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菇蝇的药效及其对平菇生长的安全性。方法 在菇房条件下研究5种农药对菇蝇的防治效果, 并分析施药后不同时间平菇中的农药残留。结果 25%噻虫嗪, 25%吡蚜酮和25%吡蚜酮+25%噻虫嗪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而且使用后对平菇产量没有影响。50%的多菌灵, 50%的灭蝇胺的防治效果较差, 且对平菇的产量有影响。25%噻虫嗪, 25%吡蚜酮和25%吡蚜酮+25%噻虫嗪混合液使用 7 d后3种处理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50%的多菌灵, 50%的灭蝇胺药后10 d仍能检测到残留。结论 噻虫嗪和吡蚜酮适宜作为菇蝇害虫的防治药剂, 对平菇影响小, 低残留等特点, 对菇蝇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咖啡中同时测定5-咖啡酰奎宁酸、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6种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方法,以及测定产自云南普洱的铁皮卡品种咖啡在不同烘焙风味下的绿原酸含量规律。方法样品经纯水超声提取2次,过滤后供HPLC测定,采用甲醇(A)和0.1%磷酸(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C18柱进行分离,光电二极管阵列(photo-diode array,PDA)检测器最终检测。结果本方法在1 h内完成了6种绿原酸的分离分析。6种绿原酸在0.10~100.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05~0.10 mg/kg,定量限为0.18~0.29 mg/kg。在2000、5000、10000 mg/kg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6.3%~104.8%,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58%~2.10%之间(n=6)。在生咖啡豆中总绿原酸含量最高,意式烘焙(23 min,250℃)最低,5-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这3种绿原酸在生咖啡豆到极轻度烘焙(12 min,230℃)这个阶段,含量逐渐上升并达到含量最高,由极轻度烘焙(12 min,230℃)到意式烘焙(23min,250℃)含量逐渐降低,而3-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3种绿原酸从生咖啡豆至意式烘焙(23 min,250℃)都呈下降趋势。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合测定绿原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硝酸(1+11)浸提干燥蔬菜样品,利用罗丹明6G直接水相比色同时测量样品中的Pb、Cd.实验确定了Pb在0.1~1.0 μg/mL、Cd在0.01~0.1 μg/mL浓度范围内符合线性相关关系,显色体系最佳pH=5.0.硝酸浸提法检测了六种蔬菜样品,与湿消解法相比Pb、Cd平均提取率分别为97.47%、96.82%;平均RSD<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2.6%、101.2%,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残留的风险,对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实行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整合3年的市场监测数据,利用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JMPR)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摄入量计算方法和@risk定量风险评估专用软件,对我国各类人群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较低,为0.0109~0.182 mg/kg,辣椒中主要检出矮壮素和甲哌啶残留,番茄中主要检出2,4-滴残留,马铃薯中主要检出甲哌啶和矮壮素残留;短期膳食摄入结果显示,辣椒、番茄和马铃薯3个蔬菜品种消费带来的有检出PGR残留短期膳食摄入量在0.0957~11.0?g/(kg bw·d),仅占其急性参考剂量的0.0319%~22.0%,急性风险较低。结论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虽在不同蔬菜品种、不同风险因子和不同人群之间有差异,但整体风险水平不高,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Molecular methods, such as PCR and real-time PCR,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tect species in meat and meat products. Despite good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they are not widely implemented in food control programs due to complex operation or financial reas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simple, rapid and affordable method, Sheep-PCR-Strip [Sheep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trip], was developed for the authentic identification of raw and heat-treated mutton. The assay is based on PCR amplification of sheep DNA, followed by detection of the PCR product by a strip format; the result can be read within 5 min by the naked eye. There is a real advantage of the strip approach rather in the reduced time (5 min versus electrophoresis) and avoidance of chemicals (e.g. ethidiumbromid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heep-PCR-Strip test was established to be 0.01% for the detection of adulterated meat; the limit of detection (LOD) was up to 0.01 pg of sheep DNA. The assay was also specific for sheep, and no cross-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other non-target species. It is a promising new tool for sheep identification and can be rapidly modified for other meat detection and widely used for solving problems related to food quality assurance, species authentication and traceability.  相似文献   
6.
多效唑是蔬菜种植中常用的延缓类生长调节剂。为明确蔬菜中多效唑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开展了马铃薯、番茄和茄子3个蔬菜品种的规范残留试验和市场抽样监测,并基于以上数据对蔬菜中多效唑残留进行了膳食摄入慢性风险和急性风险评估,提出了蔬菜中多效唑的推荐MRL值。结果表明,蔬菜中多效唑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为0.040~0.21μg/(kg bw·d),仅占ADI的0.04%~0.21%,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为0.070~0.95μg/(kg bw·d),仅占ARf D的0.07%~0.95%,基于规范残留试验和市场监测得到的评估结果相一致,蔬菜中多效唑残留对我国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慢性风险极低,急性风险水平虽在不同人群和不同蔬菜品种中有差异,但整体风险也非常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蔬菜中多效唑残留的建议MRL值为0.5 mg/kg,该值对我国各类人群多效唑暴露的保护水平为12.5~50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解不同品种鲜食葡萄香气物质的特征差异。,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测定成熟期果实的香气物质成分的测定分析,探明不同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和成分差异,为鉴别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和风味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对成熟期葡萄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测定3种成熟期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3种葡萄果实共检测出107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酯类(32种)、醇类(26种)、醛类(17种)、酮类(9种)、酸类((9种)、烯烃类(8种)、苯酚类(5种)、醚类(1种)各32、26、17、9、9、8、5和1种,3种葡萄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酯类的相对浓度最高,乙酸乙酯、1-己醇、2-苯乙醇、醋酸、己醛、3-甲基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7类挥发性香气物质是主要香气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三3个品种特征香气成分有较大的差异,黑皇、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的分别有6、15和11个不同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结论 同一产地不同葡萄品种香气物质各有差异,黑皇主要由醛类组成,妮娜皇后主要由酯类组成,而阳光玫瑰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酸类,其中芳樟醇和2-苯乙醇主要贡献了玫瑰香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普洱茶(晒青毛茶和普洱熟茶)中呋虫胺、水胺硫磷、茚虫威等3种手性杀虫剂对映异构体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1%乙酸的乙腈作为提取溶剂, 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混合石墨化碳黑(carb)净化,经ChiralpakIG手性柱分离,UPLC-MS/MS测定,基质外标法标定量。结果 3种农药的在0.002~0.2mg/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3,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025~0.25mg/kg。晒青毛茶和普洱茶中3个添加水平(0.025、0.05和0.5mg/kg)的平均回收率为73.57%~123.7%,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n=6)在2.6%~18.7%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成本低,可以用于测定普洱茶中3种手性杀虫剂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风险, 对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 PGR)残留量实行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整合3年的市场监测数据, 利用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摄入量计算方法和@risk定量风险评估专用软件, 对我国各类人群水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4种水果中均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检出, 总检出率为17.50%, 香蕉的检出率最高, 为23.33%, 共有6种PGR成分被检出, 分别为氯吡脲、赤霉素、噻苯隆、2,4-滴、多效唑和乙烯利, 检出率为1.04%~8.96%, 乙烯利最高; 短期膳食摄入结果显示, 4个水果品种消费带来的有检出PGR残留短期膳食摄入量在0.468~32.65 ?g/kg bw/d, 仅占其ARfD的0.38%~65.29%, 均小于100%。结论 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虽在不同水果品种、不同风险因子和不同人群之间有差异, 但整体风险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7种云南野生食用菌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分析及 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产自云南本地的7种野生食用菌中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和营养评价。方法采用酸水解法处理样品后,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计算7种野生菌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氨基酸比值、氨基酸比值系数和比值系数分,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颁布的理想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模式谱对7种野生食用菌中的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结果 7种野生食用菌中氨基酸配比最为合理的是鸡枞和干巴菌,接近理想蛋白质的要求;虽然羊肚菌的各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6种野生菌,但其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较低;除羊肚菌外,其他6种野生菌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20%,其中块菌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达28.65%;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在7种野生食用菌中均相对不足,并且亮氨酸是其中5种野生菌的第一限制氨基酸;甲硫氨酸在除黑鸡枞以外的其他野生菌中均相对过剩;鸡枞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5.9,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羊肚菌的比值系数分仅为15.15;7种野生食用菌中赖氨酸的平均含量是WHO/FAO模式谱的1.40倍。结论各类野生食用菌中的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有必要对更多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菌的氨基酸配比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