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4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2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市售辣条中糖精钠的含量,结果所测13种样品中有8种辣条糖精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糖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猝灭试验结果表明:糖精钠和BSA复合物的形成导致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糖精钠对BSA的动态猝灭常数在温度298,303 K和310 K条件下分别为3.31×1012,2.99×1012和2.60×1012L/(mol·s);298 K时,其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2.74×108 L/mol和1.92;热力学参数熵变(ΔH)与焓变(ΔS)分别为-51.35 k J/mol和-10.76 J/mol,表明糖精钠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依据F觟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糖精钠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6.10 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现象,导致荧光猝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结果表明:糖精钠引起BSA分子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422.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研究对象,考察了AB-8大孔树脂纯化黄酮最佳条件,并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和纯化对产品胆酸盐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莓籽黄酮上样浓度10 mg/mL,AB-8大孔树脂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量100 mL、pH4.5、上样流速1.5 mL/min,以60%乙醇、150 mL、流速1.5 mL/min洗脱,红树莓籽黄酮纯度可达48.19%,与未纯化相比提高了23.12%;醇提、超声波、酶提和AB-8纯化4种方式所得黄酮,对3种胆酸盐结合能力依次为:AB-8纯化、醇提、超声波和酶提黄酮,其中AB-8纯化黄酮对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胆酸钠3种胆酸盐结合能力依次为79.35%、74.88%和74.56%,结果表明,红树莓籽黄酮对胆酸盐均有一定结合能力,其中AB-8纯化黄酮结合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23.
本研究将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混合菌液分别接种到大菱鲆无菌鱼块中,以微生 物及理化参数(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K值、Ca2+-ATPase活力及肌 肉蛋白显微结构)为指标,探讨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对冷藏大菱鲆的致腐能力。 结果表明:在4 ℃冷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接菌组鱼块的菌落总数、TVB-N值及K值上升速度明显 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接种混合菌组的上升速度高于接种单菌组;接菌组的Ca2+-ATPase活力下降速度明显高于空 白对照组,其中接种混合菌组下降最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接菌组肌肉蛋白质变性降解速度明显快于 空白对照组。腐败希瓦氏菌SP22能够造成大菱鲆的腐败变质,且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时能够产生明 显的致腐效果。  相似文献   
424.
本研究以猪背最长肌肌原纤维蛋白为对象,通过测定内源荧光强度、巯基含量、流变特性、凝胶强度、 保水性,探讨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迷迭香提取物(0.01 g/g pro)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明:NaCl浓度低于0.45 mol/L时,肌原纤维蛋白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凝胶结构,肌原纤维蛋白的 保水性较差;然而,NaCl浓度在0.45 mol/L时,迷迭香提取物协同NaCl可以显著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储能模量、凝 胶强度和保水性。在此NaCl浓度下,迷迭香提取物与NaCl协同作用,使肌原纤维蛋白内源荧光强度明显下降,波 长红移2 nm,肌原纤维蛋白三级结构的有利改变是造成减盐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保水性没有显著下降的重要原 因。上述结果可为NaCl替代物的开发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25.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初步鉴定了该菌的耐药谱,在此基础上测定多种药物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常见的耐药基因,最后分析携带mcr-1的质粒的复制类型。结果表明,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耐药谱及MIC表明,该菌对青霉素类、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黏菌素类等耐药,对呋喃类、多肽类、喹诺酮类中介耐药,对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甘氨酰环素类敏感;常见耐药基因扩增表明,该菌携带blaCTX-M-1、blaCTX-M-9、blaTEM、blaOXA-1、mph(A)、qnrS和mcr-1等多种耐药基因;mcr-1基因位于与文献报道的pHNSHP45类似的IncI2型不相容性质粒上。本研究表明,mcr-1基因的宿主范围已由报道的大肠杆菌、沙门菌等进一步扩大至奇异变形杆菌,食品动物源性细菌耐药的形势非常严峻,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都是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426.
本文研究了脂肪酸不饱和度对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热性能、微观结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直链玉米淀粉与脂肪酸形成复合物后热稳定性降低,且复合物的热稳定性随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高直链玉米淀粉与脂肪酸形成复合物的结晶结构为V型,结晶度随着不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有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为颗粒表面凸起的球晶和嵌在颗粒表面的层状或絮状结构,后者存在形式随脂肪酸中双键个数的增加而减少;高直链玉米淀粉与脂肪酸形成复合物后淀粉颗粒变小,分散液稳定性增加。总之,脂肪酸不饱和度对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结构和热性能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7.
食品级乳液凝胶是一种半固体性材料,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无毒性、生物相容性高、可降解等优势,同时其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具有保护及控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的能力,这些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综合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多糖基、蛋白基及复合基质构建的不同乳液凝胶类型,从消化吸收、保护生物活性物质、提高药物利用率3个方面简述...  相似文献   
428.
从东北传统酸菜的12株乳酸菌中筛选对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低温生长菌株,并分析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测定乳酸菌菌株的低温生长特征和抑菌活性;然后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分析乳酸菌菌株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最终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对乳酸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01在10℃低温下生长,培养72 h后OD595nm值增加0.23,且具有抗单增李斯特菌活性,抑菌圈直径达19.79 mm。菌株Z01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6.0 mg/mL,当粗提物浓度为0.5 MIC和1.0 MIC时,对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9.33%和77.77%,对生物膜黏附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4.49%和26.44%。该菌株被鉴定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为研发在低温条件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9.
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培养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高层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优势、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以及专业认证标准,本文探究了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行径。在分析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为突破、以涉农加工技术为根基”是“双一流”协同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要体现,同时结合创新机制的完善途径,构建“一体三翼两融合”的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平台+四化”的联培机制。该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这对推动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30.
为了解诺如病毒VP2蛋白的生物学特征,该研究以当前诺如病毒GII.4型流行毒株VP2蛋白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VP2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跨膜区、信号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诺如病毒流行毒株VP2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平均等电点为10.47、吸水系数为-0.47、不稳定系数为47.91,碱性氨基酸约占含量的11.60%;该蛋白含有约43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和2个潜在的糖基化修饰位点;大多数毒株不存在跨膜区和信号肽,然而GI.3型诺如病毒VP2蛋白存在跨膜区和信号肽;诺如病毒VP2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平均占比38.17%、延伸链平均占比7.45%、β-折叠平均占比6.25%、无规则卷曲平均占比48.13%;三级结构预测模型的蛋白覆盖率为56.70%;平均存在8个潜在的蛋白质抗原决定簇和25个B细胞抗原表位。该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当前GII.4型诺如病毒流行毒株VP2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诺如病毒VP2蛋白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