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43篇
建筑科学   12篇
能源动力   3篇
水利工程   6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陈墩库区湿地从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进行水质监测,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归纳总结湿地氮磷浓度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植物与湿地氮磷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陈墩库区TN、TP浓度在不同湿地季节变化有所差异,各湿地TN浓度在春、夏、冬差异显著;TP在冬季有显著差异,其余季节均无明显差异,陈墩库区TN、TP浓度季节变化与进水氮磷浓度和湿地面积、植物类型及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不同植物与湿地TN、TP呈现不同的相关性,这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不同有关;轮叶黑藻、再力花、芦苇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两种预氧化剂处理高藻水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烧杯实验研究了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这两种目前最常用的预氧化工艺对高藻水及微囊藻毒素、致嗅物质的处理效果,探讨处理过程中藻毒素、致嗅物质的释放程度.结果表明,两预氧化工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混凝工艺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预氯化工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浓度(最高可增加1倍以上),而高锰酸钾预氧化则几乎不会影响水中溶解性藻毒素的浓度,原因在于两氧化剂对微囊藻毒素氧化和藻细胞破坏的顺序差异;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致臭物质的控制效果要明显强于预氯化.对于暂没有条件采用其他有效措施的水厂,高锰酸钾预氧化是应对高藻水源水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pH对氯氧化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pH值对氯氧化黄浦江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游离氯氧化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较低的pH值有利于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氧化降解,pH值为6时的MC-LR的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较pH值为7.25时提高了16倍,原因在于较低的pH值增加了HOCl在总游离氯中的比例,而HOCl与微囊藻毒素分子之间的反应为游离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闽江下游多年水文资料,分析了干流流量时空变化和北港分流比变化趋势,并借助EFDC模型研究水口水库下泄流量和北港分流比对闽江下游水体水龄的影响。分析表明:闽江干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均匀,北港分流比则经历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趋势。模拟的闽江水龄结果可知水龄与下泄流量成反比关系,北港分流比减小将增加北港水体交换时间,同时减少南港水体交换时间;水龄可以定量地描述污染物在北港河道的停留时间,为保障北港水源地水质安全,需要增大枯水期上游水口水库下泄流量和增大北港分流比。  相似文献   
5.
针对杭嘉湖平原地区河网特征,基于MIKE11软件建立杭嘉湖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率定得到河道糙率在0.025~0.05之间,CODMn降解系数在0.08~0.12/d之间,NH3-N降解系数在0.07~0.10/d之间;验证得到水位相对误差小于10%,CODMn和NH3-N的降解系数平均误差分别为11%和20%,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基于已建立的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内外源权重及嘉善水厂断面水质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内部污染源对嘉善水厂断面影响大于区域外部污染源影响,CODMn和NH3-N的内源权重分别为55.4%和67.2%;②为使嘉善水厂断面水质达标, CODMn需削减68%,NH3-N需削减75%。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生植物生长影响因子特征,综合考虑光照、营养盐、悬浮物、水动力、温度及底质等因素,初步提出了野外条件下水生植物恢复判别函数;通过对野外环境主要生境因子的耦合数值仿真,首次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原理的水生植物恢复判别模型;以苦草做为恢复目标种,选择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浅水湖泊——高淳固城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固城湖现状生境条件下,可能恢复苦草的水域面积约3.25 km2,占湖泊总面积的10.5%,其中北部湖区与湖心区恢复面积较大,南部湖区也有局部水域适合苦草恢复重建,但面积较小,约0.65 km2.  相似文献   
7.
以水温、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对桡足类的摄食行为和作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30℃时,桡足类浮游动物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宽广的摄食温度范围有利于其在活性炭池中滋生繁殖;在全黑暗和光照周期12 h、光照强度700 lx条件下,桡足类的摄食强度出现高峰,而光强升高则会抑制水蚤的摄食行为;活性炭池中炭附细菌对桡足类饵料的贡献率超过自由细菌5倍以上,水蚤的摄食主要集中在小于10μm的粒径范围,占饵料总量的90%以上.控制活性炭池的光照条件和改善进水水质降低炭层中的微生物水平,均有利于抑制水蚤类浮游动物的滋生.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中药物污染、检测及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内外水体中药物污染现状及其差异,详述水环境中痕量药物残留分析典型流程及固相萃取结合色谱 质谱联用的检测方法,总结污水处理厂、传统氧化工艺、高级氧化工艺、活性炭吸附和新型水处理技术去除效果和机理,认为在我国对各类水体进行药物污染调查、明确"优先污染药物"及研究水处理工艺药物去除效果等方面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10):2573-2580
在诸多的磷回收方法中,结晶法具有回收产物价值高,回收率高,工艺成熟等优点是现状污水处理厂回收磷的主流方法。介绍了几类基于结晶法的磷回收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鸟粪石磷回收法、蓝铁矿磷回收法和磷酸钙磷回收法。介绍了这3种方法在pH、温度、干扰离子、晶种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评价了其在用途、回收效率、操作难度和经济成本等方面的优缺点,阐述了通过结晶法从污水中回收磷资源的经济和技术价值。对今后结晶法磷回收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以期为结晶法磷回收方法的优化、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流横向混合系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横向混合系数是河流中污染物横向混合特性的重要体现与反映。本文针对不同河道情况下横向混合系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首先归纳不同河道的无量纲横向混合系数的量值分布及代表性公式,顺直室内水槽试验的无量纲横向混合系数值在0.1~0.26范围内,天然河道量值分布较为离散,基本大于室内水槽的数值,并对不同代表性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进行阐述;之后总结了利用示踪试验数据计算横向混合系数的各种参数计算方法,矩法和直线图解法简便易操作,线性回归法可分析非惰性污染物,加速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优化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并降低了人为主观性;接着详细介绍了弯曲河道中利用横向速度公式带入三重积分来计算横向混合系数的理论方法,Odgaard和Rozovskii的断面横向速度表达式与横向混合系数存在较好的响应关系,量化了二次流对弯曲河道横向混合系数的影响;同时对含植物、有冰层覆盖明渠以及不规则河岸等其他情况下的横向混合系数的探索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天然河流中横向混合系数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