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9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60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93篇
化学工业   640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17篇
建筑科学   37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2200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6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81.
对胶东半岛地区艾蒿的挥发油采用水蒸气蒸馏,索氏提取及超临界CO2三种方法提取,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鉴定了31种活性物质,其中超临界CO2方法提取的艾蒿油活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提取艾蒿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曲霉菌为供试菌种,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提取方法所得艾蒿油对于所选的3种菌种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对大肠杆菌抑制性最强,最低的抗菌浓度是0.1%(V/V)。  相似文献   
982.
目的:分析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xj)发酵液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液体发酵培养黑曲霉0spergillusnigerxj),发酵液通过石油醚萃取,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得到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4种脂肪酸成分。结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巧)发酵液中的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亚油酸、6-十八碳烯酸、14-甲基十五烷酸和硬脂酸。  相似文献   
983.
建立了快速检测化妆品中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选用安捷伦DB-1701(14%-氰丙基-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色谱柱,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流速为1.5 mL/min,分流比为5:1.结果表明: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分别在0.1~...  相似文献   
984.
以仿栗种衣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种衣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定超声工作/间歇时间为4s/1s,选取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为影响因子,仿栗种衣油得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种衣油最佳工艺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7.6、提取温度43℃、超声时间21min、超声功率395W,仿栗种衣油得率可达60.26%。对仿栗种衣油脂肪酸组成GC-MS分析可知,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8.55%,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0.77%和7.78%。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探究不同热处理牛乳即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瞬时(UHT)灭菌乳和蒸汽浸入式(INF)杀菌乳的香气品质差异。方法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三种热处理牛乳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鉴定,并结合电子鼻和电子舌对不同热处理牛乳的风味进行更直观的区分。结果 GC-MS技术共检测出热处理牛乳中5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是由13种醛类、10种脂肪酸类、9种醇类、7种酮类和3种内酯类组成。其中巴氏杀菌乳以辛酸、癸酸等脂肪酸类和壬醛、癸醛等醛类为主;INF杀菌乳中以辛酸、癸酸、乙酸等脂肪酸类为主,其次是辛醛、壬醛等醛类和糠醇、2-乙基-1-己醇等醇类;UHT灭菌乳则是以2-庚酮、2-壬酮和2-十一酮等酮类为主,其次是辛酸、己酸等脂肪酸类和丙醛、壬醛等醛类,然后是δ-癸内酯和δ-十二内酯等内酯类。电子鼻对不同热处理牛乳有明显不同响应,主成分分析(PCA)前两主成分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热处理牛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传感器W5S、W1S、W1W和W2S对牛乳气味影响最大。电子舌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牛乳在鲜味和口感浓厚程度上差异显著,且PCA分析前两主成分可以完全区分不同热处理牛乳...  相似文献   
986.
该研究以春黄菊干花为研究对象,对其香气化合物及其香气物质间的香气协同作用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从中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3种,醛类6种,醇类8种,酮类2种,烯烃类11种等。样品中(E)-β-金合欢烯(6.06 mg/L),乙酸(4.61 mg/L),甜没药烯萜醇氧化物B(1.12 mg/L)的含量较高。结合气GC-O和OAV,得到关键香气化合物(OAV>1.00)18种,其中戊酸、癸酸乙酯具有较高数值,可能是主要特征香气化合物。电子鼻提供风味指纹图谱,根据感官分析,选择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等4种酯和乙酸、戊酸2种酸运用S型曲线法探究得出,乙酸与辛酸乙酯发生协同作用(R=0.48),与癸酸乙酯发生加成作用(R=0.97);而戊酸与癸酸乙酯发生加成作用(R=0.80)。  相似文献   
987.
为揭示不同干燥方式对乌梅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以烟熏乌梅(Smoked Prunus mume,SP)、热风干燥(Hot-air Dried Prunus mume,HP)乌梅及烘干(Dried Prunus mume,DP)乌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电子舌(Electronic Tongue,E-tongu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结果可完全区分不同加工而成的乌梅,其所在风味上具有相似性。电子舌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不同加工方法的乌梅在滋味品质上存在差异,且酸味作为乌梅滋味的代表。采用GC-MS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酚类、醛类、酸类、酯类化合物以及烃类等其它类化合物,且含量各不相同,其中酯类化合物在烟熏乌梅中水平普遍较高,其次为热风干燥乌梅,烘干乌梅。电子鼻结合GC-MS数据讨论乌梅主要挥发性成分改变的原因,总结不同加工方法对乌梅风味的影响。可见,通过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等电子感官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乌梅,进而为乌梅的加工方式选择及产品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88.
目的 分析不同果蔗品种红糖的香气成分差异,探究果蔗红糖的特征性香味物质,为筛选红糖型果蔗品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福建省4个主要栽培果蔗品种红糖进行检测,分析其香气成分与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分析不同果蔗品种红糖的主要特征性挥发性成分。结果 4个不同果蔗红糖样品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45种,主要包括烷类、醇类、酮类、吡嗪类、醛类、酸类、酚类、酯类等。其中反-2-甲基环戊醇、5-甲基-2-呋喃甲醇、2-甲基四氢呋喃-3-酮、5-甲基呋喃醛和2-甲氧基-4-乙烯苯酚为4个果蔗红糖共有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17.45%~45.81%),闽引黄皮果蔗红糖中2-甲基四氢呋喃-3-酮、大田雪蔗中2-甲氧基-4-乙烯苯酚、同安果蔗中2-甲基-3-亚硝基-1,3-恶唑烷、黑皮果蔗中2,5-二甲基吡嗪相对含量最高,相对含量分别达到12.62%、35.65%、16.31%和29.12%。结论 不同果蔗品种红糖有共有的香气成分,也有不同种类与特征性的香气物质,闽引黄皮果蔗是酮类和酸类,大田雪蔗是酚类和肼类,同安果蔗是醛类和嘧啶类,黑皮果蔗是吡嗪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筛选具有不同香气成分的果蔗红糖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9.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个 不同来源的7个蝉花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个样品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0种共有化合物;酯类化合物21种、烯烃类化合物21种、酮类化合物17种、烷烃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6种、醇类化合物6种、酸类化合物5种、炔烃类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9种 。相对含量分析表明,A实验室 样品挥发成分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B实验室 样品挥发成分以烯烃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 。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2%,可对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进行初步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鉴别出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的主要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有8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B实验室培养样品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在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有存在明显差异,可将二者进行区分。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来源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小于不同来源之间的差异 。可为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的鉴定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0.
本文研究建立了花色蛤中扑草净含量的气质联用测定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提取后,经硅藻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注入气质联用仪中进行检测。经弱极性色谱柱分离,EI源离子化,以及sim方式对样品中的扑草净残留量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该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n=6),平均回收率大于74%,线性范围为0.05—1μg/ml,最低检出限为0.00022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