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13,(4)
对桂热1号黄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并在黄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同时提出了桂热1号黄茶最佳加工工艺,为今后开展桂热1号黄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桂热1号黄茶的开发,丰富其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2.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加工工艺和品种适制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闲话毛尖茶     
程柱生 《美食》2006,(3):44-44
在我国众多的茶叶中,有一些茶叶的名称里含有“毛尖”二字,叫“xx毛尖”但你不要以为它们是同一类的茶叶。根据制法不同,这些毛尖茶分属于绿茶类和黄茶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黄茶及其茶毫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茶毫中的挥发性成分对黄茶香气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黄茶及其茶毫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黄茶和茶毫中分别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1种和49种,共有挥发性成分32种;黄茶主要以醛类、碳氢化合物和酮类挥发性化合物为主,茶毫则主要以醛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茶毫中存在而黄茶中未检测的挥发性成分共有17种,其中一些香气成分具有特定的香气特性,会对黄茶的香气产生影响。另外,茶毫中壬醛、癸醛和顺-3-己烯异戊酸酯的相对含量不仅高于黄茶,而且具有特定的香气。结论黄茶及其茶毫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茶毫中的挥发性成分与黄茶的香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研制的提香设备,在130℃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时间(12.5 min、15 min、17.5 min、20 min和22.5 min)对远安黄茶感官品质、茶叶色泽、理化品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提香时间延长,茶叶感官得分先升后降,茶叶的总色差变化不明显,但干茶、茶汤和叶底的色相值(a/b)明显变黄(p0.01),茶汤和叶底的亮度变小(p0.01);茶多酚含量明显下降(p0.01),氨基酸先升后降,2-甲基呋喃等烘炒类型的香气成分的含量升高;提香20 min时远安黄茶的感官得分最高,酚氨比最低(p0.01),儿茶素品质指数也最高(p0.01),己醛、苯甲醛、橙花醇、柠檬烯、吲哚和长龙脑等清香和烘炒型香气成分含量最高。因此,采用新设备提香20 min可以作为一种提高远安黄茶品质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不同原料等级黄茶样品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芽型、芽叶型、多叶型黄茶特征香气感官属性分别为“清香”、“清甜”、“锅巴香”;不同原料等级黄茶样品中共检测出10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芽型黄茶以碳氢类化合物为主,芽叶型黄茶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多叶型黄茶以吡咯类及其衍生物为主;基于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鉴定了3?种不同原料等级黄茶中35?种特征香气成分;芽型黄茶以具有清香属性的苯乙醛为主要特征香气成分;芽叶型黄茶以具有花香、果香、甜香属性的己酸乙酯、苯甲醇、香叶醇、苯乙醇、柠檬醛、橙花醛和月桂烯为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多叶型黄茶以具有烘烤香属性的N-甲基-2-吡咯甲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2,3-二乙基-5-甲基吡嗪为主要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8.
刘晓慧  张丽霞  王日为  王超 《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
建立黄茶香气的分析方法,探讨固相微萃取技术在黄茶香精油制备上的应用,研究固相微萃取头种类、温度、吸附和解吸时间对黄茶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DVB-CAR-PDMS 固相微萃取头,在80℃下吸附1h,能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吸附的香气物质在GC-MS 进样口内经230℃热脱附1min,共检测出108 种黄茶香气成分,其物质种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烃类32 种、酯类20 种、醇和醛类各17 种、酮类8 种、含氧和含氮化合物各4 种、酸类3 种、含硫化合物2 种、酚类1 种;其含量以脂肪族烃、醛类较多,而萜烯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较少。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对中国茶叶及养生学的深入了解,结合中医理论"四季五补"的养生法则,根据茶叶的属性和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饮茶与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显著的降血压功能,但在茶叶中的含量极低,仅为40~50 mg/100 g。为提高黄茶中GABA含量,该研究基于闷黄工序下的氧胁迫环境,从原料季节(春季、秋季)、闷黄方式(湿坯闷黄、干坯闷黄、复合闷黄)、闷黄设施(自然闷黄、机械闷黄、烘笼闷黄)和闷黄条件(温度及时间)等方面对黄茶中GABA的含量影响进行研究,综合感官审评及GABA含量测定结果,得出一套利于GABA含量提升的黄茶闷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原料季节、闷黄工序能有效提升茶叶中的GABA含量。其中,春季原料优于秋季原料;湿坯闷黄优于干坯闷黄和复合闷黄;烘笼闷黄、机械闷黄优于自然闷黄;50 ℃、4 h的闷黄条件下有利于GABA的大量形成。综上,以春季鲜叶为原料,采用湿坯闷黄方式,在发酵机50 ℃下闷黄6 h的GABA含量提升效果最佳,达到127.54 mg/100 g。研究结果为功能黄茶的加工探寻了一条新途径,对未来富含GABA黄茶的研发和生产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