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7篇
电工技术   44篇
综合类   81篇
化学工业   159篇
金属工艺   554篇
机械仪表   345篇
建筑科学   27篇
矿业工程   45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26篇
水利工程   23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8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0篇
冶金工业   150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探索制备方法对锰酸锂(LiMn_2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硝酸铝[Al(NO_3)_3·9H_2O]和锰酸锂为原料,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微乳液法制备了Al_2O_3包覆LiMn_2O_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试样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充放电和循环寿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试样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少量的Al_2O_3包覆对LiMn_2O_4材料的晶体结构并没有影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l_2O_3涂层为无序二维纳米状的网络结构,水热法为纳米片状,微乳液法为棉花絮状,且不能完全包覆;包覆后的试样首次放电比容量都有所下降,但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其中,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试样在25℃、1 C条件下循环450周,容量保持率为86.53%;55℃,1 C循环200周的容量保持率为85.46%;而纯相LiMn_2O_4在25,55℃条件下的容量保持率仅分别为57.84%,52.88%。  相似文献   
72.
马文林  未亮亮 《表面技术》2023,52(1):93-102
目的 针对活塞环在高温高压、循环往复的惯性力等工况下与气缸极易磨损的问题,以栓盘模型为试验对象,研究圆形微织构对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以期提高两者的耐磨损性能。明确微织构在不同工况下与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之间的联系,建立表面微织构设计准则。方法 采用CT-MF20型光纤雕刻激光打标机在45#钢表面加工制备出直径为0.2 mm的圆形微织构,并通过栓-盘形式在HT-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圆形织构化45#钢进行摩擦性能试验,考察圆形微织构在不同载荷(2、10、20 N)及不同滑动距离(1.88 m和18.84 m)下的摩擦磨损情况,而且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摩擦表面的显微结构和形貌,通过能谱仪(EDS)结果分析摩擦表面元素积累情况。此外,为了与之形成对比每组均设有无织构的45#钢试验。结果 在摩擦试验中,载荷为20 N、滑动距离为18.84 m时圆形织构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优,平均摩擦因数降幅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从11%增加到23.5%,同时栓和盘表面形貌磨损也明显比其他条件的试件要小。在EDS结果中发现圆形织构表面的氧元素更多,集中分布在织构里。结论 当载荷为20 N、滑动距离为18.84 m时,圆形织构的减摩效果最好,摩擦因数稳定,栓盘磨损表面变得光滑,这归因于圆形织构盘表面棘轮效应明显,并形成连续稳定的转移润滑膜,从而减小磨损。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采用激光、等离子熔覆技术在低碳钢焊缝表面制备镍基耐腐蚀涂层,提高钢管焊缝表面的耐蚀性能。方法 通过浸泡腐蚀、动电位极化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不同试样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利用OM、SEM、EDS和XPS分析腐蚀试样表面、截面的微观组织和腐蚀产物成分。结果 采用激光、等离子熔覆技术均可制得成形良好、表面光滑、无宏观裂纹的涂层,且表现出良好的抗点蚀能力;等离子熔覆层晶粒相较于激光熔覆层晶粒更均匀、细小,析出的碳化物(Cr23C6、Cr7C3)、硼化物(CrB)等硬质点提高了涂层的硬度,对于抗蚀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试样的耐蚀性排序为等离子熔覆层>激光熔覆层>基体。浸泡失重腐蚀实验表明,基体、激光熔覆层、等离子熔覆层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182 9、0.125 6、0.102 7 g/(m2·h)。从极化曲线看出,激光熔覆层(-0.503 4 V)、等离子熔覆层(-0.546 6 V)的自腐蚀电位相较于基体(-0.858 4 V)发生了正移。基体、...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为提升Ni60A+Ti/MoS2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方法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HT270灰铸铁表面制备了La2O3改性镍基自润滑复合涂层,通过硬度测试、摩擦磨损实验、XRD测试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对比分析了La2O3添加量对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相组成、显微硬度和室温及200 ℃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La2O3改性后的涂层主要由CrNiFeC、NiTi、(Fe,Cr)7C3、Cr7C3、TiC、Ti2CS、MoS2相和La2O3组成。添加La2O3后可以明显细化晶粒,使组织更加均匀致密,提高了熔覆层显微硬度及耐磨性。当La2O3的添加量为1.0%时,涂层的硬度值最高达776HV0.2。La2O3改性后,涂层的摩擦学性能也得到了优化。室温时,1.0%La2O3涂层的磨损失重仅为1.8 mg,摩擦系数为0.48,与未添加La2O3的涂层相比,磨损失重降低了47.1%,摩擦系数也明显降低;200 ℃高温磨损时,1.0%La2O3涂层的磨损失重降低了41.3%,摩擦系数降低到0.50。结论 La2O3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减摩性和耐磨性等摩擦学性能,同时还能优化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硬度等力学性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的La2O3改性镍基涂层,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75.
张国涛  尹延国  童宝宏  张兴权 《金属学报》2019,55(11):1448-1456
通过在表层添加造孔剂TiH2、在基层添加致密剂酰胺蜡,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基体致密、表层多孔含油的双层铁基轴承材料,利用SEM、XRD等分析材料微观组织与物相分布,用端面摩擦试验机测试其边界润滑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结合逐级加载工况下的单、双层铁基材料的摩擦实验结果,分析单、双层烧结材料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供油自润滑机理。结果表明,改变表层中TiH2的含量可以实现双层材料表层孔隙率和含油率的变化,同时由原位合成反应生成的硬度较高的TiC颗粒可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满足高承载时的耐磨性能要求,维持摩擦副接触界面和润滑状态稳定。含3.5%TiH2的双层材料综合力学和摩擦学性能较好;双层材料的疏松表层具有较好的含油自润滑性能,致密基体能增大材料强度,也使润滑油保持在两对偶面之间,综合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较单层材料好,适用于重载或复杂润滑工况。  相似文献   
76.
利用MIG填丝增材制造方法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原位增材304不锈钢焊丝获得熔覆层,并系统地研究了热输入、电弧长度和填丝角度对熔覆层几何形状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热输入的增大,熔深、熔宽和余高均增大;随弧长的增大,熔宽和余高增大,而熔深变化不大;随着填丝角度的增大,熔宽增大,而熔深和余高变化不显著。显微组织分析表明,熔覆层下部、中部、上部均以树枝晶为主。  相似文献   
77.
含MoS2镍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的含MoS2镍基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其减摩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MoS2 质量分数为6%的镍基合金,可在摩擦表面形成起润滑作用的含硫化合物的复合膜,此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摩擦磨损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8.
高鑫华  沈卫华  方云进 《现代化工》2022,(3):114-117+122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镁铝尖晶石结构载体的Ni基催化剂,通过浸渍水解不同质量分数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制备具有SiO2包覆层的Ni基催化剂,并加入La助剂,对比SiO2包覆层及添加La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利用XRD、N2-物理吸附、H2-TPR、TEM、TG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包覆层可以有效阻止高温条件下催化剂表面积碳的生成,在温度为750℃、n(H2O)/n(CH4)=1.0的严苛条件下,相较未进行包覆处理的催化剂,添加La助剂的10%SiO2包覆催化剂积碳速率降低90%以上。  相似文献   
79.
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制备Cu-PTFE自润滑复合电镀层,研究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及其沉积过程的控制步骤。最佳工艺条件为:CuSO4 85 g/L,H2SO4 55 g/L,PTFE 40 g/L,电流密度4.0 A/dm2,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60 min。该复合电镀层具有良好的硬度和润滑性能,并且研究沉积过程中颗粒浓度对控制步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反应硼化烧结法制备陶瓷-金属高硬覆层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硼化物是一种优良的耐磨材料,但由于其较差的烧结性能和极大的脆性限制了这种材料的应用,反应硼化烧结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反应硼化烧结法的条件,反应硼化烧结法典型的烧结过程以及陶瓷-金属高硬覆层材料的制备过程。指出由于高硬覆层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因而对于反应硼化烧结法制备陶瓷-金属高硬覆层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