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91篇
金属工艺   33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33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93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30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61.
豆科种子的脂肪及其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豆科中常见的6种豆子的脂质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藉大量数据说明豆类食品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脂质氧化和水解是形成腊肠特征风味的重要途径,但过度氧化会造成腊肠品质的劣变。桑椹多酚是一类天然抗氧化剂,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腊肠储藏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然而其通过调控腊肠脂质氧化和水解来改变腊肠风味的相关机制还鲜有研究报道。鉴于此,该研究将桑椹多酚提取物(1 g/kg)加入到肉糜中,制成广式腊肠,跟踪28 d的储藏过程中腊肠的脂质氧化代谢产物(共轭二烯、共轭三烯、TBARS和己醛)以及脂肪酸(中性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组成变化。研究发现,桑椹多酚主要通过抑制脂质次级代谢产物(己醛和丙二醛)来延缓腊肠的脂质氧化。经过28 d的储藏期后,桑椹腊肠中己醛与丙二醛的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63.10%与28.05%。此外,储藏过程中桑椹多酚还可以有效抑制腊肠储藏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磷脂的释放。经过28 d的储藏期后,与对照组相比,桑椹腊肠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下降了9.59%。同时,桑椹多酚还可以减少风味物质中醛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综上所述,桑椹多酚主要通过延缓腊肠储藏过程中脂质的降解及次级氧化过程来调控产品的风味。  相似文献   
63.
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天然可降解材料的开发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蛋白质、多糖和脂质作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天然物质,是天然可降解材料制备的理想原料。但是,由于其自身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天然可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耐热性能等往往难以与不可降解塑料媲美。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不同原料复配、材料改性以及采用不同加工方式来改善天然可降解材料的性能,使其具备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潜能。本文对近年来常见的蛋白质、多糖和脂质基天然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天然可降解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天然可降解材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4.
王善宇  赵玲  孙慧慧  刘淇  曹荣  薛勇 《食品科学》2023,44(6):344-350
为探究风味差异的形成机制,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蒸制和微波加热2种烹饪方式对脂质组成、脂质氧化水解程度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烹饪后总脂和脂质组成(磷脂、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蒸制和微波加热的对虾,其脂质组成也有所差别,与蒸制相比,微波加热虾肉中的磷脂含量偏高,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偏低。鲜虾烹饪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可能与磷脂的水解有关。蒸制和微波加热加速了脂质的氧化水解,酸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均显著升高(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鲜虾、蒸制和微波加热虾肉的气味特征有明显不同,且微波加热气味变化更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虾肉中分离鉴定出2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3-戊二酮、2-丁酮、2-甲基丁醛、己醛、1-辛烯-3-酮和戊醛等是熟虾肉主要的风味物质,且在微波加热的样品中含量更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质的氧化水解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游离脂肪酸中的C14:0、C15:0、C16:1  相似文献   
65.
本实验系统研究微波预处理对芝麻油风味、感官、营养和安全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微波产香技术在芝麻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芝麻籽经不同功率(0、180、360、540、720 W和900 W)微波预处理6 min,再经液压压榨制得芝麻油。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在芝麻油中鉴定出91 种香气活性物质。芝麻油的杂环类气味物质(吡嗪、吡咯、吡啶、噻唑、噻吩和呋喃)总含量与微波功率呈正相关,羰基类气味物质(醛、酮和酯类)总含量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芝麻油的烤芝麻味、坚果味、焦糊味、烟熏味和苦味感官强度逐渐增强,土腥味、木质味和生青味强度持续减弱。微波预处理芝麻籽的出油率(30.02%~31.93%)与功率呈正相关,显著高于生芝麻籽(24.89%)。微波预处理提高了芝麻粕的氮溶解指数(nitrogen solubility index,NSI)(由11.7%升至18.07%)和芝麻油中生育酚含量(由392.18 mg/kg增至462.92 mg/kg),且最高NSI和生育酚含量分别出现在540 W和700 W微波预处理后。芝麻油中芝麻酚(13.01~15.78 mg/100 g)、杂环胺(33.19~143.88 ng/g)和多环芳烃(0.40~9.03 ng/g)的含量与微波功率呈正相关,其中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综上所述,适度的微波预处理可以赋予芝麻油浓郁的香气,提高芝麻油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同时提高芝麻粕蛋白的利用价值。因此,微波作为一种新型产香技术在芝麻油加工和芝麻粕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结构脂质及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结构油脂的定义与分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功能特性,它可以通过化学法和酶法生产;同时介绍了可能用于乳制品的结构脂质种类及功能,并对其应用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7.
大豆皂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大豆皂甙水解成大豆皂醇,研究大豆皂醇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T-AOC方法测定化学模拟体系中的总抗氧化能力,用八木变法测定过氧化脂质(LOOH)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兔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膨胀程度.结果表明,大豆皂醇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较强,可抑制血浆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减少红细胞溶血和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说明大豆皂醇具有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8.
脂肪酶固定化研究及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的廉价国产大孔树脂为载体,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重点考察了以大孔树脂b为载体时,酶液浓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缓冲液pH及离子强度对脂肪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H8.5,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在酶液浓度20mg/mL,固定化温度35℃的条件下,吸附4h,得固定化酶水解活力为137.39u/g,固定化酶的最适pH和温度都比游离酶高。该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结构脂质,连续使用4批催化活力没有任何改变,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9.
壳聚糖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体外油脂抗氧化试验,与常规抗氧化剂VC进行对照;大鼠喂养试验,测定体内脂质过氧化的指标。添加质量分数为0.02%的壳聚糖对猪油和粗榨菜油均有抗氧化作用,但不如等量VC效果明显,但当添加质量分数增大为0.05%后,壳聚糖与VC在实验后期抗氧化能力接近;壳聚糖能显著降低大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提高机体主要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壳聚糖能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改善脂质过氧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70.
马齿苋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1-二苯基-2-苦味酰基(DPPH)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和三价铁离子(Fe3+)还原法,研究了马齿苋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马齿苋中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对Fe3+还原能力明显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但其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却低于BHT。由于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马齿苋酚类提取物有望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用于多种食品的加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