抽油杆因断裂变成弓形的打捞问题,也能完成拙油杆打捞筒和三球打捞器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快换轧头     
快换轧头(见右图)由轧头杆与偏心螺钉两零件组成。使用时,将快换轧头轻轻压入小内圆磨床主轴孔内,以4号莫锥定位。然后将弹簧轧头轻轻压入快换轧头孔内,以 R8锥面接触定位,依靠接触面的磨擦力,带动弹簧轧头转动,磨削弹簧轧头的孔。孔磨好以后,转动偏心螺钉,将弹簧轧头推出。快换轧头经过精加工,精度很高。保证了弹簧轧  相似文献   

3.
在多孔板孔内镗削环槽,是较为麻烦的,为此,设计了一种简易镗削工具,便用一般的摇臂钻床,即可进行环槽镗削加工。我厂加工有50个孔的多孔板孔内3×1环槽(图1),只用二十分钟,即加工完毕,效率较高。工具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动力杆1、弹簧2、导向套3、镗刀5等组成。动力杆的锥体部分装入钻床主轴锥孔内,导向套通过方孔套在动力杆直方体部分(动配合),使之随动力杆移动和转动。动力杆斜方体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连杆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担负着将活塞的往复运动传递到曲轴并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输出动力的功用。连杆小头孔内安装活塞销,承受活塞上的巨大燃烧爆发力,大头孔内安装曲轴的连杆颈,承受负荷阻力。若大小头孔轴线不平行,则连杆大小头孔内的合力连线将不通过连杆杆身中心线,当连杆大小头孔内合力为压力时将使杆身弯曲,而该合力为拉力时将使杆身由弯变直,连杆杆身不断承受如此交变负荷后最严重的后果将是杆身断裂。某型发动机连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大小头孔平行度(弯曲)不合格现象,针对此问题,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分析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连杆裂断技术是在连杆大头孔内表面预加工出两条应力槽,然后在孔内施加自内向外的裂断力将连杆剖分为杆体和杆盖两部分,通过自然形成的粗糙耦合面实现杆盖和杆体的精确啮合。裂断机床是发动机连杆裂断加工的核心设备,直接影响连杆的整体性能。介绍一种最新自行研制、结构简洁的连杆裂断设备,包括机床总体方案、结构特点、控制系统设计。经实验验证,机床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中介绍了一种将圆柱销压入止推轴承盖销孔内的夹具,采用轴承盖上的止推面支承,模板定位圆柱销,带肩压头控制圆柱销压入深度,能够准确地将销压入销孔内,并保证圆柱销压入的深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小孔内滚花     
塑料瓶盖、把手的外表面都制有花纹。这些花纹的外观质量取决于注塑模具内孔花纹的精度。由于常规小孔内滚花的滚刀、刀杆较细小,以致加工时系统刚性较差,通常方法难以在车床上滚出小孔内花纹。为此,模具制造者们,多采用电火花或电化学加工,这样加工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现在介绍一种在车床上滚小孔内花纹的方法。  如图所示:让工件反向旋转,滚刀反向进给用力挤压工件,走刀仍为正向。这种方法能让细小刀杆受到的切深抗力,主切削力分别指向刀架和向下压向刀架。使得整个系统的刚性与强度最好,能有效地减少刀杆的变形与振动,…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压紧机构的结构,设计压杆压紧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在介绍超越离合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离合器的优化设计、压杆的设计及超越离合器的比较。压杆压紧滚柱式超越离合器的滚柱数量多,传递转矩大,压杆的重量轻,压杆和星轮易加工,压杆压紧滚柱是一种新的压紧机构。以超越离合器的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压杆的弯曲强度条件,设计压杆的直径。  相似文献   

9.
加工东方红-28拖拉机曲轴两个相交不成垂直的深孔时,钻头和铰刀等工具很易折断,并且断后很难取出,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按附图所示方法,将钢珠从A处放入孔内,接着再通过冲击杆以手锤敲打,即可把断在孔内  相似文献   

10.
这种钻模用在管形工件上钻直径不大的圆孔。它由压杆1、缺口垫圈2、钻套板3、钻套4、定位套5、弹簧6、垫圈7、防松螺帽8等零件组成。定位套5的中间有一个孔,压杆1的一端就由此穿过。工作时先把钻模固定在钻床工作台上。管形工件穿过压杆1的柄部,装在定位套5上;然后拉开压杆,在工件的端面和压杆的肩胛之间插入缺口垫圈2。一放开压杆,由于弹簧6张力的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在大吨位沉船打捞中的升沉补偿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的双驳抬吊半主动升沉补偿打捞系统,模拟了双驳共66组带有半主动升沉补偿器(SAHC)系统在类似历史海况下对沉船位姿和缆绳拉力的补偿过程。建立了半主动升沉补偿液压系统、缆绳系统与沉船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及负载-缆绳-补偿系统的耦合系统,推导了驳船各吊点的升沉补偿量。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的负载特性、缆绳拉力和沉船位姿变化。证明半主动升沉补偿对削弱负载位移和减轻缆绳拉力同时有显著作用,为实际沉船打捞中应用半主动升沉补偿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基于液压提升技术的沉船打捞技术。在传统的沉船打捞方法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技术,提出了液压拉力顶抬浮打捞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液压提升打捞技术在国内属于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沉船打捞效率,对打捞技术的提升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救助打捞是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海上人命、财产、环境救助、沉船沉物打捞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任务。加强救助打捞装备技术研究,是提高救助打捞综合能力的根本,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救助打捞装备专业性强,具有在高海况和大深度条件下工作可靠的适应性特点,同时又是诸多陆上装备向海上和水下发展的延伸,存在相通之处。救助打捞装备交叉机械、电气、流体、微电子、材料等多学科,其关键共性技术又不仅仅局限于救助打捞领域,在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勘探、军事等领域均有应用。以救助船舶、救助飞机、海上搜寻装备、溢油处置装备等代表性的救助装备和打捞工程船、攻千斤装备、水下作业装备、饱和潜水装备、起浮装备等代表性的打捞装备为对象,分析该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救助打捞装备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救助打捞装备的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水下物体布放回收常用手段存在的一些缺陷作了简要说明。提出了一种采用熔断或爆断螺钉连接和电控法起爆分离的回收水下精密仪器的装置,并对其关键结构和工作原理作了扼要的叙述,同时对该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及材料选取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简要说明了自调节式水下沉物打捞装置的组成,并详细介绍了打捞装置的工作过程,重点阐述了通过运动护罩的移动来调节气囊的浮力,从而达到自调节的功能,并对回收装置的使用特点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结合我国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现状,深度剖析近年来一些典型水上应急救援案例暴露出的关键问题,指出“体系建设”是我国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建设亟待加强的核心问题。从“陆海空天”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瞄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四大使命任务,系统性地将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按照天基、空基、水面和水下4个维度划分为7大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关键装备技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文献计量法针对性地开展发展趋势研判,从七大类关键装备技术中遴选出13项亟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装备技术,系统分析了每项关键装备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其在未来5~15年发展目标和核心建设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ersed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internal fixation as a joint-preserving salvage procedure for trochanteric fractures. Five LISS plates and five dynamic condylar screws (DCS) were tested using synthetic femora (Sawbones) with an osteotomy model similar to a type-A2.3 pertrochanteric fracture. The constructs were subjected to axial loading up to 1000 N for five cycles. Then, the force w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until fixation failur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biomechanical behaviour, the stiffness levels were recorded and the osteotomy gap displacement was mapped three-dimensionally. The average stiffness for the constructs with LISS plates was 412 N/mm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103N/mm) and 572N/mm (SD of 116 N/mm) for the DCS constructs (p=0.051). Local displacement at the osteotomy gap did not yiel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LISS constructs failed at a mean axial compression of 2103N (SD of 519N) and the DCS constructs at a mean of 2572N (SD of 372N) (p=0.14).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SS plate offers a reliable fixation alternative for salvage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