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桔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为药食同源品种,在我国分布较广。桔梗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皂苷、多糖类、黄酮类、酚类、甾醇类、脂肪酸及其他类等,这些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祛痰止咳、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该文对桔梗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概述,为桔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灵菌红素最初由于其多功能生物活性而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除在医药领域应用外,灵菌红素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色素在食品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灵菌红素还可以作为除藻剂和抗紫外物质应用在环境和化妆品领域,作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敏剂代替化学敏化剂来开发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该文就灵菌红素的应用、发酵工艺、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生产菌株的改造进行综述,以期为灵菌红素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HS-GC-IMS分析樱桃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日照产樱桃为原料酿造苹果酒,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分析樱桃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对樱桃酒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指纹图谱、离子图谱和香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樱桃酒中共检出2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9种,醇类5种,醛类4种,酮类3种,吡嗪类1种和有机酸1种,大部分挥发性物质由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樱桃酒发酵过程中产生,这些物质构成了樱桃酒的主要风味,樱桃酒的香气类型主要为水果香、柔和果香和青香。  相似文献   
4.
利用产L-天冬氨酸酶的大肠杆菌HY-05,通过游离细胞法转化合成L-天冬氨酸,以硫酸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L-天冬氨酸。为解决工艺中富马酸包结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脱色条件和结晶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结晶温度、硫酸滴加速度、冷却时间3个因素为响应变量,以L-天冬氨酸含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温度60 ℃,活性炭添加量0.15%;最佳硫酸酸化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91 ℃,硫酸滴加速度23 mL/h,冷却时间12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L-天冬氨酸含量为98.22%,较优化前提高了7.42%。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病患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现有的溶栓药物中,纳豆激酶因其半衰期长、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可直接口服等优点而引起了广大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详述了纳豆激酶的结构特征、纤溶活性和抗血栓活性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纳豆激酶的现有生产菌株及利用发酵优化及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提高酶产量或改善酶学特性等方面的进展,阐述了纳豆激酶的生理功能,最后对纳豆激酶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豆激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SFR-3A为出发菌株,构建获得一株具有正反向筛选标记的菌株SFR-3A-ZMS;并通过该菌株和菌株SFR-4进行基因组重排,实现高抗逆性D-核糖高产菌株SFRCP-100的快速高效选育。在酵母浸粉、玉米浆及硫酸铵添加量分别为7.5 g/L、3 g/L及7 g/L的优化氮源条件下,5 L发酵罐中D-核糖产量达到38.2 g/L,其转化率和整体生产效率分别达到35%和0.73 g/(L·h)。本实验成功添加正反向筛选标记,提高了基因组重排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优良菌株选育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抗性糊精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酶解法制备抗性糊精的工艺条件,研究α-淀粉酶作用温度、添加量和转苷酶作用温度、添加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抗性糊精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α-淀粉酶作用温度94 ℃,α-淀粉酶添加量0.4%,转苷酶作用温度56 ℃,转苷酶添加量0.3%。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抗性糊精产率为82.56%,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1.46%,表明运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得到的该模型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菌黄素的存在使得野油菜黄单胞菌产生的黄原胶发酵液呈现黄色,并显著影响了黄原胶的性状、产量及提取工艺。研究过程中得到一株自然突变的不产生菌黄素的黄原胶生产菌株XW,测序发现该菌株xanK基因的一处碱基突变使相应编码的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为探究xanK基因突变对菌黄素合成的影响,通过回补试验将野生型菌株的xanK基因导入到突变菌株中,发现突变菌株的菌黄素合成恢复,说明该突变导致菌黄素合成受阻。此外,对两种黄原胶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产生的黄原胶在黏度和丙酮酸含量上均高于野生型菌株,而分子量和乙酰基含量要低于野生型菌株,说明菌黄素对黄原胶的合成可能具有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干燥后的鱼露发酵尾料为原料,研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对原料蛋白水解度的影响,确定碱性蛋白酶为最适酶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原料水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解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g/mL)、酶用量1.1%、水解时间5.4 h、水解温度50℃、pH10.0,在此条件下,原料中蛋白水解度为(43.78±0.57)%。水解蛋白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大于10 mg/mL时,DPPH·清除率为63.01%,·OH清除率为41.11%。通过对鱼露发酵尾料进行研究,能够为鱼露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虾青素是一种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还具有抗癌、增强免疫、护眼、保护心脑血管等其他诸多生理功能。天然虾青素主要来源于藻类、酵母以及海洋生物中。目前应用于市场的虾青素主要包括雨生红球藻虾青素、酵母虾青素以及化学合成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培养时间长,生长条件要求苛刻,使得虾青素价格昂贵;化学合成虾青素为混合构型虾青素,抗氧化能力低于天然虾青素,安全性较差。该文介绍了虾青素的结构性质、虾青素来源和生产方法,着重讲述红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生产虾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发酵培养条件以及虾青素的破壁提取和纯化方法,为虾青素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