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5篇
  免费   1821篇
  国内免费   1308篇
电工技术   134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167篇
化学工业   4050篇
金属工艺   1814篇
机械仪表   706篇
建筑科学   2298篇
矿业工程   2038篇
能源动力   843篇
轻工业   2182篇
水利工程   2226篇
石油天然气   234篇
武器工业   29篇
无线电   1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58篇
冶金工业   7845篇
原子能技术   3548篇
自动化技术   375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704篇
  2022年   741篇
  2021年   769篇
  2020年   910篇
  2019年   810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643篇
  2016年   797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1732篇
  2013年   1291篇
  2012年   1594篇
  2011年   1475篇
  2010年   1321篇
  2009年   1371篇
  2008年   1400篇
  2007年   1342篇
  2006年   1179篇
  2005年   1119篇
  2004年   1123篇
  2003年   1082篇
  2002年   981篇
  2001年   933篇
  2000年   820篇
  1999年   754篇
  1998年   715篇
  1997年   647篇
  1996年   573篇
  1995年   479篇
  1994年   534篇
  1993年   473篇
  1992年   419篇
  1991年   446篇
  1990年   385篇
  1989年   366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李志明 《炼铁》2019,38(3):40-42
邯钢5号高炉在限产护炉阶段因气流失常而引发炉凉,在紧急减风过程中又造成全部风口灌渣事故,被迫休风19h。简要阐明了炉凉的征兆,并重点对炉凉事故的处理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堵风口送风、及时出铁出渣、严控开风口进程、调整焦炭负荷等措施,高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恢复正常,日产量4515 t/d,燃料比519.5 kg/t。  相似文献   
22.
《铸造技术》2019,(5):468-472
针对银合金双金属封严圈铸件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夹渣缺陷进行研究,通过重点控制感应加热过程,减少可能出现的夹渣缺陷;采用感应线圈加热水冷成型工艺,制备了组织良好,理化性能达到要求的铸件。结果表明,零件夹渣缺陷最少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感应加热温度:815±5℃,感应电压:350±10 V;运用粘性理论分析获得了人工搅拌的最佳位置和最佳方法;在保证感应加热温度前提下,应降低感应频率,使熔剂更容易上浮,达到减少夹渣缺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陈兴润  韩少伟  郭靖  潘吉祥 《钢铁》2019,54(11):40-48
 为了提高304不锈钢的产品质量,结合生产实际,利用热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方法, 研究了硅脱氧条件下,LF精炼渣碱度对304不锈钢在LF精炼、连铸过程夹杂物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冶炼过程进行,全氧质量分数和夹杂物数量依次减小。304不锈钢采用1.75高碱度炉渣,可以得到较低的全氧质量分数和夹杂物数量,但是夹杂物中Al2O3质量分数高,夹杂物熔点高。采用1.53低碱度炉渣,钢液中全氧质量分数较采用高碱度炉渣高,但是夹杂物中CaO、Al2O3质量分数相对较低,SiO2和MnO质量分数较高,夹杂物熔点低。针对304不锈钢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路线来满足产品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24.
锌焙砂中性浸出是湿法炼锌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初始酸度、冲矿温度、浸出时间和焙砂粒度等因素对锌焙砂中浸的影响,试验结果得出较优工艺条件为:初始酸度50 g/L、冲矿温度65 ℃、反应时间60 min、焙砂粒度≤96 μm;4个考察因素均对中浸渣含锌有极显著性影响,影响由大到小为焙砂粒度>初始酸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某公司结合试验结果,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在锌精矿焙烧出料系统增加风选球磨装置,锌焙砂粒度降低至≤120 μm;在中浸双沸腾浸出槽后以串联方式增加2个100 m3搅拌反应罐,同时进行工艺流程再造.经改造前后的生产实践对比,中浸渣锌质量分数从28%~35%降低到22%~25%,中上清液质量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25.
26.
反应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反应堆物理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熔盐堆采用熔融的氟化盐混合物作为燃料,由于核燃料的特殊性,熔盐堆在反应堆设计方面与传统固体燃料反应堆有着较大区别。本文鉴于熔盐堆的特殊性,针对2 MW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堆(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Liquid Fuel,TMSR-LF1),提出多种停堆方式,包括排燃料盐、套管中注中子毒物、改变燃料盐成分、改变堆芯石墨栅元数,并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往套管中注入中子毒物是在控制棒失效的情况下很好的替换停堆方式;燃料盐成分可调,是熔盐堆本身具有的特点,因此往燃料盐中添加BF_3、LiF-BeF_2-ZrF_4、LiF-ThF_4,是调节堆芯反应性很好的方式;改变石墨栅元数也可以使反应堆停堆。本研究分析可以为熔盐堆停堆方式提供技术储备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超临界水堆(SCWR)全系统启动特性,以SCTRAN程序为计算工具,基于中国超临界水堆(CSR1000)堆芯参数、高性能轻水反应堆(HPLWR)热力循环回路和日本SCWR再循环启动回路,建立了SCWR完整再循环启动系统模型。通过与HPLWR热力循环回路的稳态参数对比,验证了完整回路模型的正确性。分析在控制系统控制下的CSR1000再循环启动过程,得到了启动过程中堆芯、汽鼓、汽轮机、各级抽汽、再热器、各级回热器的瞬态响应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序列和启动过程各热工参数的变化符合预期,系统稳定启动;堆芯始终处于单相状态;汽轮机入口为超临界蒸汽;经过高压和低压回热器后堆芯入口温度能够达到280℃;高压缸入口压力维持恒定;在启动的过程中最大燃料包壳表面温度低于限值温度650℃,整个启动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8.
湿法炼锌流程中钴渣浸出液中含有高浓度的Fe2+和Mn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2+和Ni2+时,Fe2+-EDTA会严重干扰Co2+和Ni2+的测定;在用光度滴定法测定Zn2+和Co2+合量时,Ni2+对二甲酚橙指示剂具有封闭作用,Mn2+亦与EDTA螯合,导致滴定结果偏高。为消除Fe2+和Mn2+对Zn2+、Co2+和Ni2+测定的干扰,实验进行氧化分离Fe2+和Mn2+预处理,在NaAc/Hac缓冲体系下,以EDTA作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2+、Ni2+。在波长466nm处,Co2+的线性范围为50~500mg/L时与吸光度呈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2;在384nm处,Ni2+的线性范围为50~500mg/L时与吸光度呈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8。根据分光光度法测出Ni2+物质的量,加入1.1倍的丁二酮肟以除去Ni2+,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EDTA鳌合-光度滴定法测定Zn2+、Co2+合量,扣减Co2+含量得出Zn2+含量。选取4个锌湿法炼锌流程中钴渣浸出液实际样品,按照实验方法中的分光光度法测定Co2+和Ni2+,光度滴定法测定Zn2+、Co2+合量,Zn2+、Co2+和Ni2+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不大于0.7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59%~100.41%、99.69%~100.64%、99.92%~100.08%。  相似文献   
29.
姜仁波 《炼钢》2019,35(4):28-31
分析了因RH钢包渣氧势高而向钢水传氧对钢水纯净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出合理的RH进站溶解氧位,确保与之平衡的顶渣FeO活度在较低的范围内。另外分析了顶渣成分对顶渣FeO活度系数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炉渣成分:转炉出钢结束后至RH脱碳期间,IF钢钢包顶渣w(SiO_2)=4%~5%,w(MgO)=8%~9%,w(CaO)/w(Al_2O_3)控制在1.8~2.2;RH脱氧结束后,确保RH结束渣w(CaO)/w(Al_2O_3)=1.3~1.5,既可以减少钢渣间传氧,又可以确保顶渣吸附夹杂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桥台边坡堆载过高容易导致相邻桥墩偏压超载,造成桥墩下部的桩基倾斜偏移,引起墩顶盖梁偏位,从而导致架梁困难。针对山东某高速桥梁工程桩基偏移,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高边坡堆载作用下桩基的偏移机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偏移病害,采用开挖检测和低应变检测法检测桩基完整性和稳定性。根据桩基倾斜偏位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全面总结现有纠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桩侧钻纠偏孔卸压、桩侧顶推扶正、桩周开挖空间内回填混凝土加固的综合纠偏处理技术,同时进行地基注浆加固。经过1年多不连续监测,纠偏后桩基未再发生偏移,纠偏效果良好,可为对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